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这部纪奇说异的书对世人究竟有多大教益和帮助,只有罗顼与徐杲知道。但《医说》对我们的阅读来说,重要的不在于估价它的作用,而在于了解它纪述和论说医药的观点立场。当我们以传奇的眼光对待它时,实际上我们看到了这部书理论背景上的虚拟性和未知性。这并不是指所有那些出自古今传记里的奇方异法都是伪造的,都不值得作为病症方论的参证材料,而是指那些奇方异法的背后,分明有一个按照中国阴阳学说建立起来的叙事结构和解释体系,正是它消解了医学理论的实证性而将其虚构化了。借助阴阳学说的理论,张杲关于前代医迹的纪述和论说,不可避免地进入“梦感”、“神通”之类不可知的玄思臆想当中,全书的主体便成为一部医学志异全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著述者的取舍,比如对于神仙服食之类的质疑与拒绝,显然在医学与道教神仙方术之间划出了一条警戒线。张杲著述的时代,正是两宋理学兴盛期,他是以儒者自许的,他的医学观点当来自宋儒理学中的新阴阳学说,所以尽管他对神仙服食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妨碍他更加自觉地站在阴阳学说的立场上叙写那些奇异的医药故事。兹取一例,以资谈论:
韶州南七十里曰古田,有富家妇人陈氏,抱异疾,常日无他苦,每遇微风吹拂,则股间一点奇痒,爬搔不停手,已而举体皆然,逮于发厥,凡三日醒,及坐有声如咳,其身乍前乍后,若摇兀之状,率以百数甫少定,又经日,始困卧不知人,累夕愈,至不敢出户,更十医弗效。医刘大用视之,曰,吾得其证矣。先与药一服,取数珠一串来,病家莫知何用也。当妇人摇兀时,记其疏数之节,已觉微减。然后云,是名鬼疰,因入神庙看,为邪所凭,致精彩荡越,法当用死人枕煎汤饮之,既饮大泻数行,宿疴脱然。大用曰,用毕当送还原处,如滞留,使人癫狂,盖但借其气尔。
又是用死人枕做药,你看巧是不巧,妙是不妙?“鬼神者,阴阳二气之良能也”。桃文化与桃在中医药的应用 其他 中医常识 
桃树,原产于于我国,后经“丝绸之路”引种到全球各地,是与苹果、梨并列的世界“三大果树”之一。桃树广植于我国大江南北,平凡而不起眼,但在古代,国人对它却是情有独钟。在民间节庆、宗教礼仪、文化、医药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记,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文化”。
古代尊桃树为“仙木”,认为它可以驱邪制鬼。这最早源于《淮南子》中有“羿死于桃”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弟为逢蒙,因嫉妒老师技艺高强,在一次打猎时,逢蒙趁羿不备,用早已准备好的“桃棓”(棒)将羿砸死。羿生前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民间早将他尊为“宗布神”,宗布神的职责是统辖天下鬼魂,使它们不敢妄为害人。既然桃棒能击杀羿这个万鬼首领,那么其他大小鬼就更应惧怕桃木了。于是,桃木就成为了制鬼驱邪的象征物,用桃木制成的各种器具也应运而生。如《礼记。檀弓》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列执戈,鬼恶之也”。桃列是用桃木制柄的扫帚,认为用此可扫除不祥。《左传》也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即用桃木造弓可消灾避祸。战国时,我国民间就有在岁时用桃木制偶人(又称“桃梗”、“桃人”)立于门侧的习俗,用以御凶避邪。《晋书·礼志》云:“岁旦,常设苇茭,桃梗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说明桃作为避邪之物在晋代仍然十分盛行。
春联起源于“桃符”,除与上述神话有关外,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古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是善于捉鬼的能手,常将害人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吃。后来,老百姓为压邪驱鬼,于是用两块桃木板,上面画上神荼、郁垒二像或者只写二神大名,悬挂门房,用以镇邪制鬼。这种桃板就称作“桃符”或叫“门神”。如《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到宋代,又发展成在桃符上写新春祝辞和祷语,用以表示平安、吉祥。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说此事。
后来,桃符渐废,相传这与明太祖朱元璋倡写春联有关。明《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一次在除夕前忽降旨:所有公卿士庶各家门上都要张贴春联,并说将亲临观赏,他自己也亲自带头给一些官员和百姓题赠春联。从此,春节时书写春联,张贴门楣就成为民间一种长盛不衰的习俗了。不过,春联原来的驱鬼制邪的含义已逐渐开始淡化,其内容更多的是表现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桃还是福寿的象征。过去奉桃为“仙果”,认为吃了可以长寿不老。《神异经》载:“东方有树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而《神农经》说得更神:“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最为美妙的传说是:西王母每年三月三都要在瑶池举办蟠桃会,广邀各路神仙赴会,祝寿时王母要用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桃招待宾客。《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蟠桃”一节,就重复了这则在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但桃与长寿相联的观念却深植于百姓心目中。我国素有尊老祝寿习俗,每当节庆或晚辈给老人祝寿时,就常以“寿桃”相赠,或画一幅“寿星捧桃”图案以表达祝福和吉祥。这种雅举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
