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江山是刘邦打下的!

  二

  李渊倒是唐朝的创业之君,后来也几乎落到刘太公的困窘境遇。当李世民与建成、元吉喋血于玄武门之时,李渊正同裴寂、萧泛舟大内海池,等待处理儿子间的纠纷。那知李世民命尉迟敬德率兵前来,声言秦王已杀了太子、齐王。李渊听了,大吃一惊,只能说:“想不到今天看到这样的流血事件!”尉迟敬德哪里理会老主子的悲伤心情,立逼他发出手谕,命令东宫属人停止抵抗,李渊也只得顺从。一会儿,李世民到来,跑在父亲身前吮吸他的乳头,以示不忘抚育之恩,李渊这才定下神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随后强打精神宣布李世民为皇太子,“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自己成了闲人。一个月后他传位皇太子,由有权变成无权,被儿子尊为太上皇。但是,李渊做太上皇后,也还有机会露脸。如:贞观八年三月,李渊宴请西突厥使臣,他想当初自己曾向突厥称臣,而今日突厥已经归顺,北方的各个民族还共同尊称自己的儿子为“天可汗”,于是高兴起来,向侍臣说:“当今蛮夷相继归顺,实在是从古未有的事啊!”唐太宗很知道凑趣,马上向父翁敬酒祝寿,并且说:“目今四方宾服,都是遵照您老人家的旨意办的,不是儿臣我的能力所能做到的。”说着,率同长孙皇后劝太上皇多喝两口,又献上为其新做的衣服。李渊毕竟是打天下的,有老本可吃,故境遇与刘太公不同;李世民究属贵公子出身,与刘邦相比是较有修养的,所以能使其父在失权后的百无聊赖中自寻其乐,以享天年。

  三

  宋高宗之为太上皇,可以说有两段历史。建炎三年,他刚由扬州逃到杭州,禁卫将领苗缚、刘正彦发动兵变,强立高宗三岁儿子赵为皇帝,改称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出居显宗寺,不许他干预政事。然为时不久,苗、刘失败,高宗复位。他除了给苗、刘党人以无情打击外,还惩治了赵的保姆,使其爱子赵也跟着惊悸而死。此后,他又当了三十四年的皇帝。在繁杂的政务中,高宗感到很疲惫,希望卸肩。但他的独生儿子赵已死,从何处找继承人呢?许多官员建议从宋太祖的后裔中挑选,高宗就在太祖系统中选择出赵,养于宫中,于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将他立为太子。六月初十日,高宗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帝,出居德寿宫,赵只得遵命登基。禅位大典完成后,太上皇回德寿宫,孝宗冒雨扶辇步行往送,高宗再三让他回去,他为尽孝道而前进不辍,高宗见此情景,十分欢快,向侍从说:“我找了个好的承继人,我没有不痛快的事了!”此后,孝宗每五天去看望太上皇一次,高宗认为过勤,让他每月只去四趟。高宗就在这样惬意的境况下又活了二十五年,享年八十有一而终。

  孝宗欲步继父后尘,在高宗死后的第二年,匆匆忙忙地禅位给亲生儿子光宗,可惜儿媳妇李后以前曾几次遭到高宗、孝宗的谴责,因而怀恨在心。她于是挟制光宗,使之全然不顾对太上皇孝宗的省视、问膳。可是太上皇却异常想见皇帝,朝臣看不过去,三番五次敦请皇帝过宫问安,也毫无效果。待到孝宗病危之时,仍对儿子望眼欲穿,但最终还是在失望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时,朝臣就在高宗皇后的支持下,立了宁宗,强行让光宗退位当太上皇。这实际上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使光宗退出政治舞台。

  四

  至于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有尊位有权势的太上皇,要算清高宗(乾隆)。他因为祖父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所以表面上宣称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康熙,只做六十年皇帝(一个花甲)就退位。他自恃“天威远震,武功十全”索性不妨再尝尝太上皇的滋味。所以,乾隆在做皇帝的晚年,便在皇宫的东北部大兴土木,修建了宁寿全宫,这一组建筑,以备做太上皇时居住。他又叫人镌刻了“太上皇之宝”的玉玺,决定继续用起居注定撰写太上皇起居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丙辰年元旦肇举授受鸿仪。这时他虽是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但他当上太上皇后,对于权力却丝毫不放,事无巨细都要干预,批阅奏章一如往常。清仁宗在他面前确是一位儿皇帝,他亦步亦趋,事事俯首贴耳地顺从,不敢有任何决断。至于参拜太上皇,更是“家常便饭”。清仁宗表面上对于太上皇百依百顺,言听计从,高宗死后仁宗亦承其志谥之为“高宗”(仿宋高宗)。但就在乾隆病死的第二天便下令逮捕乾隆的宠臣、权相和绅,当即宣布和绅二十大罪状,不久便赐死,家产被抄,其实太上皇乾隆与嘉庆皇帝之间也不无矛盾,只是皇帝慑于太上皇的威严,不敢公开顶撞罢了。故有的清代学者怀疑乾隆速崩,内中有因(正月初二发病,初三辰刻即崩,年八十九岁)。笔者认为这倒不一定,很可能乾隆因身压高突然患脑溢血,或心脏病发作而故世。

