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辛亥大军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一十九章 居仁堂(一)
    当上海杭州等江南城市依旧沉浸在出动时分,人们一边感怀着丝丝寒意一边半躺着享受午后阳光时,北国大地却已经是气温早已骤降到零度以下,早晨起来就能发现窗外屋顶结着泛白的冰霜。穿的单薄些走在大街上能把人冻得瑟瑟发抖,如不带着手套的话露出在外的手指没一会就和冰棍一冰凉冰凉。
    小雪刚过去不久,燕京里的天气虽然已经寒冷无比,但是天空中依旧晴朗,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短时间内是看不到了,干燥寒冷的天气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市。居仁堂内,尽管屋内已经有着数个炭盆,但是袁世凯依旧穿着暖和的皮袄。
    说起这居仁堂也是有着长长的一段历史,光绪十一年,慈禧下令修筑西元三海,并在中海西岸修筑了仪鸾殿作为自己居住,正是这事才引来了后人骂她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为自己修筑园林。然庚子剧变中,中南海作为八国联军的军营,被意外的大火烧毁。等慈禧返京后在原地修筑规模相当的建筑用以接待外国女宾,花费了五百余万两在旧址上修筑了一栋二层的洋楼名为海晏堂。辛亥后,袁世凯就是不客气的把自己的办公场所搬进了海晏堂,并且更名为居仁堂。
    此时的居仁堂内,除了袁世凯外,却还是聚集着一大帮的北洋重臣干将,有陆军部总长段祺瑞上将,有内阁总理兼内政部总长赵秉钧,有财政部总长周学熙以及好几个北洋军里的高层将领,比如第一师的师长何宗莲中将,第二师师长王占元中将等。
    而此时这些人包括袁世凯在内都是面露沉色。
    “现在苏南局势紧张,华甫上午又是发来了电报,称南京危急,说是如果援军三曰内不到,南京就守不住了!”袁世凯用着淡淡的语气说着,一边说一边扫视着在座的诸位:“第七师也回电了,说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滁州,不过却说弹药缺乏,请拨军费和弹药武器!”
    袁世凯继续说着:“其实今天找你们来呢,不是要和你们说苏南那边要怎么打而是让你们都来商量商量,如此把苏南战事那里的大窟窿给补上去!”
    袁世凯话语刚落下,在座的人都知道了袁世凯话里的大窟窿说的是什么,说的并不是苏南那边出现了奔溃继续部队去补窟窿,而是说的军费问题。
    北洋政斧的财政情况有多么紧张和苦难就连外人都略知一二,这里面的核心高层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北洋军自从掌管了中央名分后,只靠着手中掌控的几个北方省份养着,说实话,袁世凯现在控制下的地区能够收取的税收连闽浙的陈敬云都不如,陈敬云控制下的福建、浙江、大半个广东加起来不算意外之类的话年财政收入大概有七千到八千万元的,如果加上鸦片、烟草专卖之类的浮财,一年弄一亿不是问题。但是北洋这边,占据的地盘虽然不小,但是这财政收入是比不上东南沿海诸省的,加上北洋家大业大,手底下几十万军队养着加上其他林林总总的花销极多,维持起来根本就不够,如果不是靠着以前北洋积攒下的老底子恐怕不用两个月都垮掉了。
    这财政入不敷出就只能靠借,之前的熊希龄担任财政总长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借内债和外债了,内债方面尽管利息给的极高,但是卖出去的却没有多少,相对比你北洋的巨大花销而言根本就是不顶用,而外债的话又因为五国银行团联合起来使得条件极高,这双方谈判拉拉扯扯近一年了也没有谈妥,之前袁世凯严令熊希龄可放松条件借款,但是熊希龄又不傻,人家本来就是名望士绅,又不缺钱和名。万万是不肯背上卖国贼这个称号的,后来更是趁着唐绍仪辞职之际自己也递上了辞呈,至于这财政总长,谁爱当谁当去,反正他熊希龄是不去受罪了。他辞职之后,老袁任命了北洋内的另外一名实业家为财政总长,试图缓解北洋政斧的财政危机,而这个实业家也就是周学熙了。
    此人说起来也是大大有名的,举人出身的他先后创办北洋银元局,天津官银号,去曰‘本考察回国后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以及附属学堂等,随后又创办启新洋灰公司以及开办滦州煤矿。单单这一连串的名单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乃是北洋体系内的实业家,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官僚反而更像是国营企业老总之类的人物。
    这个人上任财政总长后,也算是能力出众,短短数月内就让北洋体系的财政情况略微好转,在没有得到外国善后大借款的情况下竟然能维持着北洋政斧的正常运转,而当苏南战事爆发后,他更是通过各种手段筹集了高达数百万元的军费。
    然而他的能力就算再高,面对北洋收入有限支出庞大的情况下也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他甚至直接对袁世凯说过,要彻底改变财政问题,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统一中国,把全国省份的税收都收上来,不然的话就算得到了善后大借款也只能是撑一时而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袁世凯对北洋的财政困难自然是极为清楚的,更加知道统一南方诸省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之前袁世凯之所以出兵苏南,除了要扼制陈敬云的发展势头外,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对江苏是垂涎无比啊!
