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冬至照例是要吃汤圆的。 小时候并不知道,除了我们家乡,咱们中国到处都要做汤圆吃的。知道了以后,就要问,冬至为啥要做汤圆吃呢?问过大人和书本,都回答不出来。冬至节是个奇怪的节,不像其他端午、中秋、春节,都有它们明确的理由。在我们家乡,冬至倒有个不小的缘由——冬至节,我们家乡要祭祖。

  我们家乡的祭祖活动并不像其他地方,一提起“祭”,一提起“祖”,就鬼气森森的。由于祭祖,远远近近的家人聚了起来。一家人,大人小孩,围了一个大大的竹筐,各自伸了一双手出去,持续不断地搓了一粒粒圆圆的白汤圆下来。那大竹筐是平日里用来晒谷晒豆的,圆圆的,帮浅,色红,一粒粒白汤圆搓下来,红底红帮衬着,自然是一番可爱景色。

  搓汤圆的时候,大人们会不断告诫小孩子,别把汤圆搓到筐外去,掉一粒在地上,明年冬至的那几天,脸上会长出白晕来。这其实是哄小孩子的。有一年,我故意搓了3粒汤圆掉地上去,到第二年冬至,脸上却真的隐隐有了3圈白晕。此后自然就乖乖地颗粒归筐了。

  关于搓汤圆,家乡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说是有个傻媳妇,婆婆冬至那晚病了,让傻媳妇一个人搓汤圆(不知傻媳妇的丈夫和孩子哪去了。——笑话常常是很简洁的)。傻媳妇不懂汤圆怎么搓,去问婆婆。婆婆病得不舒服,就说,你怎么这么傻,你看人家怎么搓你就怎么搓吧。我们家乡,“人家”和“人”是同一种说法。结果,傻媳妇辛苦了一个晚上,搓出了许多个栩栩如生的人儿来。到天亮,婆婆说,媳妇啊,我饿了,你下些汤圆给我吃吧。傻媳妇就抓了两个“汤圆人”,煮了端给婆婆。婆婆看到“汤圆人”,气得不行,叹一口气,你怎么这么傻呢?我说的是别人怎么搓你就跟着怎么搓——你耳朵哪去了?傻媳妇怯怯地说,耳朵?耳朵刚才舀上来时,被铜瓢铲去了!

  ——家人围着搓汤圆,听着这样的笑话,完全忘记了祭祖本有的那种肃穆和悲伤。

  只是到汤圆搓完,整整齐齐排在大竹筐里,老人,大都是祖母,才拿两株带根的青葱、两块老姜、两个红桔子,拦腰圈了红纸,放在竹筐上端,以示祭祖或兆祥。——“岁兄”的氛围更浓了。

  第二天,有些冷意的晨曦里,一人一碗汤圆,或蹲或站,在院子里吃得满头热气时,老人会说,拿调羹舀汤圆吃,一调羹两个,吃到头,会是双数。孩子们早就盼着山上祭墓的种种乐趣,三口两口吃个碗底朝天,哪里耐性一双一双乖乖地吃。大人知道是笑趣,自然也不会那么认真去细吃。可有一年,我和姐姐那样试过,一双一双地吃,吃到碗底,却果真是双数。也许是碰巧吧,然而却实在有趣。

  吃罢汤圆,真正的祭事才算开始。家乡有山有水,祖先的灵柩葬在青青绿绿的山上。冬至节那天,村人就一家一担供品,纷纷拥了山上去。那红色的篮担里,照例有汤圆、有酒、有鞭炮。

  祭祖的实质工作是扫墓。一年下来,祖先那墓四周上长了高高瘦瘦的丛草杂木。祖先们寂寞了一年,终于盼来了子孙后代。草除掉了,落叶扫开了,一个个坟茔现了出来。“渭庄黄玉叶之墓”“沁后蔡金坤之墓”,各自的门派立了出来。女人们摆上供品,说上一些祷语;男人们将墓四周除下的杂草落叶拢到一起,一把火点了,青烟一股闷闷地冒了出来。只有这个时候,怀念先人的情绪才隐隐地漫上心头。男人们或者抽烟,或者用带上山来的红漆去描墓碑上的字;女人们袖着手,看那碑前青烟袅袅升腾;小孩们这光景也静了下来,听父母说说祖先创业的艰辛和光荣,怎么做人,如何处世。风在林间走,日头在远天,杂草落叶里的烟气升到了很高很高的林梢。

  ——然而,这样静穆的时刻是很短的。很快,别人家祭事完毕的鞭炮声响了。于是这一家的鞭炮声也跟着响了。满山的鞭炮声,满山的青烟,满山的村人。

  暖暖的冬阳洒满了一座山。

  男人们端了碑前供的酒菜,就在墓围上圪蹴着,和隔壁人家的男人相互递烟,碰杯,话着贺岁的计划。山风刮过林间,松涛阵阵,男人的脸渐渐红了起来。女人们隔着几棵树几丛草,彼此招呼着,说农事,说家务,说孩子。拿手去拢孩子的头,拢了个空——

  孩子们早就蹦达到哪个山旮旯里去了。山腰里有的是一汪一汪的山潭。到冬天,山虾们呆呆的,趴在水里鹅卵石上一动不动;孩子们的手罩住了它们的身子,才懂得跑——早已入了孩子清早带上山来的小瓶子里去了。也有的孩子,识了几个字,拿父亲描墓碑的笔和漆,在那些大树身上乱画。“黄小毛和菊子”,黄小毛和菊子干嘛呢,写不下去了。黄小毛的父亲和菊子的父亲看到了,彼此笑一笑,怎么样,做个亲家吧?又笑一笑,看一看那些坟茔,想想自己小时候在树上画字的情景,轻轻叹一口气,这光阴过得也真快呀!

