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到达非洲的蜜蜂不仅受到了严酷的气候折磨,而且还时常遭到野生动物和人类的不断偷袭。为了生存,它们同所有的入侵者展开了漫长激烈的搏斗。在保卫自己和蜂巢的过程中,非洲蜂日益变得顽强凶猛。天长日久,它们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而且一代超过一代。也许正因为如此,非洲的小蜜蜂才得以活到现在。

  非洲蜂到达南美

  1956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的遗传学教授沃里克·埃斯特克·克尔,从国外带回了35只非洲蜂王,准备做遗传试验。他想通过让欧洲蜂和非洲蜂交配,培育出一种具有两种蜂优势的理想蜂种。为了防止非洲蜂飞逃,他采取了各种严密的措施。

  如果人们视生命为儿戏而不谨慎从事,那么令人可怕的事情终有一天会发生。生物学家的一位新助手对安全措施掉以轻心,结果犯了一个可怕的大错误。他敞开了喂养非洲蜂的巢箱盖,26只蜂王飞逃。不久凶恶成性的非洲蜂开始在巴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

  进入六十年代后,成群的非洲蜂每年几乎以500公里的速度飞向南美其他地区。对此,一些国家十分忧惧,各自建立了观察研究中心,全力以赴监视非洲蜂的活动。

  各国生物学家潜心研究非洲蜂的生活习性,以期找出控制蜂群蔓延的方法。然而,他们至今仍然一筹莫展。非洲蜂越来越多,日益猖獗。现在,大批蜂群已经到达法属圭亚那,进入委内瑞拉、秘鲁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

  无穷的危害

  非洲蜂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实在骇人听闻。目前,南美已有几百人被螫伤中毒死去,数以千计的家禽和牲畜遭难而亡。蜂群所到之处,所有生灵全部消失无一生存。非洲蜂已成了可怕的“杀生蜂”。

  1984年的一天,委内瑞拉米兰达州的图伊·德尔·奥古马莱机场的候机室突然骚乱起来。只见黑压压的数千只蜜蜂向候机的旅客们俯冲过去。霎时,非洲蜂的嗡嗡声、人们的哭喊声和桌椅的碰撞声响成一片。当时,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杀生蜂”发怒竟然向人发起进攻。结果,有1人死亡,36人受伤。

  同年,在委内瑞拉一个叫“萨尔多”的村镇,村民们先是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嗡嗡声,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大家纷纷跑来眺望,只见无数只非洲蜂遮天蔽日,如同一块巨大的乌云迅速飘来。人们惊恐万状,四散奔逃。顷刻间,蜂群降临。几秒钟内,100只鸡死亡,无数的家畜受伤,奔逃者的手脸红肿不堪,痛痒难忍。

  幸好,这群蜂的突袭发生在黄昏,从而挽救了村民的生命。当时,藏在屋里的人们为躲避蜜蜂的攻击,都熄了灯,紧蒙头脚瞪着眼过夜。灾难过后,村民们想打死分群的非洲蜂。可是,所剩的蜂群仍然无计其数,人们还是奈何不得它们。大部分村民认为,非洲蜂以后可能还会光临,用普通一般的方法无法消灭它们。于是,纷纷舍弃家园,远走他乡。

  惊人的特性

  非洲的各种恶劣气候,迫使凶猛的非洲蜂尽量提高产蜜的能力。此外,为了保障生存,非洲蜂还学会了贮藏大量蜂蜜的技巧。

  非洲蜂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春夏之季,工蜂开始造王台。完工后,蜂群中的一部分工蜂与蜂王飞出另造新巢,把原来的巢让给即将出房的新蜂王和留下的另一部分工蜂。在此期间,非洲蜂的活动不仅受各种气候的影响,而且还面临着其他动物的袭击和食物不足的威胁。因此,非洲蜂的分群极为频繁,一群蜂在一年时间内,竟能建造100个“小殖民地”。如无控制而任其发展,非洲蜂将会以惊人的速度遍及整个美洲。

  非洲蜂喜爱游荡,它们为寻找新的蜜源,并非长期栖息在一个地方,而总是定期云游四方。

  迅猛凶狠

  非洲蜂嗅到异味后,23秒钟便可以做出反应,而欧洲蜂则需43秒。因此,对欧洲蜂的攻击人们有较长的时间可供逃避,可是对非洲蜂的攻击往往在劫难逃。

  除此之外,非洲蜂的攻击力强,伤害性大。它们遇到入侵者时,一般都是大批出动,穷追狠叮,常常把对方驱逐到200米以外方才罢休。整个攻击的时间竟然可达1。5小时,受害者往往多处被螫伤。相比之下,欧洲蜂的攻击就比较弱。它一般只把敌人赶到30米外便凯旋,全部攻击时间不到3分钟。

