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冠可算是现在还保存在奥地利的“鄂托皇冠”了。在中世纪,欧洲人的心目中总认为只有占有“鄂托皇冠”的人才是“皇中之皇”。这顶皇冠制于公元961年。当时,德意志国王鄂托效法查理曼,找罗马教皇加冕,妄想建立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帝国。教皇为此特制了一顶皇冠,用纯金做成一个八边形的帽子,没有顶,并可折叠起来。八边形象征天堂周围的防御墙,“八”也意味着“十全十美”与“万寿无疆”。皇冠的每一边都嵌有一块宝石,正面用瓷釉画着两个人,一个是预言家大卫,另一个是苏鲁门王,象征着神权与世俗权力的结合。十三世纪时,当时的国王又把佩带在胸前的十字架移到了皇冠顶上,象征皇帝同时拥有宗教权。

  在这顶皇冠制成约十个世纪以后,阿道夫·希特勒并吞了奥地利。他听说在维也纳有这么一顶无价的皇冠,就下令把鄂托皇冠带到纽伦堡来。奥地利掌管皇学珠宝的人为了保护这顶皇冠,推说皇冠上的两个瓷釉人象大卫和苏鲁门都是犹太人,带到德国恐怕不方便。希特勒听后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坚持要执行这个命令。后来盟军攻入纽伦堡,四处寻找皇冠,皇冠已不知去向。提审被捕的纳粹首领时,都说皇冠已扔入奥地利最深的湖泊。最后还是纽伦堡前市长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希特勒见大势已去,便命令纽伦堡市长把皇冠藏起来,并散布皇冠已扔入湖中的谣言。在这位前市长的指点下,美国人在一个很深的地窖中找到了一个锁着的铜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闪闪发光的鄂托皇冠,后来皇冠归还奥地利,在那里一直保存到今天。

  形形色色的皇冠

  并不是所有的国王都是喜欢戴皇冠的。法国的享利三世经常公开抱怨皇冠上的宝石划破了他的头皮。死于断头台的路易十六也埋怨戴着这顶皇冠极不舒服。这顶在二十三个法国国王的加冕典礼上用过的皇冠,最后被拿破仑拍卖。

  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的“斯蒂文斯皇冠”。这顶皇冠制于公元1;000年,为匈牙利第一个皇帝斯蒂文斯加冕时所用。当时规定,只有拥有这顶皇冠的人,才能算是合法的匈牙利统治者。1793年,皇冠不小心堕地,冠顶上的十字架跌歪了,从那以后,匈牙利的皇帝都戴着这顶歪十字架的皇冠进行加冕典礼。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苏军攻进布达佩斯,斯蒂文斯皇冠被人放在一列火车的一个座位下面,偷偷地带到了奥地利,最后落入美国人之手。后来经过长时期的外交谈判,美国于1978年将皇冠归还匈牙利。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色彩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财富的崇拜。这种思潮也反映到皇冠的设计上来。十六世纪以后,象征财富的钻石开始取代其它宝石,许多国家都把国内最大的钻石装饰在皇冠上。波西米亚的圣威塞勒斯皇冠上竟嵌有96颗钻石和20颗珍珠。英国也把殖民地进贡来的最大钻石放在皇冠上。

  十八世纪时,世人的审美观从繁杂肿大变到喜爱简洁轻巧,这不仅反映在服装式样由宽大趋向紧身,就是皇冠上的钻石也由大而多变革到精巧雅致。几乎各国都把皇冠上的钻石拿下来重新切割,以赶时髦。法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甚至把“神圣的钻石”从皇冠上取下,放在头发上作装饰品。

  1878年,挥金如土而又崇尚时髦的萨维亚女皇玛丽亚定做了一顶皇冠,把她最喜爱的一颗钻石嵌在皇冠上。她第一次戴着新皇冠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故意把预定的露面时间推迟了半小时,为的是她走进里斯本一个大教堂时,从右边窗中射入的阳光能正好照在钻石上,放出耀眼的光芒。

  皇冠的衰落

  各国反对封建君主制的革命胜利后,都对皇冠采取过“报复行动”。英国独立派首领克伦威尔曾把爱德华皇室的大部分财宝,包括皇冠在内,统统当众焚烧。1887年,第三共和国拍卖了包括皇冠在内的法国皇室珠宝。苏联革命胜利后,曾一度打算出售所有沙皇皇冠上的钻石,托洛茨基亲自写好了清单,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保存了其中的几颗钻石,大概是要以此作为纪念。

  在历史上,皇帝本人在危机中把皇冠或皇冠上的宝石作为抵押的也不乏其事。如西班牙的伊莎贝拉皇后,就曾典押皇冠上的一部分钻石,以资助哥伦布远航。

  价值连城的皇冠也常引起世人眼红,胆大包天的窃贼偷盗皇冠的事也屡见不鲜。1671年,一个名叫布洛迪的英国皇家陆军少校潜入伦敦塔盗取了英皇的皇冠。被捕后他却因祸得福,查理二世大大赞扬布洛迪的胆量,竟封他为近身卫士。