  青烟渐渐渐渐飘散了,鞭炮声渐渐渐渐稀落了。女人们满山唤孩子:“小毛,回家啦!菊子,下山啦!”小毛从草丛里钻出来,头上戴了一顶野草编的绿草帽;菊子悄悄站在了母亲身后,两腮上多了一层山腮脂抹的红晕。

  一家人下山了。女人肩上担里多了孩子脱下的毛衣;男人们的步子有些晃;男孩儿手里持了一支山芦苇,驾驾驾,想象出一匹马奔了下去;而小女孩光光的双眸,不知照哪个山头看。

  遥遥地,就望到了自己的家,家门前的那株叶子红红的石榴树。树下站了老人,袖着手,驼了腰,站在一片暖暖的阳光里。□

 

Number : 9408 

Title :俗子孔丘

作者 :刘宏伟

出处《读者》 : 总第 182期

Provenance :书缘

Date :1996。2期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孔子是一俗人。他曾对致富之道有明确的态度:“如果财富可以求得,那么即使是做市场守门人这样的贱职,我也愿意干。”夫子食人间烟火的愿望,不可谓不强烈,你说他俗也不俗。孔子在评论人们对道德追求的自觉性时,打了个很俗的比喻:“我没见过喜好道德像喜好女色一样的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此语有点类似当今流行的那种“话糙理不糙”的“俗话”。可见孔子常常爱以俗人自居。

  说孔子是俗人,不仅因为他无意中说了几句俗话,办了几件俗事,更因为他脑子里有为俗众着想的“平民意识”。他的一个叫冉求的学生竟然为虎作伥替季氏搜刮民财,孔子听后,义愤填膺地宣布:此人“非吾徒也”,大家对他“鸣鼓而攻之可也”。

  从孔子凡俗的一面,人们能发现他对自己周围的普通人的命运及生与死的巨大关注。一次马棚失了火,孔子只急急地问“伤了人没有”,而并不先问马的情况。他的学生原思任家宰,孔子送他粟子九百,原思推辞不接受,孔子说,不是给你的,是请你分给你的乡邻们。他的另一个学生伯牛得了重病,孔子赶忙去慰问。临别时依依难舍,人已到了门外,又折返身来,隔着窗子紧握着伯牛的手,唏嘘再三。还有一次,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人给他送终,孔子就说:“由我来给他料理后事吧。”

  面对这些“感人的事迹”,我几乎忘记了面对的是孔圣人,而要情不自禁地呼出:多好的一个老孔。

  太宰问子贡:孔子该是个圣人吧?为什么他会那么多的技艺呢?孔子便原原本本地说:自己少时低贱,因此才会那么多的技艺。后来他又补充说,他自己会那么多技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曾被重用。

  

  

    孔子的“俗”,绝没有仅仅停留在世俗的层面上。那是以“大雅”垫底的俗——是“大俗”。所以,在孔子的心里才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俗人的自尊。他曾特别称赞过学生子路的贫贱不移的精神,说他“虽穿着破絮袍与穿貉裘的人并户而立,却能不感到耻辱”。事情虽小,却是给俗人长了志气。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孔子的“大俗”。他激烈地批评那些整日聚在一起却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而只是言不及义地卖弄小聪明的人,认为这些人恐怕是难有所成了。可见孔子对低俗、庸俗的东西是厌恶的。

  《论语》里描绘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其实,遍观《论语》,发现其中还有多处表现孔子的调侃及狡狯的一面,听其言,观其行,孔子的俗人行为使他在可敬的层面上,又平添了许多可爱。

  《先进第十一》中记载,一次孔子半开玩笑地说:“子路弹的那手瑟,哪一点配在我的手下弹。”他的学生们便不再尊重子路了。孔子知道后,深悔自己出言不慎,便赶紧改口:“仲由(子路)嘛,他弹的也可以说登堂了,只是尚未入室罢了。”

  另一次,孔子在武城听到琴瑟歌诗的声音,他莞尔笑道:“杀鸡何必用牛刀呢?”学生子游赶紧答道:“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礼乐之道就会爱人,小人学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孔子便说:“弟子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更有趣的是,一次孔子去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知道后不高兴。孔子连忙发誓说:“我若有不当的地方,天厌弃我,天厌弃我。”那种急于表白的样子,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丰满的凡夫俗子的孔子形象。

  孔子,既是思想上的“圣人”,更是生活中的肉体凡胎。孔子因为他实在的人生,而使他的思想在我们的心中变得可信又可靠。

  读一部《论语》,人们可以感到孔子是个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什么家。但我宁愿首先把他看作一个俗人,一个平民,一介布衣。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