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居里夫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玛丽自己也深知此事意义重大:自此;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名单上有了一个女性;那就是她。    
        因为她;也因为她的论文题目:“放射性物质之研究”;小讲堂里挤满了人。她邀请了皮兰、郎之万;以及塞佛尔的女学生来旁听。当然;坐在皮耶和居里医生旁边的还有布洛妮亚;她远从波兰而来;感动之情更甚于玛丽。    
        她让在场的人心弦悸动———那样苍白;那样年轻;金发黑衣之下是纤弱优雅;用她那带斯拉夫口音的轻柔声音;回答三位衣冠楚楚的口试委员提出的问题。更惊人的是;在场至少有一些人心里明白;在所讨论的这个问题上;她比口试委员懂得更多。    
    口试依时结束;主试委员宣布:“巴黎大学颁授你物理科学博士学位……”还提到“非常荣幸”的字眼。他还说了一句不太寻常的话:“夫人;我谨代表口试委员会;向你致贺。”这位先生便是李普曼;他后来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奖———在玛丽获奖之后。    
    另一位后来得诺贝尔奖的人(除皮兰之外);错过了目睹玛丽这场胜利的机会;那是卢瑟福。他刚好路过巴黎;想要拜会居里夫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妇;因此来到他们的实验室;才知道居里夫人此刻正接受论文口    
    试。他急忙赶去;但已经太迟;不过郎之万邀请他赴家中小酌;为玛丽庆功。    
        当晚;在郎之万家的餐厅里;玛丽身边围绕着当代名男人:卢瑟福、皮兰、郎之万、皮耶·居里。44岁的皮耶最年长;虽无任何官衔;看来却像是权威人物。    
    32岁的皮兰最早证明电子性质;这时刚刚建构出现代原子理论。在此之前;有关原子的假设是1803年由英国化学家道耳顿(John Dalton)提出的。可是后来的种种科学思潮都与此假设不合。    
        后来也是皮兰率先说明群星为什么闪亮;太阳为什么能给地球带来光与热。他并且提出利用火箭做星际旅行。那还是在1910年以前。这诙谐、热情、精力充沛的人片刻不息;顶着满头卷曲的红发;简直像个小精灵。他搬到居里家隔壁住下;两人常常站在各自的花园里交谈。皮兰的太太亨丽埃是惟一可以直呼玛丽之名的女子;两人交相莫逆。    
        当时31岁的郎之万最年轻。他的身材颀长;理平头;留着翘山羊胡;眼神温柔。他腹中藏诗何止千首;时喜吟诵。热爱生活的他;正是当时法国魅力男子的典型。“郎之万像个骑兵队长。”女诗人诺阿耶(Anna de Noailles)这么说。这可是一种赞美。    
        其实;郎之万是当时法国思潮下的典型产物;笃信辛勤工作的价值;认为借助教育可改善社会。如果说皮耶·居里一生有如边缘人;不守社会常规与传统;在想像的世界里漂浮流浪;那么郎之万的人生就是他那个时代典型的天资聪颖的穷人家孩子。    
    他的父亲是个锁匠;工作有一日没一日的。念完小学本来家里就不要他念了;还是老师去跟他母亲说:“只要有办法可想;一定要让他继续念书。”这才念了中学。中学快毕业时;又有一位老师说:“想想办法;你一定可以做个工程师的。”于是他去考物理学校;当家教赚钱付学费。他就是在那里做了皮耶·居里的学生;对他产生仰慕之情的。    
    后来有位教授劝他去念师范学校;但是师范学校要考拉丁文;而他没学过。苦学四个月;他竟然以第一名考取;后来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也是第一名。他得过两次奖学金;其中一次是资助他赴国外短期进修;他选择去最著名的剑桥卡文迪许物理实验室;另一次是资助他撰写有关气体电离的论文。在法兰西学院担任实验物理系主任的马斯卡特注意到他;提拔他为助理。真是纪录辉煌。    
    大科学家;包括皮耶·居里在内;在学校里的成绩不一定顶尖;甚至根本不是好学生。曾经有位教授对少年时代的爱因期坦说:“只因为有了你;班上同学对我的态度就不好。”爱因斯坦果然没考上苏黎世的工艺技术学校;大家都说他“漫不经心”。    
    有时候他们真是不在乎。卢瑟福便是如此;后来在他50多岁的时候;有人说他和波耳这两位物理学家;是最接近爱因斯坦所立下的天才典范的。不过那晚在郎之万家晚餐时;卢瑟福才32岁。他在剑桥便认识了郎之万;很喜欢他;说他“真是个不错的家伙”。卢瑟福活力十足;天赋奇高;父亲靠打零工养活一家。他不讳言爱财爱名;表明了要求名求利。在剑桥便有人听到他扬言:“这是科学的英雄时代!”有人不怀好意地对他说:“你是个幸运鬼!总是骑    
    在浪头上!”他立刻反击:“那当然;是我造的浪啊!”    
