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雨生注意到了对方的服色。知道他应该是宫内的一名太监,赶紧拱手还礼。

“敢问尊驾尊姓大名?……”丁雨生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内监,只好含糊的试探问了一句。

“丁大人客气了,在下免贵姓张,草名德敏,在李二总管手下当差。”这位名叫张德敏的太监笑着说道。“我这一次来福州,是奉了朝廷的旨意,来找左季皋左大人的。”

张德敏说着,将自己的文牒和红木腰牌取出,双手递到了丁雨生的面前。

听到张德敏是奉旨而来,丁雨生不敢怠慢,在仔细验看了对方的文牒和腰牌之后,丁雨生确定了对方的身份,但他还是不太明白,对方既然要找左季皋宣旨,为什么要到船政衙署里来找自己。

“丁大人,皇太后旨意,命我办了事便尽快回转,不得逗留。”张德敏笑着对丁雨生说道,“宫里头的规矩严,您也知道,我来的时候,坐的是北洋水师的通信报用之快船。我听李制台说,船政这里也有这通信报用之快船,不知丁大人能否与我等行个方便,我办了公事后,坐这船回去?”

“这个包在兄弟身上。”丁雨生满口应允道。

“还有一件事,我想向丁大人打听一下,左制台来福州祭拜林文忠公之后,去了哪里,丁大人可否知道?”张德敏又问道。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丁雨生摇头道。

“我到了福州,下了船便去寻左制台,可惜还是晚了一步,没想到他走的这么快。”张德敏叹了口气,说道,“我以为这船政局毕竟是他倡议设的,会来这里看望一下同僚,说到之后的去向,没想到……”

“呵呵,贵使这一次的确是找错地方了,他是不会来船政的。”丁雨生呵呵一笑,不动声色的说道。

张德敏似乎听出了什么,也微笑起来。

“也是,物是人非,他想是会触景生情,所以还是不见的好。”张德敏说道。

“敢问贵使,这一次向左制台宣旨,所为何事?”丁雨生从面前的年轻太监的态度摸出了什么,他好奇心起,立刻问道。

“丁大人见问,我也就不瞒着了,反正这事儿过几天邸报也就见着了,先和丁大人说说也没关系。”张德敏微笑着上前,在丁雨生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原来如此。”丁雨生听完之后,不由得笑着连连点头,“怪不得他走的这么急,想是也听到了什么风声。”

“是啊。或者也许他上了折子之后。寻思过味儿来了也说不准,只是他这一走,我想要找他,确是难了。”张德敏有些为难的说道。

“贵使勿忧。他这个人,性喜肥美滋味,讲求养生享受,听说他来路上,尽是在有名大客栈或是会馆的雅间落脚。这福州往北的大路,有大客栈和会馆的路只有一条,贵使顺着这条路追过去,想是能追得到的。”丁雨生说道,“我安排些熟悉道路的人随你去,多路打探下,好方便你寻找。”

“多谢丁大人,那我这便告辞了,呵呵。”张德敏和丁雨生拜别,丁雨生安排人陪张德敏等人去追左季皋。同时给他们也备了一份礼物(其实是封了些银子),并要仆人通知船政水师副统领张成,提早安排,等他们回来后用高速通报舰送他们直去天津。

在送走了张德敏等人之后,丁雨生回到自己的房间,想着左季皋接旨时的窘态,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强烈的日光透过马车的车窗,照进了车厢之内,车厢里坐着的张德敏因为连日鞍马劳顿,一时间有些微弱的晕眩。

恍惚中。他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

那一天村子里,阳光照在屋子里,也应该是这样的让人燥热吧?

房门开了,母亲有些佝偻的身影出现了。“乖孩子,咱们走吧。”

母亲身后是一个十岁大的男孩,虎头虎脑的壮实身子,眼睛圆溜溜的,正从她腿边探出脑袋,打量着外面。听了母亲的话。他只嘴唇委屈地噘了噘,却不应声,弯了腰想提起面前装得满满的布口袋,微黑的脸色泛起了一点儿红。

母亲轻轻叹息了一声。右手略伸,将孩子的小手抄了进去,左手已经提起了那袋苞米。

“跟娘来。”

男孩点点头,顺从地被母亲牵了,挨在她腿边走出堆满木料的小院,耐心地听着铁链和锁头相触的叮当响动。条条熟悉的小街慢慢在脚下行了过去,翻过的墙头,爬过的大树,挖过的老鼠窝,闭着眼睛都知道它们就在那儿,却没办法再去重游一二。

男孩忍了半天,终于憋不住话,怯怯的嗓音嗫嚅道:“娘,我……刘叔家的水车,不能忘了去修,人家等着用的。”

母亲心思烦乱,随口答应了一声。

“还有……”男孩费力地挠了挠头,脸色很是为难,“本来我跟柱子他们约好,后天要去河滩上摸虾的,这下去不了了。他们万一来找我,就说……说我去干什么呢?”

