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美国没有人知道如何制造这种发电机,也不知道如何生产输送交流电的导线。斯泰因梅茨把这些问题逐步解决了。

  1894年,“总电”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建成了一个交流发电站,试验能否把电输送到26英里之外的布法罗。试验完全成功。这是美国第一次在一个大城市用上从远处送来的电能。

  从此,电就跨越整个大陆,从几千英里以外的地方送来。国家的电气化开始了。

  青年的挚友

  斯泰因梅茨非常喜欢青年人,也喜欢各种娱乐。当孩子们来拜访他的时候,有时他会主动地建议说:“呶,怎么样,做点儿焰火好吗?”于是就从柜子里取出一瓶白色结晶,往水桶里一撒。结晶产生了大量气体,形成许多气泡,在水桶里劈哩啪啦地作响,接着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火焰。孩子们欢喜得又笑又叫又跳。

  斯泰因梅茨还在联合大学里授课,教电工学。他是学校里最平易近人的教师。不仅如此,通过他,整个“总电”也变成了一所“大学校”。他成了点燃工程师们智慧的火焰。

  斯泰因梅茨虽然献身于科学,但他对斯克奈塔第市的教育事业也十分关心。在他做市政府官员的两年中,就新建了8所学校。

  闪电的主人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斯泰因梅茨又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他征服了电力工业上的一个大敌闪电。

  当时,每次雷雨来临,都会造成送电事故。而闪电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来临的时间又如此不可捉摸,使他的研究试验几乎无法进行。

  1920年夏季的一天,大自然帮了斯泰因梅茨的大忙:湖边他的一幢小木房被雷击中了。他高兴极了,这下他不但可以找到闪电经过的路线,而且还可以算出它的力量了。

  闪电撞上了木房门口的一棵树,又击破窗户射向室内的一个金属灯具,再沿着电线穿过墙壁,碰在一面背后镀银的大穿衣镜上。“这面镜子是我们最重要的线索了。”斯泰因梅茨对他的助手埃梅尔说。

  这个周末斯泰因梅茨是在手上和膝盖上度过的。他搜寻玻璃的碎片,把它们一块一块对在一起,象在做一个拼板玩具。然后,他把对好的板块架在两块玻璃中间,用带子把四周加固。镜子的背面立刻显出了闪电烙过的花纹。

  “看,埃梅尔!”看见闪电击在哪儿了吗?这是被烧熔的痕迹,它一直延伸到镜子的边沿。量一下从击点到熔带末端的距离,就可以算出闪电的力量。”

  从这入手,斯泰因梅茨整整钻研了两年。1922年,他邀请了爱迪生和其他一些人来看一个实验。客人们看到一架奇怪的机器,有两层楼那么高。有两个玻璃架搁,一个在一个之上。架搁都覆盖着金属薄片,以便聚集电能。旁边还有两个圆形铜帽准备接受喷发的闪电。

  当斯泰因梅茨进来时,客人们小声的议论停止了。为了增加一点戏剧性,这时又抬进来一个村庄的模型,放在两个铜帽之间。斯泰因梅茨点了一下头,启动了电闸。搁板开始聚集电能,发出嗡嗡的叫声。客人们的神经有点紧张了。就在这时,一道耀眼的紫光在铜帽间豁然而过。闪电来了!接着便是轰击的雷声。村庄消失了……斯泰因梅茨开始平静地给客人们讲解发生的事情。

  斯泰因梅茨实验了人造闪电并发展了避雷器。这个设计使闪电可以无害地逸入地下而不进入供电系统。

  一年之后,勤劳的斯泰因梅茨逝世了。斯泰因梅茨的天才为科学事业、对电的用户、对他的学生和斯克奈塔第市的少年儿童们,留下了一份厚礼。

 

Number:1703

Title:杂谈外交语言

作者:靳文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世界知识

Date:1986。10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委婉含蓄

  外交语言是一种温和婉转的说词(GentleUnderstatement)。有人说,它“即便是辱骂,听起来也令人愉快”。直言快语,虽属坦诚,然常为外交家所忌。

  三国时,曹操率军83万南下征吴。未动干戈,先致檄文,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不说征讨而言“会猎”,寓威胁于堂皇的辞藻之中,可谓古代外交语言的佳作。某些外交语言所包含的内容,有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例如:某政府说对某事“表示关切”或“表示严重关切”,这意味着该政府将采取强硬的步骤;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这是向对方暗示如果事态继续恶化,该政府将予以干预;说“将不得不仔细地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就包含着友好关系即将变为敌对状态的警告;说会谈是“有益的”,弦外之音是会谈并未取得具体成果;说某外交官“进行不符外交身份的活动”,这是指控对方搞间谍活动……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和越南曾进行秘密谈判。当时,基辛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有一条长长的隧道要穿过,但在遥远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丝亮光。”他以此来比喻谈判的艰难复杂的进程。

