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倒也不是朕小气,加官进爵那都不是问题,只怕他未必会看得上眼。”
“还有重要的一节是,如果朕没记错的话,杨致今年还只有二十八岁。此番用他建功,自然需要升赏。那下一次呢?再下一次呢?待到他建的功劳多了,大了,有朝一日,是不是会有人像你们今日当庭上奏一样,劝谏朕将这大夏皇位让给他?!”
赵启一番戮心之语,可谓有理有据,也非常现实,陈文远与王雨农直听得冷汗涔涔。皇帝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二人若是执意与皇帝死磕,再予劝谏,便是形同有心谋反、自寻死路了。
二人不敢直视皇帝冰冷的目光,一齐垂下头去。王雨农呐呐而言道:“皇上,老臣还是那句话,臣等只是一心为国,对大夏与皇上绝无二心。老臣与文远的劝谏之言,皇上认为可用则纳之,不用则弃之。”
虽是完全出乎公心的一心为国,但临到老了,实在没必要把自己阖家大小的性命给搭进去。
王雨农打了退堂鼓,陈文远也不可能不表态了:“皇上,老臣与雨农之忠心,天日可鉴。是否启用杨致,但凭圣意一言而决,臣等日后不敢妄自谏议。”
这就对了嘛!老虎不发威,你们就当我是病猫不是?凭什么老是要在你们面前装孙子?凭什么都得听你们的,到底你们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
赵启眼中掠过一丝得意之色,换了一副嘴脸温言抚慰道:“二位老卿家劳苦功高,朕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你们的忠心,日后仍须辛苦二位卿家对朕好生辅佐。朕今日只是想告诉你们,虽然眼下情势逼人,但朕有朕的难处!”
继而又下了一道令二人目瞪口呆的旨意:“传旨:着海关总督杨致回京述职!”(未完待续。)
'邪云曲 第363章 插翅而来
陈文远与王雨农虽说达到了谏言的预期目的,却被赵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二人结伴出宫的路上,陈文远心有余悸的道:“想不到老夫都这把年纪了,还要受如此惊吓!”
王雨农嘲讽道:“你个老匹夫!你不是说要舍命相谏的么?”
陈文远反唇相讥道:“你以为你是什么好东西?分明是你先向皇上服软,反倒嘲笑起老夫来了!今日劝谏的滋味如何?没把你吓出病来吧?”
王雨农悠然笑道:“恰恰相反,老夫极感欣慰。”
陈文远略一思索,不禁长叹道:“不错。看来我们真是老了!待到度过眼下这场危机,我们也该识趣一点,卷铺盖滚蛋了。”
二人久历宦海,相伴帝侧数十年,赵启那点借以树威的小把戏,怎会看不出来?自己眼巴巴的送上门去给皇帝当了垫脚石,又怪得了谁?赵启虽然玩的还是恩威并施、又打又拉的老套路,却是圆熟之极。
先是明白说出对杨致的担心与顾虑,不仅严严实实的堵住了二人的嘴,还把他们吓得不轻。尔后温言抚慰,决然采纳谏言,给足了二人面子。是你们死乞白赖的劝我启用杨致的,到时候万一杨致起了别的心思,你们能脱得了干系吗?所以你们不但要把我的话如实带给杨致,还要睁大眼睛把他给我盯紧了!
赵启自己十分清楚,最近几天颁下的几道旨意。只能稳住目前的局面。凭心而论,接下来该怎么办,他心里并没有底。也很想听一听杨致的看法。忌惮也好,畏惧也罢,赵启不得不承认,这世上似乎还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杨致。
陈文远与王雨农并没有看错杨致。接到耿超战死的密报之后,一言不发的默然独处一夜,次日一早便动身赶往长安。什么奉召不奉召的,顾不了那许多了。途径庐州时。又收到了杨耀殉国的消息。
耿超与杨耀相继战死,虽说事出有因,仍令杨致极为寒心。先帝换新皇。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日子要到哪天才是个尽头?赵启的阴狠与冷酷,将杨致在与先帝相互利用的争斗中结下的那几分情谊消磨殆尽。如今已是底气十足,日后还是直来直去的好。找个机会把话挑明。各走各路吧!
