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葵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是一个好女孩,非常好非常好的女孩。”    
    “把她接到我们家,接到我们家!”    
    “我以后好好干活,一定好好干活!”    
    “过年时,我不穿新衣服。”    
    “我以后不再嚷嚷着要吃肉了,不再了。”    
    “我喜欢她做我妹妹,非常非常喜欢。”    
    他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奶奶、妈妈的眼睛里也含着泪水。    
    爸爸抱着头蹲在地上。    
    奶奶说:“穷是穷点儿,可我不信养不活这闺女。一人省一口,就能养活她。我正少一个孙女呢!”    
    青铜牵着奶奶的手,往老槐树下走去。    
    爸爸要去阻止他们,但却只叹息了一声。    
    妈妈跟了上去,不一会儿,爸爸也跟了上去。    
    牛哧通哧通地跑到了最前头。    
    他们走过村巷时,人们问他们一家子去哪儿,他们不作答,只管往老槐树下走。


第一部分老槐树(5)

    太阳已经偏西。    
    老槐树下,人群稀落,但干校的阿姨还陪着葵花坐在石碾上。    
    嘎鱼一家人离她们已经相当近了,嘎鱼的妈妈甚至已经坐在了石碾上,并将手放到了葵花的肩上,侧着脸,好像在与葵花说话。    
    事情似乎很快就要有着落了。    
    村长的脸上,有些焦急,又有些高兴。    
    嘎鱼的爸爸蹲在地上,用一根细细的树枝在地上划着,似乎在计算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他就一直在计算着:养这样一个女孩,一年里头 ,究竟要让鸭子多生多少只蛋?他已算了很久,却始终不能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    
    嘎鱼和妈妈早已不耐烦了。村长和所有在场的人,也都早就不耐烦了。但嘎鱼的爸爸仍然不着慌不着忙地计算着。有时,他会停住,抬起头来看看葵花。心里真是喜欢。再计算时,就笑眯眯的。    
    就是这时,青铜一家人到了。    
    村长问:“你们怎么又来了?”    
    青铜的爸爸问:“这孩子,已有人领了吗?”    
    坐在葵花身边的阿姨与村长都说道:“还没有最后定下来呢。”    
    青铜的爸爸吁了一口气,说:“这就好。”    
    蹲在地上的嘎鱼的爸爸全听到了,但却无动于衷。他不可能想到青铜家要领养葵花:他们家拿什么养活这闺女?大麦地村,谁也没有这个力量与他争。他看也不看青铜一家。    
    嘎鱼瞟了一眼青铜,觉得事情有点儿不妙,就用脚尖踢了踢爸爸的屁股。    
    嘎鱼的妈妈感到了一种危机,冲着嘎鱼的爸爸说:“你快点儿说个准话啊!”    
    青铜的爸爸毫不含糊地说道:“这闺女,我们家要了!”    
    嘎鱼的爸爸抬头看了一眼青铜的爸爸:“你们家要了?”    
    “我们家要!”青铜的爸爸说。    
    “我们家要!”青铜的妈妈说。    
    青铜的奶奶用拐杖捅了捅地:“我们家要!”    
    牛冲着天空,令人荡气回肠地吼叫一声,震下了许多落叶。    
    嘎鱼的爸爸站了起来:“你们家要?”他在鼻子里轻蔑地哼了一声,“对不起,你们来迟了,我们家已要了。”    
    “村长刚才说了,还没有定下来呢。我们家不迟。我们家是在你头里说要领这闺女的。”青铜的爸爸说。    
    嘎鱼的爸爸说:“谁也不能把这闺女领走!”又说了一句,“你们家要?你们家养得起吗?”    
    青铜的奶奶听见了,走上前来,说道:“没错,我们家穷。我们家拆房子卖,也要养活这闺女!反正,这闺女我们家要定了!”    
    青铜的奶奶,是全大麦村人尊敬的老人。村长一见老人家生气,赶忙上前扶着她:“您老别上火,好商量。”然后用手指着嘎鱼爸爸的鼻子,“还算吗?算呀!看看一年下来,到底要让鸭子生多少只蛋!”    
    两家人争执不下。嘎鱼的爸爸本是犹豫不决的,现在却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后来,两家人就大声争吵起来,许多人闻声,便匆匆赶过来围观。    
    村长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就出主意:“既然是这样,就让孩子自己选择吧。”    
    众人都觉得这是好主意。    
    村长问嘎鱼的爸爸:“你看这样行不行?”    
    “行!”嘎鱼的爸爸觉得这个办法很有利于他。他用手指着村西头的惟一一幢瓦房说,“呶,那就是我们家。”    
    村长问青铜家的人:“这样行不行?”    
    奶奶说:“我们不会为难孩子的。”    
    “那好。”村长走上前来,对葵花说,“闺女,咱们大麦地村的人家,谁家都喜欢你。可他们就是怕委屈了你。咱大麦地人,一个个都是好人。你去谁家,都会对你好的。现在,你就自己选吧。”    
    青铜抓着牛绳站在那里,用眼睛看着葵花。    
    嘎鱼笑嘻嘻的。    
    葵花看了一眼青铜,站起身来。    
    这时,老槐树下一片寂静,谁都不吭一声,静静地看着葵花,看她往哪一家走。    
    东边站着青铜一家,西边站着嘎鱼一家。    
    葵花拿起了包袱。    
    几个阿姨哭了。    
    葵花看了一眼青铜,在众人的目光之下,一步一步地朝西边走去。    
    青铜低下了头。    
    嘎鱼看了一眼青铜,笑得嘴角扭到耳根。    
    葵花一直走到了嘎鱼的妈妈身边。她用感激的目光看着嘎鱼的妈妈,然后用两只手分别从两个口袋里将两只鸭蛋掏出来,放到了嘎鱼妈妈衣服上的两只口袋里。然后,她一边望着嘎鱼一家人,一边往后退着。退了几步,她转过身来,朝青铜一家人站着的方向走过来。    
    众人的目光,随着她的身影的移动而移动着。    
    青铜的奶奶,用拐棍轻轻敲了敲青铜依然低垂着的脑袋。    
    青铜抬起头来时,葵花已经离他很近了。    
    奶奶朝葵花张开了双臂。在奶奶的眼里,挎着小包袱向她慢慢走过来的小闺女,就是她的嫡亲孙女——这孙女早几年走了别处,现在,在奶奶的万般思念里,回家了。    
    那天的下午,大麦地的人在一片静穆中,看到了一支小小的队伍:青铜牵着牛走在前头,牛背上骑着葵花,挎着小包袱的妈妈和奶奶、爸爸,一个接一个地走在牛的后头。    
    牛蹄叩击青砖的声音,清脆悦耳。