  史书中提到过的皇冠,有不少现在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最神秘的可算是西班牙国王皇冠上的那些宝石了。十九世纪初,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害怕拿破仑会打进西班牙,把他多年收集的奇钟异表藏入皇宫内一小室的墙中,而把所有值钱的珠宝,其中也包括皇冠,藏入另一室的墙中。他嘱咐一位忠实的仆人把二室中的窗帷各剪下一角,以便将来识认。后来,拿破仑果然攻陷西班牙,把皇兄约瑟夫扶上皇位。1814年查理四世的儿子费迪南七世复位,那位忠仆呈上了保存多年的二个布角。但在约瑟夫统治时期,宫中所有窗帷已全部换过,谁也说不清这批珍贵的宝物究竟藏于何室。整个宫殿中共有房间360间,究竟是拆屋寻宝呢,还是弃宝保屋,费迪南七世先择了后者。本世纪初,一位工人在宫中装修水落管时,偶然找到了查理四世收集的钟表,至于那顶皇冠究竟在何处,直到现在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

Number:4877

Title:音乐决斗

作者:方洋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新民晚报

Date:1984。4。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十八世纪,欧洲音乐界人才辈出,如贝多芬、莫札特、巴赫、韩德尔等,他们的作品风靡一时,在音乐家之间也形成互相竞赛的局面,有的就形成闻名世界音乐史的“音乐比赛”,也有人称之为“音乐决斗”。

  最早一次的“决斗”发生于1709年。德国作曲家韩德尔原来在汉堡担任歌剧院管弦乐团第二小提琴手,但他对歌剧发生兴趣,冀求深造,便去意大利学习,不到一年便用意大利语写出歌剧《罗特利戈》。后来他去罗马,可是罗马救皇下令禁止演出歌剧,只准举行室内演奏,于是韩德尔只得在主教主持的演奏会上展露他的妙技。当时,意大利歌剧拿坡里乐派鼻祖的儿子杜梅尼哥·史卡拉底也是演奏会上的座上客,被称为“近代钢琴演奏之父”。于是宾客们要求他们来一次比赛。他俩早已相识,而且在威尼斯学习时相互砥砺,成为莫逆,现在偶然情况下竟成为“决斗”的对手。决斗开始,先由史卡拉底弹奏大键琴,全场鼓掌,继由韩德尔上场,掌声不绝。评判员认为“难分胜负”,决定改用管风琴。这次先由韩德尔弹奏,奏罢受到听众疯狂鼓掌。在轮到史卡拉底时,他却站在大厅中,向评判员表示自己不准备演奏,而且对韩德尔拍手称好,宣布对方获胜。这不仅使人们赞赏他的美德,也增进了他与韩德尔的友谊。

  第二次“决斗”是在1717年。德国作曲家巴赫在32岁那年,到德勒斯登去旅行。正好遇到法国风琴大师路易·马尔。人们促使他们在伯爵家来一次“较量”。在约定的日子,巴赫到达伯爵府邸后,等候很久,未见对方光临。原来路易·马尔明知自己不是巴赫的对手,一清早就坐了马车悄悄离去。

  第三次“决斗”是在1781年。当年的意大利大键琴演奏家克莱门弟,虽年仅28岁,但颇负盛名,他在旅游维也纳时,不期而与奥地利作曲家莫札特相遇,当年莫札特比他小四岁,名气也远不如他。人们要求他们比赛时,他以为自己必胜。没想到在这次比赛中当评判员的是奥皇约瑟夫二世,而奥皇是个道地的“莫札特迷”,便让莫札特获得这次比赛的冠军,克莱门弟由此而怨恨终生,以至放弃演奏,从事乐谱的出版,而对于莫札特的作品,一概拒绝刊行。

  第四次的“决斗”是在1796年。乐圣贝多芬到柏林去旅行演奏,有机会与亨麦尔(他是柏林宫廷乐长)一比高低。亨麦尔自恃有优越条件,不把贝多芬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贝多芬争取先奏,他不是弹奏大家所熟悉的乐曲,而是自己临时谱成即兴的曲子,而且在演奏到某段落时,突然停止,要对手接下去弹奏,亨麦尔措手不及,又气又急,羞愤地退出会场。贝多芬终于获取了胜利和荣誉。

Number:4878

Title:最后的话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井惟如

  公元1555年,殉教者约翰·罗杰斯站在火刑柱上。当烈火熊熊燃起时,他说道:“我主耶稣啊,请接受我的灵魂吧!”300年后,美国牧师约翰·霍尔摩斯躺在临终的床上,一个看护把手伸到灵布下,摸了摸他的脚,小声对他的亲属说:“奇怪,没有人在死的时候,脚还是热的。”霍尔摩斯睁开双眼,发表了最后的观点:“约翰·霍尔摩斯却是如此!”

  “妈妈!”法国小说家阿那托尔·弗朗斯最后喊道。他获得过19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曲家兼指挥梅勒临终前也轻声地呼唤:“妈妈,妈妈!”

  哲学家的遗言与普通人大相径庭。黑格尔死前抱怨说:“只有一个人曾经理解我不过严格说来,他还是并不理解我。”法国哲学家格西迪死前说:“人为何出生?我不明白!人为何生存?我不明白!人为何死亡,又如何死亡?我仍不明白!”

  意大利画家潘罗基那临终前拒绝见神甫。他说:“我倒要看看,未经忏悔就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