  有时外交语言的含蓄性还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会谈中,双方在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上分歧很大。有一次,勃列日涅夫就对尼克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俄罗斯农民,徒步跋涉前往一个荒僻的乡村。他知道方向,但不知道距离。当他穿过一片桦树林时,偶然遇到了一个枯瘦的老樵夫,就问他离该村子还有多远?老樵夫耸耸肩说,‘我不知道’。农民吸了一口气,把褡裢换了换肩,便撒腿走了。突然,老樵夫大声嚷道:‘顺着道儿,再走15分钟就到了。’农民感到莫名其妙,转身问道:‘那你干吗刚才不说?’老樵夫徐徐答道:‘我先得看你步子有多大啊。’”在这里,勃列日涅夫把自己比作“老樵夫”,要尼克松这个“俄罗斯农民”在谈判中先走一步。

  多边外交所使用的语言,更注意含蓄和婉转。联合国文件使用的语言,多采用中性名词,如不说“敌人”而说“对手”。在国际会议上听别国代表滔滔不绝的发言时,不要被前面一大串客套话所迷惑,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但是”所引出的真意上。例如,“本代表团对这个建议有着最大的同情,但是愿意指出……”,“我对某国杰出的代表怀有深深的敬意,但是我认为……”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拒绝”、“否定”、“不同意”的委婉表述。

  “伟大的废话”

  对外交官来说,善于说“废话”或许也是一种本事。有人把某些外交语言戏称为“伟大的废话”,并非全无道理。

  外交官肩负维护本国利益和促进与外国友好关系的重任,说话自然必须字斟句酌。正如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所说,一位外交大臣“讲起话来既要避免陈词滥调,又要避免言词失当”。而在不能说或没得说但又非说不可的情况下,外交官就只能说起“废话”来。说的本是“废话”,但让别人听起来又不像“废话”,有一个办法,便是“新瓶装旧酒”。外交官说话,有时讲究说得笼统,说得一般。于别人,似乎是“废话”,但于外交官本人,这可能是经多年磨练而成熟的标志。古代威尼斯的使节所得到的训令是:“使节应该用对任何事都不承担责任的一般性词句来表达一切。”

  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文件成灾,“废话”充斥,这个致命弱点也为人们所公认。在每一次联合国大会上,一个代表团总要把同样的话在各种场合重复好几遍。有些会议老手常以瞌睡来抵制这种“折磨”,但又怕被摄入镜头,于是就闭目养神,似睡非睡。有一回,一个委员会的主席因其进入了梦乡,未能请下一个代表发言而引起哄堂大笑。

  避免“直接说谎”

  外交语言常被滥用,其等而下者就是谎言。为了本国利益,某些外交官有时把外交语言同谎言等同起来,不择手段。

  在所谓的西方“传统外交”时期,外交官说谎几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十七世纪时,英国大使亨利·沃顿就曾赤裸裸地承认,“大使是一个被派到国外为了本国利益而说谎的诚实人”。十九世纪时的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甚至说,“就我的策略方面来说,说真话是对自己的不忠”。

  在现代外交中,一些资产阶级外交官继承了说谎的传统,也发展了说谎的技巧。现在他们讲究的是避免“直接说谎”,也就是技术上不说谎。

  1961年4月13日,即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的前5天,肯尼迪曾公开保证说:在任何情况下,美国决不插手、干涉以促成卡斯特罗的垮台,他将尽一切可能“保证美国人决不卷入古巴周围的反卡斯特罗行动”;同时他反对“从美国”发动一次攻势去反对卡斯特罗。肯尼迪的这番话说得很妙。从表面上看,他并未说谎,4月18日在吉隆滩登陆的没有美国人,而且这次攻势也不是从美国而是从尼加拉瓜沿岸的岛屿发动的。但从根本上说,肯尼迪是说了谎的。因为这次反卡斯特罗的入侵行动是在美国支持和策划下进行的。

  粗俗不可取

  外交语言一般是温文尔雅的,但也不是没有例外。且不说当年拿破仑是如何当着奥地利全权代表的面怒骂奥地利“是个老婊子,已经习惯于被人强奸”,即是今天,在外交中脱口说出粗暴鄙俗的语言也不乏其例。

  1959年7月,尼克松以副总统身份前去苏联出席美国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同赫鲁晓夫作了一次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美国国会通过的那个有关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屙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尼克松知道赫鲁晓夫青少年时期当过放猪娃,就反唇相讥地说,“我想主席先生大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