        贝克勒耳观察到铀的辐射线之后;卢瑟福很快发现射线不只一种:有阿尔法线和贝塔线———“我的”阿尔法线;他总是这么说。接着;他和年轻化学家索迪合作;得出自玛丽分离镭以来;放射性方面最重大的发现:放射性元素放出射线时;会分裂成一系列新元素;放射性原子自动裂解;其速度不能以人为方式加快或减缓;但各种放射性物质之原子分裂速度各有不同。不过;在郎之万家的那晚;他没有谈到研究方面的进展。    
        一个刚刚登上放射性研究后座的矜持保守的女性;和一个有心在同一领域称帝的大嗓门男子;在这晚首次会面。照理应该不欢而散的;结果却展开了毕生不渝的一份友谊。往后;当玛丽的桀骜不驯惹恼了一些科学家时;是卢瑟福出来为她辩护;他还说:“居里夫人不好对付。身为女性对她而言时而有利;时而不便。”他很快便了解了她。    
        他言语直率;以平辈待她;而不以殷勤男子对待女性的态度。她则素来是本色待人;不存心迷人而自然有魅力。卢瑟福总是为“她不合常理的打扮”而感动。    
        那晚的聚会兴味盎然;宾主尽欢。郎之万并不宽裕;又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但他慷慨豪爽;为玛丽庆功的酒和乳酪都是精心挑选的。至于话题;那更是谈不完的。    
        那是六月天;气候宜人。天色暗下来之后;皮耶自口袋里掏出一管镭溶液;试管一半用硫化锌包裹着。在黑暗中;硫化锌与镭同样发光。皮耶在这群眼光热切如青少年的朋友面前露了这一手;    
    他说:“你们看;这是未来之光。”但是他那红而痛的手指;愈来愈握不住那小小的试管了。    
        暑假开始。玛丽自行到布列塔尼去租了一间别墅。她再度怀着孩子骑脚踏车出游。这次来不及送她回巴黎;她的孩子早产;只活了几小时便夭折了。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虽然皮耶和两位医生所做的最新研究已经证实;老鼠和天竺鼠暴露在镭射线之下;会造成极严重的肺充血;白血球也会产生病变。    
        玛丽病倒了;整个夏天躺在床上。皮耶、居里医生和伊雷娜都陪着她;还有她邀来一同度假的一个学生;后来嫁给科顿的尤金妮。那忠诚不渝的德比纳也在。她躺着时气色不错;但她写信给布洛妮亚说:“这孩子早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很难断念。如果你觉得是因为我太累而致此;请写信告诉我;因为我得承认;我还不能饶恕自己。我太信任自己的体质;现在后悔莫及;付出了惨重代价。那孩子是个女儿;我多么想要她!”    
        祸不单行;波兰传来消息;布洛妮亚的次子感染结核性髓膜炎;几天就死了。    
    “我现在看着女儿都不禁担忧害怕;”玛丽写信给哥哥;“布洛妮亚的不幸让我心碎。”    
        一年之内遭遇三次死亡;玛丽带病回到巴黎;又患了感冒;一直不得好。    
        她决定不和皮耶同去伦敦;领取皇家研究院颁给他们的戴维奖章(Davy Medal)。同年12月;皮耶、玛丽和贝克勒耳同获诺贝尔    
    物理奖;居里夫妇也没有出席;而由法国驻斯德哥尔摩代表;自瑞典国王手中代领此奖。    
        皮耶致函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奥里维留教授;要求暂缓举行他们二人的演讲。按例;诺贝尔奖得奖人要在皇家科学院发表演讲。    
    “我们这时候出国;一定会严重影响教学课程。再者;居里夫人今夏患病;至今未痊愈。”    
    1903年居里夫妇得此殊荣的消息;是12月10日由皇家科学院正式发布的。这是瑞典方面第三次颁发此奖;第一个获得此奖的物理学家是伦琴。评审委员在决定颁奖给居里夫妇之前;曾与国际间最知名的科学家磋商;因此消息未公布;即已引起科学界极大的兴趣。尤其因为这次获奖的当中有一位女性;一位体弱的金发女子;她所发现的神奇物质可以救人性命。诺贝尔奖这次奖励的研究成果;是一对夫妻在一间简陋无比的仓库里完成的。这一切多么浪漫!    
        这个故事感动了全世界好久好久。一夜之间;玛丽与皮耶·居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这;后来却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除了舞台明星因其工作性质本就如此之外;居里夫妇是现代史上最早受到盛名之累的人物。    
    


第三部  盛名第十二章(1)

    “我们离群索居的生活遭到干扰;让我们深感痛苦;如遭大难。”玛丽如此写道。她似乎已经开始弃奖赏如敝屣;甚至抱怨诺贝尔奖不该颁给他们。显然盛名比贫贱更让这对夫妇苦恼。    
        诺贝尔奖的七万法郎奖金;加上玛丽与布朗莱合得的俄赛里斯奖(玛丽得6万法郎;布朗莱得4万);居里夫妇至少不必再愁“没有钱”了。    
    ①他们把一部分钱借给德鲁斯基(布洛妮亚)夫妇开疗养院;一部分给皮耶的哥哥;一部分用来买礼物;还在家里修建了一间新式浴室。余下的全都在华沙市换成法国公债和股票了。不过;我们都知道;钱就如健康;失去了才知道它的重要。    
        据说爱因斯坦曾应卓别林之邀去看“城市之光”电影;到了戏院;发现人群包围了他们的座车;盯着    
    他们瞧;还喊着他们的名字;他大惊;问道:“这是干什么?”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