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术驻颜。两手掌心在颧骨处环摩36次。再从前额向下轻推至下巴处36次。
五术明堂。从胸骨剑突下胃脘部到脐上为明堂。两手掌一上一下,旋转按揉心胃部36次。再两手于胸前交叉,按摩两乳36次,然后用手按揉后背脊柱两侧由上至下36次。最后,两手回到明堂处,再按揉36次。
六术扶膂(脊柱)。两手掌先在两后腰处环摩55次。然后空拳叩打腰臀部。将两手在胸前交叉,点按双侧肩井穴(两手从胸前交叉搭肩,中指尖下处),再点按大椎(颈后第七颈椎棘突下)以及由上至下的督脉经穴,如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等,一直做到尾骨尖下的长强穴(在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每个椎体下都要点按,要默默记数。
七术舒臂。将两臂向前伸直,做旋转手臂36次。然后两手交叉,互抱肩部,按揉肩部36次,最后两手互抱肘部,做按揉活动36次。
八术息踵。两手掌分别按揉膝部36次。再互搓捉心、腘窝、内外踝等处各55次。最后轻搓会阴部36次。
九术启。两手掌轻压外耳道36次。再以手掩耳,手指敲枕部,做鸣天鼓36次,同时上下齿相叩36次。
十术嗽泉。两手在脸上轻按上下牙龈,按摩齿根36次。再用舌尖顺、逆时针方向在口内旋转搅动各36次。最后做叩齿36次,待津液满口时缓缓咽下,用意念导入丹田。推拿瘦身适应人群 
其他 针灸推拿 1、先天性肥胖及后天营养过剩而致的肥胖儿童。
2、青春发育期逐年肥胖的青少年。
3、产后由于恢复体力而无节制地大补特补导致肥胖的女性。
4、中年期活动量较少及内分泌失调而致肥胖的女性。
5、更年期由于内分泌系统部分发生生理性改变而导致肥胖的女性。
6、长期大量饮酒而出现“啤酒肚”者。
7、体重趋于正常而体形不匀称者。
8、已用过多种减肥方法而效果不佳者。
9、身体有某些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颈肩腰腿痛,便秘、慢性胃病等人。耳部按摩助健康 其他 针灸推拿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⒈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
⒉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
⒊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⒋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⒌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常揉“四区”利健康 其他 针灸推拿 前胸
医学研究发现,位于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有强大的抗癌作用。只要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揉拍前胸(上至颈部下至心窝部)100至200次,就会激活胸腺,起到防癌防病、健身延年作用。
脊柱
脊柱是养生学家极为关注的区域,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之一督脉的行经之地。经常按摩脊柱,则可疏通经络,气血运行畅通,从而有益于全身器官的滋养而健身。
肚脐
肚脐为神厥穴,常被养生学家誉为保健“要塞”。经常按摩肚脐有防治便秘、中风等作用。
脚底
科学家将脚称为人体“缩影”、“第二心脏”。经常弯弯脚趾、踩踩卵石、揉揉脚心、温水泡泡等,都能反射性增进全身各内脏器官的功能,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按摩治疗神经衰弱 
其他 针灸推拿 
神经衰弱是指患者精神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属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该病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兴奋占优势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耳鸣、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心慌、气短、多汗、失眠、多梦、易惊醒等;二是抑制占优势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精神萎靡、乏力、性功能减退等。以上两大类症状常并存,发病初期常以兴奋占优势,以后以抑制占优势。
对待神经衰弱,可采用自我按摩疗法。这一疗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按摩反射性地影响神经中枢的功能,使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恢复平衡,头晕、失眠、多梦等不适得到改善。按摩还能舒筋活血,通利关节,使肢体疼痛减轻或消失,神经衰弱的某些发病因素也可消除。头、后颈、脚掌及手指根等部位有不少镇静、安眠穴位,按摩刺激这些穴位有镇静催眠作用。其具体方法如下:
按头: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掌,然后将双掌贴于面颊,两手中指起于迎香穴,向上推至发际,经睛明、攒竹等穴,然后两手分开向两侧至额角而下,食指经“耳门”返回起点,如此反复按摩30-40次。
搓胸:取盘膝坐位,用右手平贴右肋部,向左上方搓至左肩部,共30次;然后左手平贴,自左肋部搓至右肩部,共30次。
揉腹:取盘膝坐位,用一手掌叠于另一手掌上按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揉腹30次,再逆时针方向揉腹30次。
抹腰:取盘膝坐位,两手叉腰(四指向后)沿脊柱旁自上而下抹至臀部,共30次,如发现压痛点,可用手指在局部按压20-30秒钟。
揉膝:取坐位,两手按于两膝膑骨上,由外向内揉动30次,然后再由内向外揉动30次。揉动时手不离开皮肤,轻度用力,膝部感到舒适即可。
搓脚掌:取坐位,用左手握左踝关节,右手来回搓左脚掌(足底前半部)30次,然后右手握右踝关节,左手搓右足掌30次。经络是什么? 其他 针灸推拿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