  实验证明,非洲蜂同欧洲蜂杂交的后代同非洲蜂一样凶猛。所以,用此法矫正非洲蜂那种极其强烈的好斗性的设想,已经彻底破灭。尽管许多生物学家为此而忧心忡忡,但他们还是在小心翼翼地监视着非洲蜂的活动,跟踪他们的去向和研究它们的飞行速度及活动范围,以便寻觅出对付这些顽敌的办法。

 

Number:1816

Title:第五代

作者:张建伟、左志

出处《读者》:总第64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报

Date:1986。5。2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78年,国门打开,于是,一批批青年知识分子漂洋过海,聚成一股股有人贬之,有人褒之的留学热潮。

  历史的联想

  1985年12月28日十时,一架波音747凌空而起,国务院中国留学生工作组一行十二人乘机飞往美国。工作组中,最年轻的成员是天津外经贸委研究室副主任杜厦。此去大洋彼岸,他身兼考察,招聘的双重任务。

  天津对外开放,深感人才匮乏。胡启立同志在津视察时建议:可到国外去招聘我国自费留学生,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

  半小时后,左侧发动机发生故障,飞机迫降东京机场。

  东瀛,这个对杜厦来说不期而至、曾接纳过我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国度,引发了他对历代中国留学生的无数联想……

  第一代留学生,毫无疑问,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严复乘桴西去学习英国海军;秋瑾东渡日本求索救国之途;孙中山栖身美国,两度檀香山求学。殊途同归,第一代留学生先后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一代留学生,以“睁开眼睛看世界”始,以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终。

  第二代留学生,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震撼中动身,以周恩来、蔡和森、朱德、陈毅、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留学生奔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故乡;以瞿秋白、李立三、张闻天为代表的投向“赤光一线”的赤都;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青年赴日留学……这一代留学生的优秀分子,大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第三代留学生,以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华罗庚、茅以升、李四光等为代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他们看到:一个愚昧、落后的祖国无力在世界争强。新中国诞生后,这些在国外已负盛名、生活优裕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拦,义无反顾回到祖国,为中华科技、教育、文化的腾飞尽了最大的力量,成为领导新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中坚。

  第四代留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奔向苏联、东欧,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原子弹、氢弹爆炸,火箭、卫星上天,核潜艇下水,无不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我国独立的钢铁、石油、机械、纺织,汽车和化工工业的发展,无不以他们为骨干。中国的现代经济,与第四代留学生的卓著贡献相连。

  旧金山机场到了。工作组就要面对第五代留学生了,杜厦怀着兴奋的心情走下舷梯。

  在美的印象

  印象之一:耿耿报国情

  国内某些舆论认为:公费生身受国禄,可望归国;自费生有相当的自由度,不会回来啦!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哈佛大学,杜厦见到一位才貌出众的中国女性陈荣君。她的父亲原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毅然回到祖国。“文革”中,他被关进了“牛棚”。为此,直到一九七九年,荣君还不能跨进国内的高等学府,不得已飞越太平洋,自费到美国求学。临行前,卧于病榻之上的父亲把她招到床前说:“学成之后,一定要回来,为祖国服务……”

  三十岁的荣君一直未婚。她在美国攻读管理秘书学位半工半读。在杜厦面前,她流着泪说:“我是一定要回国的,我一定回去,一定!”可能,像陈荣君这样学业完成后决定立即回国的自费生目前尚少,申请到“绿卡”(永远居留权)的也许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留居美国。但一位著名华裔学者说:在美国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华人,三分之二的主任工程师是华人。他们大都是留居美国的台湾留学生。这种现象带来的是:台湾有了世界先进的电子工业。

  现代科学已经没有国界!

  在杜厦接触的三十位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自费生中,已有十位决定来津试工,有的已经成行。

  印象之二:为伊消得人憔悴

  瘦削的身材,瘦削的面孔,架一副眼镜杜厦的挚友、在密西根大学进修的朱嘉明与杜厦不期而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嘉明亲自做饭招待。席间,杜厦得知这是朱嘉明到美国后第一次买菜做饭。为了节省时间用于学习,他几乎每天都是啃面包。因他是访问学者,该校每月为他提供八百美元,他几乎全用在自费进修英语和买书上。杜厦留心到,他出国时带的那双皮凉鞋,仍然穿在脚上;一问,果然并未买新鞋。“干嘛这么苦自己呀?”“中国留学生差不多都这样。”朱嘉明淡然说,“公费生国家一般每月提供数百美元的生活费。同国内比,钱是不少。但在美国求学,住宿费每月至少得二百美元;倘想精通英文,聘请个美国教师,一小时课程就得二十几美元;与我国不同,美国大学实行淘汰制,学校里没有铁饭碗。一个学期之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参考书往往多达上百种,而一本书至少得十几美元。为了多学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