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居里夫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欧洲的感性与宗教浪潮也在消退———机器时代无情的唯物主义;本来指望借感性与宗教来弥补。新的讯息自巴黎传出;越过法国边界;抵达与世隔绝的波兰;进入各图书馆;与年轻的心灵结合———那是孔德(Auguste te)的“实证主义哲学道路”。英国也传来斯宾塞(Spencer)的进化论哲学;适者生存的观念;震撼了波兰。    
    华沙的知识分子展开热烈讨论;不再参与“徒劳无功的荒诞(抗俄)计划”;力图把“适者生存”的新科学原则应用到波兰社会来;也应用到解放波兰的斗争上去。颠覆;不再采取武力方式;而借着知识的传播。知识分子要教给民众的;不是如何制造、丢掷手榴弹;而是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这正是社会进化的秘诀。    
        “地下大学”做的就是教育群众的工作。成员互相传授知识;再将新习得的转授出去。他们晚间在某个成员家中聚会;一些大学教授冒着入狱的危险;来此教授历史、解剖学、社会学等。    
    玛丽起先心存疑虑;但不久便极其热衷起来;还把布洛妮亚也带了去。才十七岁;她已经不再相信宗教;而在实证主义中找到理性的架构和进化的信念。从实证主义观点来看波兰的现状;也让她找到行动的方向。    
    她曾寄一张照片给朋友;照片中她和布洛妮亚并肩而立。她在背面写着:“致一位理想的实证主义者:两个实证的理想主义者赠。”可能对她发生影响的另一股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她身边另一群研究马克思的朋友;认为实证主义是妥协方案;是对资产阶级的卑躬屈膝。但是今天回顾;从玛丽一贯的立场看来;这种激进思想    
    并没有真正为她所接受。    
        她在生命的晚期;曾经追忆起这段日子;在沙皇鹰犬的鼻息之下;她如何将知识的火焰带进一家成衣厂;为工人设立图书馆。她写道:“我们所做的不多;效果也有限;但我至今仍相信当年引导我们的理念;是真正能带来社会进步的惟一理念。不先提升每个人;不可能建立更好的世界。”    
        无怪“地下大学”的师生获悉俄国当局不怎么忧虑他们的秘密活动时;会感到失望了。不过;信仰社会主义的那群学生处境却艰难得多。他们当中约两百人被捕;其中几人遭枪毙;他们的领袖死于狱中;据说是饿死的。    
        在玛丽的一生中;这段时期虽短暂;却紧凑。她无师自通地累积了许多知识。在她所做的笔记中;普鲁东(Sully Prud’homme)、布朗克(Louis Blanc)、陀斯妥也夫斯基、缪塞(Musset)、雷南(Renan)和伯特(Paul Bert)等大作家的身影交叠出现。    
    1885年9月;十七岁的玛丽怀抱着满腔雄心和理想;前赴一家职业介绍所;想觅一个固定的工作。    
        今天遥想大科学家玛丽·居里“要在一个好人家找份工作”;很多人可能大为感慨;或认为这恰证明了她的独立精神和特立独行。事实上;年轻未婚的女子做有钱人家孩子的家庭教师;在当时是很普通的事;而且不仅波兰;法国文学作品中尽多这类描述。    
        再说;玛丽也别无选择。值得注意的;倒是她支配薪资的方法。    
        布洛妮亚给人补习两年;存的钱够付她往巴黎的车票和第一    
    年的大学学费———“是梭尔邦大学。”玛丽说。她是除却梭尔邦;心目中别无大学了。    
        布洛妮亚申请到梭尔邦了。可是接下来几年的学费还没着落。学医要很长的时间;她现在去不去得成?还是得再多等一段时间?    
        一定是开过家庭会议;达成协议。布洛妮亚即可启程;玛丽寄钱支持她。玛丽的工作供食宿;可以把薪水全部省下来给她。“等你当了医生;”她说;“你可以反过来供我读书。”    
        布洛妮亚有没有迟疑过让小妹妹为她牺牲?玛丽的求学计划得延缓五年;为何不能让玛丽先去念书?    
