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同情心:在我面前的她也是个人!一个可怜人。我说:“你怎么不睡?”她说:“天快明了吧,还要打开煤火添锅做饭。也不知什么时候了?”我说:“早着哩,鸡子还没叫头遍。”

  中国的旧式婚姻就是这么怪,两个人没说过一句话,就好像说了多少年话了。每个人都在无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新婚那几天,说不上有什么感情,我只是可怜她,每天早上要早起做饭,因为没有钟表,吓得她不敢睡觉,一口大锅连饭有三四十斤重,她要端下来。

  我当时有一种感觉,这个小丑丫头将和我在风雨坎坷中过一辈子。她将是我生命的同行者,不管是刀山火海!……

  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当一个媳妇是很受气的,她们是最底层。我在洛阳解放那一年,已经有两个孩子,她才20岁。大家庭不准有“体己钱”,所以她连买几个鞋子上的“气眼”钱都没有。我经常见她把旧鞋子上的“气眼”拆下来,再砸在孩子们的新鞋上。

  1948年我们老家分了家,我在家种了一段地。我们两个锄小谷苗,戴着草帽,提一罐井凉水,千里风吹着。母亲半晌时把小孩子抱到田头来吃一次奶,孩子在树下跳着笑着。那景象,我现在当了作家,回忆起来仍极为向往留恋。

  因为我写《李双双小传》小说时,用了她的名字,她只好改作今天的名字董冰。我原来没有发现她有那么强的记忆力,比如30年前我哪一天去北京、哪一天回家,我母亲哪一天生病、哪一天请医生看……凡此种种,几十年过去的事,如数家珍。特别是读书,10年中,她养着6个孩子,居然把从高小到初中的语文、历史课文全部读完。我一共给她买过4本字典,几十年来都翻成了破碎片。到现我写稿子时,某个字想不起来,还要问她。6个孩子不仅全靠她养大、喂大,穿的衣服、鞋子也都是她亲手做。特别是布票紧缺的那些年,她几乎整夜都在缝补袜子和衣服,鞋子一做就是几十双。虽然我后来有了稿费,日子宽容了一些,可她还舍不得给孩子们买双球鞋。

  她每天练写钢笔字,我们家大小纸片都被她写得密密麻麻。年轻时,她一坐就坐到夜里两点,一方面做活计,一方面看书。中外小说她居然读了上百部,像《上下五千年》、《外祖母》、《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红旗谱》、《创业史》,还有《林肯传》等不知读了多少遍,她还能背几百首唐诗。因为过于劳累,夜里开始失眠,她倒挺高兴,以为这样可以多写点字,后来便发展成了神经衰弱。

  “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成“黑帮”,送到西华县农村“劳动改造”,她和孩子们也被赶到乡下,每人只发几元生活费。这时她发挥了一个女人的勇敢和毅力,想办法喂鸡、喂羊,让全家吃饱肚子,在农村过年时,还让孩子们穿上新鞋、新衣服。

  最令我难忘的是我的祖父母、父亲、母亲的生病、死葬都由她一个人回老家护养料理。她替我尽了生养死葬的责任,这也是我最感激她的事情。

  我现在老了,而且病了,没想到她又成为我的“保姆”,吃饭、穿衣、理发、洗脚、量血压……全靠她,有时写稿子也靠她记录帮助。

  我是个作家,她是个家庭妇女。我们每天也有说不完的话,看一本小说、一个电视,评价优劣,感受都大体相同。

  “糟糠之妻不下堂”,因为我的良心不坏,到老来我倒是沾了这个农村姑娘的光。

????

Number : 7976 

Title :只向老人鞠躬

作者 :彭瑞高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老人颤巍巍地站定,昂起头叫:81号603王莲电话

  她的声音衰老而沙哑。她每叫一遍都要停一下喘口气,然后再叫:81号603…王莲…电话…

  要叫好几遍,那个女子才会推开窗,用尖喉咙叫:“好了好了不要叫了不要叫了来了来了!”她正当秀美年华,天天浓施粉黛。每次老阿姨要叫好几遍她才有回音。不知是楼高听不见呢,还是夜生活使她常常沉睡懒起。

  如果叫三五遍没有回音,老阿姨就会叹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步爬上三楼、四楼或五楼。她去敲门。再不行,就把传呼单塞在门缝里,再一步三停地,喘息着走下楼去。

  老阿姨70岁了。居委叫她休息,她不肯休息。她坚持要喊传呼电话,她甚至怕居委另外叫人来顶替她。她说这样可以赚点钱,贴补贴补家用。

  风也站在这里,雨也站在这里。永远不变的,是树下一件黄色的上衣。

  他也70多岁了。在十字路口的这棵树下,一站就是三四年。他对我说,他本来喜欢喝喝茶,现在连茶也不敢喝了。虽然路边可以放一只茶杯,但喝多了就要跑厕所,就要离岗,就要吃批评。他宁可一步不移守在这里。红灯亮了,就举起小旗子,把骑自行车的男男女女拦在线后;绿灯亮了,就鼓起气来吹一声长哨,表示可以通行。

