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象萨依所相信的那样决定于它所蓄积的财富(也就是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法律和公共制度虽然不直接生产价值,但它们是生产生产力的;如果萨依认为国家在任何形式的政体下都能够富裕起来,而靠了法律却不能创造任何财富。那是错误的。一国的国外贸易决不可只是在价值理论下以各个商人的看法为依据来加以衡量,就是说,决不可单纯地以任何特定时刻一些物质利益的所得为考虑的根据;考虑这个问题时所片刻不能忽视的是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进展以及权力有决定关系的那些因素。    
  国家对于物质资产势必多少有所牺牲或放弃,借以获致文化、技术和协作生产的力量;就是说,必须牺牲些眼前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流行学派以单纯的价值理论为依据,认为国家应当象商人那样,向最便宜的供应处采购商品,如果在国外可以用较低代价买得到的任何商品,我们不去买而自己动手制造,那就是愚不可及的举动,认为国家的工业应当完全听任个人私利的摆布,认为保护关税造成垄断者,是牺牲了国家利益使国内工商业者个人获得优惠待遇。如果以任何国家的情况来说,在工业各部门都获得了发展的一个工业力量,是在文化上、物质繁荣上、政治力量上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一点我们认为在历史上已组获得了证明);如果就目前世界形势来说,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国家处于强有力地位,并且早已在它自己领域以内有着周密的保护,处于这样的形势,在自由竞争下一个一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已经没有可能;如果这一点是确实的话(我们认为这一点的确切无疑是可以证明的),那么上述的流行学派的论点又怎能站得住脚呢?的确,保护关税在初行时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是同样正确的,而且也为流行经济学派所认可的是,经过相当时期,国家建成了自己的充分发展的工业以后,这些商品由于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价格是会低落到国外进口品价格以下的。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工业独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国内发展,使国家获得了力量,可以顺利经营国外贸易,可以扩张航运事业,由此文化可以提高,国内制度可以改进,对外力量可以加强。上面提到的那个地主,他牺牲了若干物质财富,让他几个儿子学习生产业务;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利用保护制度,使它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这种行动在精神上同那个地主是一致的。    
  有些国家为了促进出口业务,有时会实行一种奖励补助办法,萨依认为“这些都是赠给我们国家的礼物”;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流行学派以单纯价值理论为评判事物现象的依据时,会发生怎样的错误,用生产力理论来评判这类现象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假定法国因为看到它的工业没有能获得充分发展,认为应实行百分之二十五的保护税才能使工业获得保障,而英国方面对于它的出口商却给了百分之三十的补助,这种出于英国方面的“礼物”对法国将发生什么影响呢?法国的消费者固然在几年以内可以较低的代价取得他们所需要的工业品,在这一点上占到了便宜,但法国的工业却一败涂地了,几百万人民将沦于乞讨生活,或不得不迁流国外,或改业务农。即使就最有利的情况来说,原来是法国农民的消费者和顾客,这时将变成农民的竞争者,农业生产增加而消费则减少。必然的结果是衣产品价值降低,地产跌价,国家将陷于贫困衰弱的地位。英国所付出的“礼物”仅仅是交换价值,而法国所偿付的高昂代价却是力量的丧失,这种礼物就好象是土耳其皇帝惯于送给他的帕夏(paslia)的那种珍贵的“丝绳”一样。    
  自从特洛伊人接受了希腊给他们的那件“礼物”木马以来,任何国家收受别一国送给它的“礼物”时,总是有些疑忌的。英国人以出口补助形式赠送给欧洲大陆的礼物价值实在不小。但大陆各国付出的代价却更可惊,那是力量的丧失。这类补助看来好象是对英国出口事业的鼓励,而德国工业却遭到了莫大损害。假使今天英国人对于德国所需的工业产品,甘愿在若干年间无偿供应,我们也要力劝德国人不可接受这样的好意。假使英国人由于在技术上有了某种革新,制造麻布时比德国人用土法制造的成本要低百分之四十,假使英国人使用这种新法不过比德国人先走一步,不过早了儿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方面如果没有保护关税,它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工业之一,就会遭到毁灭的命运。这时的德国,就好象是一个人四肢失去了一肢。如果有个人买衬衫时代价可以比前低四成,他只是为了贪这个便宜而结果却失去了一只膀子,他怎能甘心呢?    
