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景润 作者:沈世豪_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百味,能独享一味之绵长,是幸运的。

英华苦读

  福州。仓山。碧波融融的闽江,隔断了闹市的喧嚣。古树森森,数不清的榕树、樟树,幻为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亭亭如盖。西式的别墅,爬满了不凋的藤萝,静静地,宛如沉醉在昔日浪漫不羁的记忆里。一棵数丈高的三角梅,繁花似锦,恰似辉煌的火炬,令人心荡神摇。踏着浓荫,沿着长满苔藓的围墙,一道蜿蜒曲折高高低低的小径,仿佛是历史的纤绳,轻盈地系住遗落了无数传奇的校园。这便是陈景润高中时的母校——英华书院,后来改名为英华中学,现在为福州高级中学的校址。

  英华中学是福建师大附中的前身,早已迁往师大的一侧,此地仍是书声琅琅,而永远留下的,是一代数学巨人不泯的脚印。

  四周,数百年的古榕环立,像历经沧桑的老人,飘着长须,满头青丝依旧,喃喃地倾诉着堪称永恒的岁月。沿八字斜坡而下,正好走一个“之”字,就到正中的操场了。当年,这是一所声名远播的教会学校,说来也奇,并没有培育出什么出名的传教士,倒是培养了一批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和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福建地下党的骨干不少出自这里。烈士们的高风亮节和学者们的卓越成就,相得益彰。方寸之地,单是后来成为全国学部委员(院士)的,就达6人之多。操场不大,一侧是红砖砌成的教堂,哥德式,心形的大窗,塔式的屋顶,高高的钟楼,无言地系着那已经陌生的远去的历史。当年,教堂既做礼拜,也兼做礼堂。尚未迈入青年门坎的陈景润,也曾在这里倾听过上帝的“福音”么?

  和教堂相对的是图书馆,几棵绿漾漾的樟树,像莘莘学子,虔诚恭敬地日夜守护着这里的温馨和宁静。楼房正方形,白色,西式,拱形的百叶窗犹在。英华在福建教坛,享誉上下,当年,花环状的大门上,骄傲地悬挂着四个大字:“唯我英华”。全校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听校长训话,校长的背景就是这四个字。一脸严肃但心地慈爱的校长,当时并没有注意到,下面黑压压的人群中,会有一个令世界为之瞩目的陈景润。

  陈景润是在抗战胜利后,随父亲从三明回到福州的。在苏州学院即三明一中,他念完了初中,1948年2月,他到这里上高一春季班。解放战争的炮声震天,战场主要在长江以北,这里暂时还仿佛是世外桃源,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伴随着岚影飘飞。

  陈景润向来不引人注目,尽管,他父亲仍是当邮电局局长,家境不错,但他节俭惯了。穿着粗布旧衣服,他排行老三,衣服只能拣哥哥的穿。仍是没有钢笔,用铅笔记笔记,做作业。他不爱说话,遇到同学也不会绷着脸,而是笑一笑,算是打招呼了。和善、老实,是他中学同学对他的总体印象。长期看书,且爱躺在床上看,患了近视,戴着一副眼镜,一条眼镜腿断了,用一根线绑着,初看,有点滑稽,也显得“寒酸”,但他从不在意。英华中学校风不错,同学并不歧视他。早早就来上学,上完课背起书包就回家,一头钻进他的书堆中。因此,一副书呆的模样,当时,学生们把那些用功读书的学生叫“booker”,这并非是英语单词,而是福州方言中书呆子的译音。陈景润是班上有名的“booker”。

  他对书迷得太深,上课是全神贯注的,微微地张着嘴巴,思绪随着老师的话语缓缓流动,心无旁骛。在诸多功课之中,他最喜欢数学,高中的数学老师除了首次给他们讲过“哥德巴赫猜想”的沈元老师外,还有陈老师、何老师,他们都是学识渊博且要求很严的老师。讲课时,学生不敢有任何超越规范的举动,鸦雀无声。循循善诱的老师指点迷津,传道解惑,一丝不苟。课后,布置的习题很多,可以选做,而陈景润每一次总是把习题全部做完。

  解题是一种洋溢着无限乐趣的劳作,那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一步步,如探迷宫,山穷水尽疑无路,冥思苦想,突然,一缕阳光,摇曳着七彩的光晕,骤然而至,乌云散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带着怡荡的春意,和盘托出,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平凡的日子,在一次次千变万化的解题中,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困惑和失败当然是常有的,正因为如此,像攀登悬崖绝壁之间的羊肠小径一样,一峰让过一峰拦,踏尽层峦叠嶂,直上峰顶,那种揽尽无限风光的喜悦和自豪,使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其奥秘就在于此。老师和同学都不得不赞叹陈景润自觉刻苦学习的精神。