    江苏包含上海在内,税收在前清时期全国第一,只要拿下了整个江苏不说彻底解决北洋的财政困局,但是至少能缓解很大一部分。而江苏和广东一样,并不是全省都是富裕地区,广东是主要集中在广州附近,而江苏则是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等长江沿岸。而这些地方之前都被黄兴所控制,北洋军所控制的苏北地区根本就捞不到什么油水。
    出兵苏南,既能打了陈敬云又能占据税收大省江苏,这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袁世凯和冯国璋都没有想到,原本说半个月打到杭州去的计划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半点都没实现的机会,苏南战事已经进行了一个月了,钱如流水一样花出去了数百万,然后冯国璋的第二军依旧裹足镇江和溧水不得南下。而现在更是被国民军迂回进攻南京,使得形势一下子变得危急起来,不得不让袁世凯派了驻扎山东的王汝贤第七师前往增援。
    苏南战事打成这个鬼样子,袁世凯是很不满的,但是看到冯国璋以及自己的心腹将领曹锟回报上来的各种战报,他也知道前方的冯国璋和曹锟不是拖拉不肯打,而是实在打不过去。袁世凯很清楚自己手下将领们的习惯,一场数百人的小胜可能就会吹嘘为数千人的大胜,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把一场伤亡数百人的败仗吹嘘为伤亡数千人的大败仗,相反估计会缩小数字,只说伤亡数十而已。而从他们上报的各种战报来看加上袁世凯自己的一些猜测,他大概也能判断的出来前线的确打的不容易。
    面对苏南战术战局不利他虽然不满但是也只能强压着火力不能发泄,只能是一如既往的勉励着,让前方将士用命听令。
    现在南京危急,冯国璋天天喊着要增援,第七师在滁州磨磨蹭蹭说什么要补给和军费。让袁世凯心里郁闷无比。
    说实话,部队他还有,如果单纯只考虑兵力的话,他袁世凯随时都能继续抽调两个师的兵力南下,但是他不能。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钱。
    北洋军的部队不是拉上去就能打仗了,还得先给开拔费,然后战争期间消耗也大幅度激增,更加不用说武器弹药的消耗了,前方将领请求炮兵支援的时候,炮兵团一开炮那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打出去,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不是开玩笑的。
    为了维持苏南战事以及补充相应的库存,他袁世凯已经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续向曰‘本人下了数批订单,采购大批量的弹药武器,尤其是炮弹和子弹更是多。
    说起来北洋也惨了些,占据的地盘虽然不下,手下的军队更是国内最多最强的,但是偏偏他控制下的地区里就没有一个大型兵工厂,汉阳在湖北被黎元洪控制着,至于福州兵工厂嘛那是陈敬云自己建立起来的,北洋控制下的兵工厂虽然也有些,但是和这两者一比起来就是规模太小了,根本就满足不了北洋数十万大军的需求,现在袁世凯已经考虑在巩县建立一个大型兵工厂,但是现在嘛,他连子弹都得进口。
    脑海里闪过这些烦心事,袁世凯脸色是越来越深沉:“周总长,现在财政部那边如何,第七师请调的军费什么时候能够筹齐!”
    周学熙苦笑着:“这个……现在财政部的仓库里都已经能跑老鼠了!能用的款子先头都已经给了,现在实在是挪不出来了!”
    财政部的困难袁世凯是知道的,也知道周学熙这段时间维持财政部很劳累,当即道:“你也辛苦了,不过还请多想办法,看能不能凑出一部分来,总不能让前线的将士饿着肚子拿着空枪打仗不是!”
    说罢后,袁世凯的话锋一转:“嗯,现在借款谈的如何了?”


第二百二十章 居仁堂(二)
    自从从熊希龄手中接过财政部总长的位置之后,周学熙才算是明白了当初熊希龄为什么要辞职。这处理北洋内部财政事务还好说,虽然北洋的财政体系乱了点,收入少了点,支出大了点,但是一番稀泥湖下来,拆东墙补西墙的话好歹暂时还能支撑得下去,累点也不算什么。但是这个善后大借款完全就是个烫手货啊。
    北洋政斧急需一大笔的借款来缓解财政压力,更希望用这批借款来当成军费以此完成实际姓的统一。北洋的这个目标几乎不是什么秘密了,那些洋人更是清楚北洋军的打算,所以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之际,五国银行团反而是越来越拖延,要价也越来越高,最开始只是单纯的商业借贷,后来就开始要求盐政抵押,要求监管财政,要求地方政斧的财政抵押等等。
    大概周学熙接过了和五国银行团的谈判事务之后,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庞大的压力。他很明白,如果他什么都不争,全盘接受五国银行团提出的各项要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