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5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脏腑经络阴阳消长等的关系
针对张志聪离形论气的不足,现代医家强调了气化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很少有人单纯从标本中气理论来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如戴氏认为形与气之间具有辨证关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是六经气化的物质基础,阴阳消长胜复是六经气化的基本动力 。郝氏认为六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六经气化是有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强调不能离经言气 。程希贤氏认为阴阳表里、六气盛衰、五行生克是标本中气与六经气化的基本传变规律。童增华氏认为运用气化理论解释六经病变时,亦必须结合八纲、脏腑、经络、部位等理论,才不致顾此失彼,庶几更为全面。

4。6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六经病证治
松涛氏 、戴玉氏  、刘渡舟氏、程希贤氏、扶兆民氏、吴勇氏、童增华氏等运用六经标本中气学说对《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病机、治法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4。7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临床实践
陆鸿滨氏通过临床病例对六经气化学说进行探讨,认为六经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营卫气血在正常及遭受外邪侵袭时的变化规律,六经的开阖枢及标本中见是气化学说的中心。六经气化可能是指有关机体适合外界温度变化的一系列调节机制。伤寒六经气化主要涉及体温调节机制,与自然界阴阳密切相关。病例说明六经气化涉及的病理生理是复杂的,诸如神经内分泌的生物钏机制、免疫机制等 。

5、结语
古代医家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的分析,概括解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比较广阔的道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学说尚有不少片面及牵强附会之处,少数医家过于强调了气化,忽视了它的脏腑经络物质基础。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气化离开了脏腑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应不出功能活动。因此,研究《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六经气化理论才比较完善,六经气化学说也才有意义。


六经实质研究的再认识
朱鹤飞

《伤寒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六经”的实质,历代注家对其研究立论众多,见仁见智。
1“六经”概念的起源
“六经”,亦称三阴三阳。《伤寒论》中的 “六经”源于内经,《内经》中的“六经”源于《易经》。
三阴三阳的产生是由八卦中的阴交(… …)、阳爻(一)排列顺序的变化衍化而来。干卦(三)代表天,以父称之。坤卦(三三)代表地,以母称之。父为男,为阳,坤为女,为阴。震卦得到干卦的初爻为长男,坎卦得干卦的中爻为中男,艮卦得干卦的上爻为少男。巽卦得坤卦的初爻为长女,离卦得坤卦的中爻为中女,兑卦得坤卦的上爻为少女。长、中、少三男三女的划分是由阴爻、阳爻的移动而划分的,这种划分怡好是六个,为三阴三阳的产生给予了启迪。
在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中,从巽到艮卦,再到坤卦,是太阳干卦由阳逐渐转阴的过程,巽卦为一阴初生,艮卦为二阴至壮,坤卦为三阴至盛,即为太阴。从震卦到兑卦,再到干卦,是太阴坤卦由阴逐渐转阳的过程,震卦为一阳初生,兑卦为二阳至壮,干卦为三阳至盛,即为太阳。这种由干卦到坤卦,由坤卦到干卦的阴阳盛衰的变化过程,亦是六个,为三阴三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方法。
历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根据《易经》提供的思想和理论数据,建立起自己的学派体系和学科体系,出现了儒家易、道家易、医学易、术家易等,使《易经》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就是医学易的学科体系中的典范。《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金眨真言论》以及五运六气等篇章中,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容的发挥,虽然没有直言《易经》的文字,但是其思想仍没有离开《易经》的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离合论》中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以证明。明朝的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知易不知医,必谓医理探玄。……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夭,医之运用由乎我。,充分说明了《易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
位。
《内经》中的太少阴阳理论,在《易经》的基础上演变出“阳明”和“厥阴”,为三阴三阳的产生确定了格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何谓也?歧伯日: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日:阳明何谓也?歧伯日:两阳合明也。帝日:厥阴何谓也?歧伯日:两阴交尽也。”
不仅使《易经》中的三阴三阳的思想得到了体现,而且也使三阴中的“厥阴”,三阳中的“阳明”的涵义及位置得到了肯定和确认。这种三阴三阳的理论和思想,引用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内,诸如十二经脉的命各,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尤其是《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将三阴三阳的理论用于外感病的辨证上,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和思想体系,不难从条文中看到是受《易经》和《内经》影响的。它将这种理论和思想进一步发展演变,运用到外感病的具休辨证和论治上,使《易经》、《内经》的三阴三阳理论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再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随意替代的符号。
由于《伤寒论》的注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水平、观察问题的角度以及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问题,提出了种种观点,为《伤寒论》的研究及其临床价值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数据。这些观点可以用三大体系加以概括,而且彼此之间有着血肉的联系。
2六经实质研究的三大体系
2。1人体组织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实际上就是人体组织结构的病变。它包括经络说、脏腑经络说、六区地面说、六经形层说等。
经络说:宋朝的朱脆在《类证活人书》中说。“洽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证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这是经络说的代表。金元时期的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病证就是经络的病变。
脏腑经络说: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麻黄汤虽为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桂枝汤虽为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肺救肺之药也。”清初高学山在《伤寒尚论辨似》中说:“足太阳与手太阴同洽皮毛之合,则肺部所辖之胸中,原为太阴阳气之公署。”他在《太阳经总说》中又说:“按太阳本气,从肾中之真阳,温胃储胸,乘肺德而外托于周身,以御冬令寒气。至肾阳之分贯于他脏腑者,各另开门,而自出其经络,与太阳之表气相会,以分御三时不正之气。要皆从太阳之化而俱谓之曰卫气者,护卫之义也。其阴则从胃府之津液,化赤为血,又尽血中之精华,与气俱行,而贯于经脉之内,故不日血而日营者,盖经营于血中,环周而不休也”这是典型的脏腑经络说。
六区地面说:经络说和脏腑经络说是从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来看待外部症状表现而形成的观点。但是,经络的循行是有一定的部位的,其功能活动又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都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所以当经络和脏腑发生病变时,必然使其所辖的范围发生不正常现象,这样就形成了六区地面说。柯韵伯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第二》中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赅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故以伤寒、杂病合为一书,而总名《伤寒杂病论》。所以,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不为经络所拘,弗为风寒划定也。”尤在径在《伤寒贯珠集》中也说:“人身十二经络,本相联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
柯尤二氏的观点是从外部横向、大面积地看待六经病证的。
六经形层说:程郊倩在《伤寒论后条辨》中说:“经,犹言界也。经界既正,则彼此辄可分
疆。经,犹言常也。经常既定,则徙更辄可穷变。六经署而表里分,阴阳划矣。凡虚实寒温之来,虽不一其病,务使经署分明,则统辖在我,不难从经气浅而浅之,深而深之,亦不难从经气浅而深之,深而浅之可也。”程氏的观点是从外部纵向、小面积地看待每一经7证,由六区地面说演化成六经形层说。
2。2病理机制体系
这个体系虽然仍从人体组织结构上着眼,但其研究方法不再是形态学而是机能学。这个休系包括气化说、邪正斗争说、阴阳消长说等。
气化说:张子和、张志聪、张令韶、陈修园、唐容川等人认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其经络、脏腑、气血等无不受自然界的影响。而人类的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则以气化的形式进行着,气化活动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无病,不能适应则发病,其病变的表现就是六经病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