第二部分芦花鞋(1)

    使大麦地人感到奇怪的是,小女孩葵花一夜之间就融入了那个家庭,甚至还要更短暂一些——在她跨进青铜家门槛的那一刻,她已经是奶奶的孙女,爸爸妈妈的女儿,青铜的妹妹。    
    就像青铜曾是奶奶的尾巴一样,葵花成了青铜的尾巴。    
    青铜走到哪,她就跟到哪。几乎没有用什么时间,葵花就能与青铜交流一切,包括心中最细微的想法,而且这种交流如水过平地一般流畅。    
    悠闲的或忙碌的大麦地人,会不时地注目他们:    
    阳光明亮,空旷的田野上,青铜带着葵花在挖野菜,他们走过了一条田埂又一条田埂。有时,他们会在田埂上坐一会儿,或躺一会儿。往回走时,青铜会背上一大网兜野菜,而葵花的臂上也会挎一只小小的竹篮,那里头装的也是野菜。    
    下了一夜大雨,到处都是水。    
    青铜、葵花,一人穿着蓑衣,一人戴着一个大斗笠,一人拿着渔网,一人背着鱼篓出了家门。雨丝不断,细细地织成银帘。那么大的田野,就他们两个。天空下,是一片湿漉漉的安静。他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会儿,青铜不见了——他下到水渠里用网打鱼去了,只见葵花一人抱着鱼篓蹲在那里。一会儿,青铜又出现了——他拖着网上来了。两个人弯腰在捡什么?在捡鱼,有大鱼,有小鱼。或许是收获不错,两个人都很兴奋,就会在雨地里一阵狂跑。青铜跌倒了——是故意的。葵花见青铜跌倒了,也顺势跌倒了——也是故意的。回来时,那鱼篓里尽是活蹦乱跳的鱼。     
    两个人常去那片葵花田。    
    那些葵花都已落尽了叶子落尽了花,葵花田显得疏朗起来。一只只葵花饼上,挤满了饱满的葵花子。或许是因为这葵花饼太重,或许是它们实际上已经死了,它们一株株都低垂着脑袋,无论阳光怎么强烈,它们再也不能扬起面孔,跟着太阳转动了。青铜是陪着葵花来看葵花田的。他们会长久地坐在葵花田边的高处。看着看着,葵花会站起来,因为她看到了爸爸——爸爸站在一株葵花下。青铜就会随着她站起来,顺着她的目光向前看——他只看到了一株又一株的葵花。但青铜却在心里认定,葵花确实看到了她的爸爸。大麦地村,也有人说过曾在月光下的葵花地里看到过葵花的爸爸。谁也不相信,但青铜却相信。每当他从葵花的眼中看出她想去葵花田时,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带着她走向葵花田。    
    白天、夜晚,晴天、阴天,总能见到他们。青铜一身泥水,葵花也会一身泥水。    
    两个小人儿在田野上的走动、嬉闹,会不时地使大麦地人的心里荡起微微的波澜。那波澜一圈一圈地荡开去,心便湿润起来,温暖起来,纯净与柔和起来。


第二部分芦花鞋(2)

    入秋,天光地净。    
    野了一个夏天的孩子们,忽然想起,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就更加发疯一般地玩耍着。    
    大人们已开始在心里盘算着孩子开学后所需要的各种费用。虽然数目不大,但对大 麦地的大多数人家来说,却是一笔非同小可的开支。大麦地的孩子,有到了上学年龄就准时上学的,也有的到了上学年龄却还在校外游荡的。那是因为家里一时拿不出钱来,大人们想:就再等一年吧,反正就是为了识几个字,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就依然让那孩子一边傻玩,一边打猪草或放羊放鸭。有些孩子耽误了一年又一年,都到了十岁、十几岁了,眼看着再不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