Number:3440

Title:莎士比亚之谜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书林、青年战士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死于1616年4月23日,但至今尚未能找到死亡证书和丧葬证明。莎氏作过马夫、演过戏,和别人合营过剧院。但是他一生中的有关戏剧创作的记录却很少。从他的家庭、环境、学历等考察起来,他如何能有那么丰富的学识,知道那么多豪华宫廷与贵族间的事情,描写出那么细致的生活与心理?正因为一般人有此怀疑,所以有的学者便判断做演员的莎士比亚与做作家的莎士比亚是两个人。这就是所谓莎士比亚之谜

  从牛津伯爵到培根

  最初被人推测为“真莎士比亚”的是牛津伯爵,即牛津第七世的领主爱德华·威尔。此人对剧作颇有兴趣,因要避开肯特贝利大主教和大臣的眼睛,借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但后经调查,牛津伯爵死于1604年,那么其后的许多“莎士比亚剧作”又如何解释?于是此说便未成立。其后,又有人疑为剧作出自鲁特兰德第五世领主的手笔,此人与莎士比亚有深交,死于1612年。1856年,美国作家德丽雅·培根著文说,莎剧的真正作者应为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理由如下:其一,莎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及异邦,内涉宫闱,面面所俱,博大精深,而出身卑微的莎士比亚不可能有此所为,因而假设是出于一位哲人之手更为合乎情理。其二,莎氏所处时代正是伊丽莎白王朝在社会、宗教、政治诸方面都发生极大骚乱的时期。出版审查十分严格,而且上流社会、知识层以写戏、演戏为耻事,认为它有伤风化。但是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法学院内,仍有一些学生暗地演戏。为之撰写剧本的人,或许迫于社会原因,就敷衍出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与所有人相比,唯独培根文才过众,阅历丰富,应是当然的剧作者。其理由之三,在哲学家的遗嘱中、莎氏墓碑上、以及莎剧剧本台词中居然可以拼出几行内容为“莎士比亚作品系培根所著”的“密码”!

  德丽雅·培根的“怀疑”很难站得住脚。因为与莎士比亚同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在语言风格、思维形式方面,迥然有异于前者。至于所谓“密码”更是荒唐离奇,十九世纪才产生的密码,十六世纪的培根当然编不出来。

  尽管“培根派”随光阴流逝而消声匿迹,但是对莎士比亚的“怀疑”还远未泯灭。有的人甚至断言伊丽莎白一世也是剧本的作者。不过,有关资料于十七、十八两世纪英国内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毁灭,如是之论亦不复存在。

  酷似的肖像

  美国文艺批评家加尔文·霍夫曼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莎剧的真正作者是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的剧作家克利斯多菲·马洛。这种假设远较牛津伯爵说、鲁特兰德说、培根说等为有力,亦最为一般人所相信。马洛是一个鞋匠的儿子,158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得过艺术学士称号,当过伊丽莎白女王情报局长法兰西斯·华星汉的情报员,后来成为无神论者,埋头写作戏剧,著有名剧《汤姆兰大帝》。1593年,马洛在伦敦郊外一家酒店被一个名叫法兰西斯·弗里泽的人暗杀。但据霍夫曼的考证,马洛并未被击毙,死掉的是另一个替身的乞丐。马洛后来继续写剧本,他的作品曾送与法兰西斯的堂弟汤姆斯·华星汉,由他转交莎士比亚(华与莎有深交),用莎的名义上演。

  究竟莎剧中哪些是马洛的作品?是一部或全部?这是一个大谜。霍夫曼对此曾耗费二十多年的时间,旅行各地,到处搜集古籍。据他分析,《哈姆雷特》、《奥赛罗》等悲剧,都是马洛写的。1953年首次发现了马洛的肖像画(1953年10月22日伦敦出版的每日电讯报曾刊载),这张肖像画,发现于马洛作的剧本《福斯塔斯博士》(1618年版)的封面画上,与1623年刊行的莎士比亚全集初版的封面肖像,以及史胱拉福教堂中的莎士比亚像酷似。因此不少人更加肯定莎剧作者就是马洛。

  反对上述这些假说的研究者,则极力寻找证据,证明莎剧并无提刀人,莎士比亚本人才是真正作者。伦敦收藏家阿兰·金氏于1940年在莎士比亚展览会中买到一本1510年出版的《约克和兰加斯达两家的结合》(此书为莎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的史料根据),在这本书的空白上,发现附注有戏剧的台词草稿,经调查考据,确认这附注是莎士比亚的亲笔。七十年代末,英国古籍研究家罗纳德·阿西福德购得1605年出版的《科尼利斯·达克达斯的年代记》一书中的最后页,发现有酷似莎士比亚笔迹的草书,写着“与其追昔日之梦,不如握今日之宝”,旁边还绘有自画像。但因缺乏最后的鉴定,仍未打破莎士比亚之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