  寒冬站在这里,炎夏也站在这里。越变越黑的,是他的一张老脸。我说:老伯伯,你可以回去享清福了。他苦笑一下说:守在这里多少有点收入,赚个香烟钱吧。

  到处是老人。到处是辛勤劳动着的老年人。身体佝偻,满脸倦容,目光浑浊,老态龙钟。但是他们从没有回家去休息的意思。相反,怕别人说他们笨拙,愈发要显出另一种殷勤与忙乱。

  你该记得看自行车、卖茶叶蛋老太太散乱的白发,你该记得磨剪刀、收废品老伯伯污秽的双手,你该记得卖葱姜、刮鱼鳞老太太冬天早晨的抖瑟,你该记得拉力车、卖棒冰老伯伯夏天背上的盐花……

  在一个金钱支配着生活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追求自主。

  他们苦斗了一生,累枯了血脉。岁月更迭,不变的是劳动。劳动成了惯性,成了他们生活实实在在的含义,成了他们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资本。没有劳动,他们便觉得生命成了空壳,没有收入,他们便觉得躯体抽去了脊骨。

  创造了家庭,创造了子女,创造了一切,在白发飘雪的今天,反而更怕失去劳动,反而要更加辛勤地劳动!

  营养富足的孩子,英俊漂亮的青年,油光满面的壮士,饱经风霜的老人;我只向老人鞠躬。

  风度翩翩的哥儿,浓妆艳抹的女郎,挥金如土的新贵,佝偻干瘪的老人;我只向老人鞠躬。

????

Number : 7977 

Title :散漫的天性

作者 :冯骥才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文汇报

Date :1994。1。6

Nation :

Translator :

  国界真是一种奇妙的分界线。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各有三分之一边界相领相连,共有着阿尔卑斯山;多瑙河先是流经半个德国,然后畅通无阻地直贯维也纳;站在萨尔斯堡的高山城堡上西望,倘若无人指点,从远景的画面上根本无从区分哪里是德国,哪里是奥地利。他们彼此还以同一种语言交谈,同一种文字传递思想情感。谈到他们的历史渊源,更是悠久绵长,密不可分……虽说如此,奇怪的是,从他们的目光却能一下子清清楚楚区别开来,是吗?你会问。那你就看吧

  德意志人的目光尖硬、冷峻、凝聚、专注,像一块碎玻璃。这也许是他们严谨、苛刻、一丝不苟、善于逻辑思维的民族性格的表露。但这块碎玻璃越过国界,到了奥地利人深陷而柔软的眼窝里就溶化了。好像从多瑙河舀起的一小勺水,晶莹而温和,平静又散漫。说到散漫,我好像一下子抓住了对奥地利人总的感觉。

  在这块不大的充满画意的山地之国转一转,就会发现散漫好像一种有魔力的气体,到处弥漫。万物全着了一魔。那些起伏不已的绿色丘陵,全像睡汉,懒洋洋舒展着躯体;那些红色和白色的尖顶小楼,也都随遇而安,自由散落在山水之间;那些系着颈铃的大牛,站在山坡上,常常一站半个小时,好像等待照像一般。特别是这散漫的气息还浸入奥地利人的骨子里和天性里,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举止行动上。

  如果把纽约街头健步如飞的女秘书们,请到维也纳来走一遭,准会把维也纳人吓得惊慌失措,以为哪里失火了。我总觉得维也纳起码有一半人整天闲坐在咖啡馆或街头茶座中。这些随处可见的街头茶座是维也纳最有特色的市井风情。一些店铺在门外,用各式围栏和各样花池圈起一半边道,摆几张小桌,放些鲜艳的瓶花,还有些舒适的椅子。闲来一人独坐其间,或酒或茶,慢慢清饮,亦思亦想,出神怔神,悠悠然不管时间长短;或许两三友人,对酌闲话,常常把几个小时光阴全慷慨地坐在屁股下边了。

  时间,仿佛是他们用来享受的,所以他们对时间不吝啬也不严格。

  世界各民族对赴约时间态度很不同。中国人赴约以提前早到,表示礼仪,故有张良拜师提早一个时辰等候而被传为佳话。德国人对时间苛刻又吝啬,赴约不早不晚,以准时准点、不差分秒而著称。但与德国人操同一种母语说话的奥地利人,却不准时,大多迟到晚点,见面说一句:“很对不起,我来晚了。”此时,我留意他们的表情,歉意无多,说过便了,好像见面时的一句口头禅。

  时间对于他们太少还是太多?

  奥地利一年中法定的工休日是96天(每月8天),加上国庆、新年、各种风俗节日;再有,奥地利人百分之九十六信奉宗教,宗教节日不胜其多,比如复活节、三神节、圣诞节、狂欢节、圣灵降临节、耶稣圣体节、圣母玛利娅升天节、乃至圣母玛利娅怀孕节……有一种说法:奥地利人一半日子在度假。细算算,差不多。许多小店铺的老板还常给自己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