    “你20岁了;我才17。我们务实一点吧。”玛丽说。于是布洛妮亚走了。    
                    


第一部  屈辱第二章

    单身出门;独居巴黎、伦敦或柏林———二十岁左右的法国女子很难想像这样的生活;东欧女孩却习以为常。有这份行动自由的观念;玛丽才得以展开她的学术生涯。    
        在最艰苦的时期;她写信给哥哥说:“我相信你会处理得很妥当。‘良家妇女’总是有许多不便;但我仍希望不要全然埋没;籍籍无名。”    
    “良家妇女”当然有所不便;好在她至少不为自己制造困扰;笃信自己的独立自主是不须言说的。她也从不打算勉强自己改变害羞、胆小、鲁莽的个性。    
        职业介绍所很快地为玛丽安排了一个华沙的律师家庭。    
        当年12月;玛丽写信给表姊韩莉;文字既佳;观察亦敏锐:    
    这是一个地狱。就连我的死敌;我也不忍心让他住在这里。我和B夫人的关系其冷如冰;已经再也不能忍受。我也坦白相告了。她同样厌恶我;我们彼此倒是充分了解。    
    像很多有钱人家一样;这家人在一起时讲法语———低俗的法语。账单可以积压六个月不付;吝啬到苛刻点灯用的煤气;却大把大把地乱花钱。家里用了五个仆人;假装态度开放、思想自由;其实蠢到极点。他们用甜如蜜糖的声音诋毁别人;没有一个人不受他们言词毁伤。    
    在这里;倒是有机会对人性有更多认识。我现在知道;小说里描写的那些人物真的存在。我也学到;决不要和那些被财富腐化的人有任何瓜葛。    
    另有工作机会;玛丽便离开了。新的工作薪水较高但地点极偏远———从华沙要先坐三小时火车;再坐四小时雪橇。离家这么远;到这样荒僻的地方会不会痛苦难耐?即使会;她也没有表现出来。1886年1月1日;“玛丽小姐”开始在佐洛斯基家上工了。    
    这家里有佐洛斯基夫妇;两个女儿;各是18岁和10岁;两个小小孩。此外有三个儿子在华沙念书。另有仆人若干名;养了四十匹马、六十头牛。    
    从玛丽的信中;可以想像这座乡野间的大屋;有游廊、有棚架;厨房里是陶制的大灶;庭院草坪大得可以打锤球。还有红色屋顶的谷仓、马厩、牛舍。宾客来来去去;共坐饮茶、聊天或静思。这景况不免让人联想起契诃夫(Chekhow)笔下的世界。    
    佐洛斯基先生种植甜菜出售;收入不坏。从玛丽房间的窗口望出去;外面是两百多亩的甜菜田;和一座甜菜糖厂;上面有冒着烟的烟囱。农艺家佐洛斯基掌管着这一大片农地;也是糖厂的大股东。    
    他能干又开朗;“是个老派人;可是常识丰富、为人明理;挺可爱的。”玛丽这样形容。他的妻子原是教师;现在飞上枝头做凤凰了;但是“只要知道怎么跟她打交道;她其实蛮好的。我想她还蛮喜欢我”。    
    这家的大女儿很讨人喜欢;“是希世之珍”。玛丽写道:这一带的年轻人乏善可陈:女孩子轻易不开金口;虽然舞艺都颇精;人也不坏;有些还很聪敏。只是她们所受的教育并没有开启她们的心灵。这里的节庆活动很频繁;结果只让她们的头脑更散漫。至于男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好的;连一个聪明的也没有。“实证主义”、“工人阶级的问题”这类词语;他们根本没听过。相形之下;佐洛斯基一家太优秀了。    
    简言之;玛丽在那儿可算是个女学者;而她能托身佐洛斯基家;实属幸运。佐家当然也同样幸运。    
        “你可以想像;”她写信给韩莉;“我在这里堪称典范。周日必上教堂;从不假托头痛、感冒赖在家里;几乎从来不谈女性的高等教育问题。总而言之;我言行谨守本分。”    
    因此;“玛丽小姐”也就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喜爱。    
    不过;这位实证主义者的理想成分并未消失。不久她便想在这乡间做点启蒙工作;相当于把“地下大学”的理念应用到那些年轻、贫穷而无知的农民身上。佐洛斯基先生的大女儿布朗嘉把玛丽这大胆的计划告诉他;而他基于对玛丽的好感;也就默许了。    
    靠着布朗嘉的积极协助;玛丽找来了十二个孩子;每天两小时在玛丽的房间里学习读、写、背诵本国历史。    
    孩子们是从一座由田野直通玛丽房间的楼梯上来的;那时候这样的教学活动仍被视为颠覆行为;因此楼梯上稍有响动;黑板立刻收起来;外面能看到的只有俄文字母。其实他们并没真正遇过危机;有时候孩子们的父亲也都挤进房来;热切地看着小儿女堂堂进入知识圣殿。    
    如此过了一年;佐洛斯基家的三个大男孩从华沙返家过圣诞节;那不可避免的事情便发生了。长子凯希米爱上了玛丽;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女子。    
    玛丽没把她自己的感受告诉任何人。也许她还分说不清;不能承认陷入凯希米为她设下的情网并不明智。可是;经过次年夏天一整个暑假两人一同散步、跳舞、骑马、聊天之后;她显然是准备嫁给他了。佐洛斯基夫妇当然反对。为什么要娶一个家庭教师?何况旁边还有五个嫁妆丰盛的年轻女孩可供选择。    
    凯希米原以为父母一定会同意的;如今只好心烦意乱地回华沙去;继续研读农艺。但他没有放弃。玛丽则忍气吞声地留在佐洛斯基家。这里的待遇好;她不能辞工不干———布洛妮亚正在巴黎孤军奋战;仰赖她这份薪水过日子呢。    
    凯希米走后;玛丽表现得非常平静自持;佐洛斯基一家也就一句话也不多说;留下了这位优秀的女教师。    
    日子就这样仿佛什么也没发生的过去。玛丽内心的痛苦;只能从一些信件中看出。像这封写给哥哥的信;谈到姊姊海拉原本准备结婚;后来却未成的事:    
    我可以想像海拉的自尊心受到多大的打击。这种事真让人看穿了他们的另一面!他们不愿娶穷人家的女儿;就让他们去死吧!可没人求着他们。可是他们凭什么羞辱海拉?为什么要去扰乱这无辜女孩的宁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