桃花是美丽的花卉,古代帝王、文人贤士对它可谓赞不绝口。清代文人、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评价:“草木之花中,惟桃李可以领袖群芳,因为花之色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红李白足尽二物之能事”。诗人笔下对桃花多有赞颂。如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耐看”、白居易的“桃花乱落如红雨,剪绡裁锦一重重”、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等,都是咏桃花之佳句。加上陶渊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更是吊足了后人的胃口。
桃花与女人有缘。诗文中多用桃花烘托美女。如《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苏轼有“且看桃花好面皮”,尤其是崔护的咏桃花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被誉为借桃花喻美人的千古绝唱。此外,人们还习惯将少女的脸颊称为“桃腮”、“桃靥”。把女子的美貌称作“桃夭柳媚”。女人的胭脂叫“桃花粉”、化妆名“桃花妆”。“自古红颜多薄命”,漂亮女子命运多桀又称之为“桃花命”。就连男子的艳福也常戏谑为“走桃花运”等等。皆说明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经常是不可缺少的题材。
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桃树一身均可入药。鲜桃肉质致密,甘甜多汁,含维生素、铁较丰富,作为食疗果品,桃对胃阴不足、口干口渴或体虚阴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较好的滋养和润下作用。桃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的水果,肺病患者吃桃也益处多多。因鲜桃含钾多而含钠少,故可作为水肿病人使用利尿药时进食的辅助水果。有报道,吃鲜桃对老年前列腺增生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桃仁被誉为“活血祛瘀要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古今名方“桃仁承气汤”、“桃红四物汤”等均以桃仁为主药,它可以治疗瘀血停滞、经闭腹痛、热毒肠痈、跌仆损伤及便秘等。艳丽的桃花也是药,不仅可疗水肿、痰饮、二便不利,古人认为它还有美容作用,能“令人好颜色”。《大清方》云:“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病,益颜色”。在唐代,河南洛阳人还有以鲜桃花煮粥的习俗。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桃叶、桃皮、桃胶、桃毛等都能入药或与其他药配伍,能治疗妇科、儿科及外科方面的多种疾病。
尽管我国古代文化中有关桃的描述含有神话、迷信成分,但桃自身的文化、美学及医药价值等,都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吉祥、平安、长寿的向往和追求。西化管理限制中医正常发展 
其他 中医常识 
据新华社电(记者刘璐璐)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中药新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而实际上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却与西医有显著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在一些现行的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行政管理制度上,许多方面全面的西医化限制了中医的正常发展。
“按《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方能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且考试所考内容近一半考的是西医。”口碑颇好的医生翟景春对此很无奈。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医药界大量的医师无此学历、也没有接受过正规西医教育,不少人是学徒出身,许多人即便有水平也拿不到行医资格,若行医即属非法。
湖南中医管理局副局长李国忠说,因为各界反映强烈,2001年卫生部组织一次“特殊”考试,解决具有特殊技能的民间中医的资格问题,当时湖南有200人通过了考试,但对于散落在民间的其他医生,以后这样的机会恐怕很难再有。
中药店坐堂医师制和中医个人行医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非常方便就医,符合老百姓看病习惯,但现行医疗规定不允许医师坐堂行医,全国已经停止批准新设置个人医师门诊。
李国忠说,临床自制中药是中医师的基本技能,民间中医的秘方均是自制药,但现行医疗制度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若擅自自制配药,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的陈永杰将此方面中西医的不同待遇作了对比:因西医有抢救死亡责任标准,中医无此标准,所以在现行规定中,中医大夫在用中医药急救中若出现死亡,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