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  这些例子多了,不可胜数,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这个道理,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再说说《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不知道的话,就困难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大夫看病,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记住了,这是口传。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见绝证了,所以我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的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  《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么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上临床,就看见有这样的情况,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都来看中医,中医就有办法。现代医学、X光、验血,找不出原因,最后找老中医,就能给他治好,因为老中医的联系性广泛,能找出原因。一个人咳嗽,什么法子也治不好,查结核,没有,什么也查不出来,为什么还咳?找中医大夫看,木火刑金,你老爱生气,以后不生气了,病就好了。用海蛤壳20克,青黛10克,泡水喝了就好了。怎么现代医学没研究到海蛤壳能治木火刑金呢?这些道理就是中医的特长。现在,我也带博士生,整天在实验室里研究小耗子,打一针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怎么不能好好把木火刑金研究研究,看它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用经络学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什么叫整体观,什么叫辩证法,张仲景他的药本来治阳证的,一下子变成阴证了,尤其是《伤寒论》的三十条:“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变化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纳是不行的。同时《伤寒论》是以六经为体,八纲为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化二分法,二分法就是由阴阳而来的。阴阳就六经中分阴阳,三阴经,三阳经,一些基础知识都来自经络学说。要是《伤寒论》“六经非经”了,这些道理怎么交代呢?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像日本人,在古籍上他们得出结论说《伤寒论》是实践医学。日本朋友对《伤寒论》很推崇,对《黄帝内经》却不重视,说《内经》是思辩,是花言巧语,没什么实际作用。我去日本讲学,他们说《内经》不如张仲景的药方,看病治病,百发百中,《内经》中的经络是哲学的东西,是“思辩”,可是他们就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医学的根本。中国重视《内经》,而日本只重视《伤寒论》,这也是一个特点。  快毕业了,要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为病人看病的道路,就得做到心平。虚心从临床学习,从病人学习,从治疗的疗效学习。关于中医固有的这些东西可以改革,可以废弃,不要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的传统医学,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化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是伟大的宝库,不要随随便便就扬弃了,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应当很好地研究、琢磨。历史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不要轻而易举地否定它,这都是几千年日积月累下来的东西,怎能一下就否定了呢?中医要改革要创新这都对,医学不论国籍,只要对人类有好处就是好的,但是要小心,要谨慎,要研究个明白,然后才有发言权。“六经非经”这种话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收拾的!  要继承,好的东西要继承,要化继承为发扬,既有继承又有发扬,使学术总能有强烈的生命力前进。祝大家毕业后在医学战线上有所建树,在中医学术上有所创新,也祝愿你们身体健康!(根据刘渡舟老师与“学士沙龙”成员座谈录音整理)/(原载《中医之魂》第2期) 原文发表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沙龙




六经概念源流考

伤寒学说的理论内核,始终与伤寒、六经、三阳三阴等几个基本概念密不可分。因此,考察这几个基本概念的起源和原始涵义,是研究伤寒学术体系发生发展规律的出发点。本节仅就六经、三阳三阴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关系,作一番初步考证。

一.六经概念原始

六经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大论篇第五》。其词于《内经》中数见,曰“六经为川”、“六经波荡”、“六经不通”、“六经调者”等等。这是我们考证六经概念的原始依据,有必要作一番全面合理的分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全篇以天地阴阳之气,配属人身脏腑经络。云:“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采用古代哲学推理之认识方法,各以类从,所谓比类取象是也。其论六经,自亦不离其宗,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在论五脏与天地风雷雨相通相配之后,将六经、肠胃、九窍并列,以江河、海洋、水注之气相比属,实则暗寓经络、脏腑、孔窍之关系于中。是以肠胃者,脏腑之代称也,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六经者,经络之替词也,为气血津精运行之通道;而九窍者,则是气血精微所流注之孔穴。

经者,织也(《说文解字》),织物之纵线是也,与纬相对应(《辞源》)。中医学引用以表述人体营卫气血运行之通道,即所谓经络或经脉是也。内在之脏腑与外在之肌肤孔窍,全赖经脉以联络沟通,进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之有机整体。《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正是这种整体观念的形象表述。故其六经概念,当是经络之意,似无疑义。再者,其后各篇涉及这一概念者,或曰“波荡”,或谓“不通”,皆与其江河之喻密切相关,是以其通行气血之功用,昭然若揭;而人身之中,运行气血精微之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