  如果说英国人曾时常有机会向别的国家致送礼物,它致送时的形式是种种不一的,而且有时也并不是出于它的自愿,但是作为一个接受礼物的国家,对于这种礼物应不应当接受,事前总得仔细考虑一番。英国人的工商业在世贵上居于垄断地位,他们时常会发生他们叫作“生产过剩”的情况,据说是由于“存货积压过多”的原故。逢到这种时期,他们每个商人就都急于把货色往船上扔。隔了八天以后,这种货色就在汉堡、柏林或法兰克福市场上出现。隔了三个星期就在纽约出现,代价比它们的实在价值要低一半。英国商人在当时是不免要受到损失的,但是不要紧,会得救的,他们在随后的好买卖中会得到补偿。吃亏的是德国和美国工商业者,他们兜心受到了一拳——这一拳原是应当由英国人自己受的——他们完蛋了。而英国人只是在隔岸观火,听取灾情的报导;大火爆发以后,火场中的烬余碎片如果落到了别的国家,有人被打得焦头烂额时,居间的商人们就说,“这都是恐慌造成的!”由于这样的恐慌,处于与英国作自由竞争地位的那些国家,它们的全部工业:信用系统,不但是这些,还有农业,甚至整个经济系统,都发生了根本动摇,这些国家在创且痛深以后、还要通过提高了的价格来大大的报答英国商人——恐慌演变的结果往往如此。在这样情况下,对于各国商业关系的解释,是否应当以单纯价值理论和世界主义原则为依据;我们对于这一点的恰当性还不应当发生极大疑问吗?流行组济学派就从来不认为对这种商业恐慌的因果关系加以明白解释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一切现代国家的伟大政治家,儿乎没有一个例外,都认识到工业对于国家财富、文化和力量的重大意义,有加以保护的必要。在这一点上,爱德华三世和伊丽莎白一样,腓特烈大王和约瑟二世一样,华盛顿和拿破仑一样,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理解。他们不必在理论上深人探讨,凭着他们的远见,早已看到了整个工业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重农学派却别有会心,用了诡辩的推理方法,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本质。这一派所建立起来的空中楼阁已经烟消云散,比较近代的经济学派已经把它摧毁,但是后者对于前人所犯的错误依然不能摆脱,不过略微前进了一步。流行经济学派没有能认识到生产力与单纯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对于前者没有能在脱离后者的情况下单独地加以考察,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理论下的一个附属因素,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力两者在本质上有多大的区别也就不可能有所认识。它没有看到,工业从一个农业国家获得发展以后,就会有大量的身心力量、天然资源和工具力量(流行学派把这个叫作“资本”)倾注在这个方面而发生作用,如果国内工业没有建成或获得发展,这些因素就不会有发挥机会;它以为工业发达以后,这些因素就会脱离农业而转向工业因而使农业受到影响,它不晓得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完全新生的、增出的力量,不但与以农业利益为牺牲的情况相差很远,而且往往对这种利益会起协助作用,是使它达到高度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 陈万煦译       
第十三章 国家商业动作的划分与国家生产力的联合    
   流行学派发现了它称作“分工”的那个自然法则,这一光荣是属之于它那大名鼎鼎的创立者的;但是不论亚当·斯密或他的任何后继者,对于这一法则的主要本质或特征都没有能作彻底研究,都没有能把它最重要的后果追究到底。“分工”这个说法是有些欠明确的,势必由此发生错误或模糊的见解。    
  如果一个野蛮人在同一天里打猎或捕鱼、砍伐树木、修补屋子、制箭、制鱼网、制衣服,这是“分工”;但是在制针工业的不同操作中由十个人分司其事(象亚当·斯密所曾举示的一个例子),也是“分工”。前者是客观的分工,后者是主观的分工;前者阻碍生产,后者则促进生产。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一个例子指的是同一个人把他的工作划分了一下,以便完成各种事物,后一个例子指的是几个人分担一种事物的生产工作。    
  但是两种动作也都可以说是工作的联合,这样说也是同样正确的;那个野蛮时代的人是把各种工作结合在他一个人的身上,而制针业的情况是把各个人结合起来从事于同一生产工作。    
  流行学派所据以说明社会经济中这样重要现象的自然法则,它的主要特征显然不只是分工,而是若干个人之间不同商业动作的划分,同时也是各种活动力、智力和力量为了共同生产而进行的联合或结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