杨致于三月十八日启程。依然是单人独骑,沿途一路换马赶路。一来是急于回去探望老父妻儿,二来必须赶在朔方边军集结班师南归、耿超与李为的灵柩回京之前。直到过了南阳,才收到几经辗转送达的圣旨。
这个年代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是依靠不间断的换人换马而得以实现,接力赛似的鸽书传讯已经是最先进、最快捷的通讯手段。杨致预计抵达长安的行程大约是十天左右,其中明显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圣旨好歹是依据大夏官制合法回京的一纸证明,有总比没有好。其余的事留给皇帝慢慢去琢磨好了。
赵启这段时日也没闲着。朔方边军班师回朝的献俘仪式,诸多统军将领的论功封赏。数十万将士的赏抚恩恤,耿超、李为、杨耀的丧葬事宜……,哪一样都容不得丝毫马虎,都需敲定落实、责任到人。
大夏自开国以来便征战不休,直到武成末年先帝改弦更张,才消停了几年。这些事项皆有成例,参照斟酌把握即可,加之诸位宰辅阁臣极是得力,是以都还不难。
真正令皇帝头疼的是三件事:一是银子。二是接任杨耀的人选。三是如何委用杨致。
武成年间先帝尚未休兵罢战之前,国用艰难、国库几无隔夜之银乃是常事。在相继伐灭南唐、吴越之后,又启用杨致设立海关总督衙门,国库才日渐充裕。但疆域拓展、人口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耗用的激增,兼之为安抚人心,连年施行轻徭薄赋、甚至动辄免赋的惠民仁政,好不容易才积攒到国库常有存银在一千万两上下的规模。
新皇登基仅只一年有余,此番南北两线大战,数十万将士的赏抚恩恤,纵然是在遵循旧例的基础上,也只能就高不就低,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两战折损了十三万大军,占到大夏常备军力的四分之一,亟需招募整训,予以补充,这都需要耗费大把的银子去做。
两样算下来,一千万两的国库存银少说不见了大半。可天知道接下来还要与南楚打多久?又会打到什么程度?两国大战,除了要数以千万计的人命去填,还要靠粮秣饷银去支撑!天知道国库所剩无几的几百万两银子又能撑上几天?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夏军号称名将如云,实则具有统帅之才的将领并不多。正如杨致评点的那样,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而且先帝知人善任,绝大多数统兵将领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赵启自己属意、有心擢升的新锐青年将领,先前多是中级将佐。且不说这些人是否具有统帅之才,尚未来得及考究验证,至少在军中的威望难以服众。
宁王与康王两位宝贝哥哥,先帝为了给自己继位扫除障碍,很是费了一番心机,才让他们交出兵权哄将回来。若再放他们出去统兵,不仅自己后患无穷,更等于是打了先帝一记响亮的耳光。
现任禁军大将军周挺手里的二十万禁军,是先帝给自己留下的镇国基石,不可轻动。耿进的地位与处境堪比宁王与康王,其子耿超新近战死,谁敢任他为帅?突厥新败,将来北境局势如何犹未可知,曾英明之职无可替代。叶闯足以独挡一面,吴越既灭,绝不可得而复失。镇守幽州的罗辉祖亦如周挺,只求北燕不添乱,无过便是功。杨耀尚且一败再败,以身殉国,暂代其职的襄阳守将于化龙本是追随杨耀多年的部将,不提也罢……。思来想去,一时竟是无人可用!
至于杨致,赵启也不是没想过。但你们真以为他是无所不能、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么?还嫌他的势力不够强大么?
三月二十九日早朝散罢,身心俱疲的赵启正在御书房假寐,贴身内侍金子善前来禀告道:“皇上,灞桥驿丞今日一早来报,杨致昨夜已到馆驿歇宿,等候传召。”
赵启登时睡意全无,腾地起身道:“哦?来得这么快?莫非他是长了翅膀不成?即刻传他入宫觐见!“
'邪云曲 第364章 自荐
皇帝虽为如何委用杨致而纠结日久,但并未影响他对杨致能力的认可与期望。尤其是在面对诸多难题不知怎么解决,神经愈绷愈紧,自信日渐势微的时候。
略一细想,二人的关系已是今时不同往日,毕竟君臣有别,不可能凡事都碘着脸皮去问杨致。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今日都问个清爽。陈文远与王雨农素来老谋深算,也无异于是杨致的担保人。徐文瀚是主理举国钱粮的阁臣,颇具远见卓识又沉稳务实。当即传谕将三人一同召至御书房,索性来个现场办公。
外臣奉召回京,入宫觐见乃是官仪常例。杨致早已料到赵启必会召见垂询,却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一踏进御书房,见君臣四人都在,便立知其意,心道也好。我难得回京一次,省得你三天两头的来烦我。
杨致只是事实上的驸马,皇帝与三位辅政重臣都在,官面上自有官面上的规矩。拜见了皇帝,又与陈文远、王雨农、徐文瀚一一见礼。
赐座、赐茶之后,赵启笑道:“杨卿,转眼又是一年多未曾见面,朕委实想念得紧啊!世人皆知杨卿武技卓绝,不想还有日行数百里的本事,当真令朕大开眼界。”
话音刚落,不仅是三位重臣,就连陪侍在侧的金子善都不禁暗暗叹息:皇帝隐含嘲讽之意,未免也太过小气了!人家回都回来了,又没伤到你的面子,有跟他计较的那个必要么?你不下旨相召,难道他就不会回来了?若真是那样的话,你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杨致不咸不淡的应道:“有劳皇上挂怀,微臣惶恐。臣本日夜思念老父妻儿。又听闻昔日袍泽战死,是以归心似箭。”
皇帝的开场白只是令人暗自叹息,杨致的回答则是令人眉头大皱。这厮向来心思机敏、圆滑世故,这次却是直言是为探望家小、吊唁战友而回,只字不提奉召述职。……这一年多以来,皇帝又没招你惹你。何必这般针锋相对?三言两语之间,陈文远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