  在班上,陈景润并不是成绩最冒尖的同学。因为他对学习有自己的主见,他不是单纯地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跑,也不盲目地追求甚至迷信卷面上的分数。他身体虽然瘦弱,但记忆力却十分惊人。他从不满足于读懂,而是把书本上许多极不易记的数理化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并一一化入自己的脑海里,要使用时,犹如囊中取物,手到擒来。他的背书本领,在学校曾成为佳话。一位化学教师曾经要学生背一本书,许多同学都认为很困难,陈景润却笑着说:“这一点很容易,多花点功夫就可以背下来。”果然,过了不久,他真的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把这本书琅琅地背出来了。

  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他总是把老师讲的基本知识读得滚瓜烂熟,布置的作业全部做得工工整整,然后大量地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向更高的知识领域进军,仿佛是攀登一座风光绮丽的山峰,他尽量站在最高的地方,鸟瞰美不胜收的佳景,品味、领略它的最动人之处。应当感谢英华中学图书馆,历经沧桑之变,至今仍保留着陈景润在这里念高中时的借书卡,他念的是中学课程,而借阅的图书却有:大学丛书《微积分学》、大学丛书《达夫物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郝克士大代数学》、《密尔根盖尔物理学》、《实用力学》等,这些都是比较高深的科学专著。从借书卡上还可以看出,像《微积分》一书,他还先后借了两次。可见他是认真做了钻研的。一个中学生,学好本身的课程之余,大胆地闯入气象万千的大学殿堂,在那里津津有味地俯拾珍奇,他毫无自惭形秽之色,敞开心灵,吮吸着知识的乳汁,滴滴甘甜,尽入胸中。陈景润日后的辉煌,就是从中学时代开始扎扎实实地奠定坚实基础的。陈景润崇敬老师,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毫不羞涩和胆怯。学问学问,很多知识是问出来的。陈景润的勤学好问,在英华是颇有点名气的。他的求教方式很有趣,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一边走,一边问问题。小径浓荫如泼,偶尔,也有斑驳的阳光,纷纷扬扬地筛落下来,那师生并行的剪影,悄然剪断了岁月的苦涩和艰辛,幻成一幅永恒的写意画,装点着英华的一片好风景。

  老师是照亮学生前行的烛光,而陈景润把这生命之火虔诚地融入自己的求学之旅,高中最后教他数学的是陈老师,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陈景润不仅向他请教初等数学,而且经常向他请教高等数学的有关问题,向他借阅日本学者写的《微分学问题详解》、《集合论初论》等。高楼万丈起于平地,中小学是基础。陈景润正是遵循着这一科学的规律,扎扎实实地学好中学课程,并充分发扬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打好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涉猎更高层次的领域,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人生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英华苦读,陈景润迈出了坚定的可贵的第一步。

少年之梦

  成功往往源于机遇。它是触发创造灵感的电火花,它是预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季节的第一缕春风。千金难买的邂逅,恰似缘系万里之遥的幸会,留下了旷世不凋的传奇。

  1948年,陈景润正上高一。命运钟情于他,沈元教授走进了英华,走进了陈景润的生活。沈元教授是留英博士,原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沈教授因父亲去世,回福州奔丧。当时,正值解放战争,长江以北,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南北交通暂时中断了,沈教授滞留福州。声名远播的知名学者,很快就引起学界的注意。协和大学盛情邀请他去讲学,他婉言谢绝了,他的一颗心,依稀仍留在北平清华园。英华中学是他的母校,得知他的讯息,请他为母校的中学生上课,这位对培养了他的母校情深意重的学者,欣然答应了。不教大学而去教中学,沈元教授的选择,的确有点出人意料。乡梓观念较重的福州人,远远没有想到,此举居然会演义出数学界几乎是惊天动地的一幕活剧。

  这是缘份。然而,为什么会独钟陈景润呢?却颇值得思量。

  航空工程,驰骋蓝天的伟业。谙熟这一领域的沈元教授,如今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长。当时,正值潇洒博识的青春年华。他一走进英华中学,站在陈景润所在班级的讲坛上,立即引起所有幼稚中学生们的一片倾慕。不善言辞的陈景润细细地打量着他,和蔼,平易,可亲可敬的微笑,如五月的阳光,令人心旷神怡,字正腔圆的京腔,依然洋溢着淡淡的乡音,入耳入心。沈元教授讲课风趣,形象生动。学贯中西的学者,放牧中学数学的芳草地,恰似闲庭信步,指点流云、飞鸟、小草、露珠,本是单调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仿佛全都鲜灵灵地闪烁着生命的异彩。数学,凝聚着人类智慧和创造的学科,竟是一个何等鲜活何等瑰丽的天地。

  同学们入迷了。陈景润更是如痴如醉。沈元教授从心坎里喜欢母校这些天真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