儿子的那些小心思,又怎么能瞒得过当母亲的。母亲望着男孩带着恳求的眼睛,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好茫然停了步子。母子两个站在小小的岔路口四目相对,像是彷徨间迷失了道路。

征兵令的消息是昨晚到的。保长支了几个人,挨家挨户敲开大门,不由分说惊醒了每个人的美梦。那样蛮横的语气,只够让人费力跟随鞭炮一样咋呼乱响的字眼,勉强知道将被逼迫做些什么,却来不及发表任何异议。口信像是一阵午夜的暴风,迅速席卷了整个村落。

白日里他和母亲去保长家修马厩的栅栏时,正巧碰见镇上来的传令飞骑。那匹栗色的快马疾电般奔来,霎时就立住了身子,一看就知是官军的战马,虽然马身不算高大,却很是敦实健硕,毛色也油光锃亮。那样出色的坐骑他和母亲都很少见到,非得来了大队的官兵,才能叫他偶尔轮上伺候马匹的差事。即便那时候,专用的仪仗马队也不会让他碰到一根鬃毛,只有那些驮着笨重行李的苦力们,才是他的同伴。

马上的兵士飞身下来,把缰绳顺手甩了给他,停也不停便进了保长的堂屋,母亲小小的疑惑也只得闷在肚里,不知道镇上究竟出了怎样的大事。等到当天夜间母亲被人从被窝中逼起,披件布褂子出去应门时,一切的真相便都豁然揭幕了。

镇上的消息说,要征兵了,不同于以往的例行兵役,而是省城特地发来的户甲征兵令。传令的飞骑们的马蹄早自省城四散出发,踏遍了周遭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并未遗漏大山脚下这一小方净土。所谓户甲,即是每户皆需带甲,若家中没有青年男子,那么老人也好,妇女也罢,总要按照记录在册的户籍的数目,交付不多不少的活人上去。

仰仗着盛世的余荫,每次征兵的官员都不会令这没几户人家的小村子难于应付,也不会摊派过重的徭役苛捐。这一次征兵令突如其来地降临,顿时让小小的村庄陷入了迷茫与慌乱,整夜都有昏黄的灯光在各家的窗中亮着。(未完待续。)

PS:  几名同学在一起比谁最爱国?甲说:“我从不买外国货。”乙说:“我从不看外国电影。”丙仰望苍天大声说道:“外语考试我从来都是不及格!”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五百八十六章今亮降级

母亲一开始并不是太担心,因为她的四个孩子都未成年,还没有到服兵役的年龄。但很快她便得知,这一次,她最大的孩子,就是小张阿才,却不会幸免。

张阿才在杨木匠那里当学徒,年纪虽小却已能粗通木工活,已经能赚些钱补贴家用,可他要是给征了兵去,家里的三个孩子却要怎么办?

而为了逃避兵役,母亲想出的,却只有一个法子……

这个村子的户甲,平时既没有操练,也不配兵甲,无非是个虚衔,村里的青年人们,倒有大半都是同样的练军身份。可这次保长说,练军们必须一并转为现役,还要离乡背井,到别处去打仗。至于要去哪里,却没有明说。

丈夫早逝,只剩了母子几个相依为命,最大的儿子才刚十岁出头。村里每家都因这事而毫不安宁,母亲昨晚闷声不响地抱膝坐了半夜,只在发愁一件事情,孩子们的归宿要怎么解决?

终于,母亲还是硬起了心肠,拉着小张阿才的手,向在村里隐居的李阿公的庙所在的方向走去。

李阿公是一位退休的老太监,出了宫之后便回了故乡,盖了间小庙隐居,因为他有宫里的路子,又热心肠,是以常帮同乡进宫谋差事,村里得了他的好处的人家不少。

净身入宫当太监,是村里年轻人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入宫的话还是有不少的好处的,而免服兵役,便是其中之一。

正是从那一天起,张阿生便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而他的名字,也变成了张德敏……

对于母亲当年的选择,他并不痛恨,因为他也明白,这是让自己不死在异乡战场的最好办法。

而自己在宫中混得好了,还可以接济家里,帮助母亲抚养三个弟弟。

他后来回过几次家乡。每一次看到母亲和弟弟们,他都由衷的感到欣慰。

自己的付出,终究是值得的。

弟弟们很快长大,比自己当年还要强壮。也都很孝顺,能帮母亲干活,赚钱补贴家用。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征兵令接二连三的下来了,三个弟弟。都给征兵从军去了。

自己的家人,终究还是没能躲开征兵的命运。

让他感到庆幸的是,三个弟弟所在的,是李绍泉李大人的淮军,这支队伍由洋人训练,使用很是厉害的洋枪,轻易不会同敌人近战,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机会更多,待遇也比其他的队伍好,弟弟们甚至有余力把军饷省下来寄给母亲。

苍天似乎又一次眷顾了他们这个小家。

但是一切。都因为那为“名满天下”的左大帅而结束了……

到现在为止,张德敏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左季皋要将三个弟弟所在的刘超佩戴宗骞所部淮军队伍,杀得干干净净。

兵变的事儿,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可也用不着将所有的人都杀死啊!

几千条人命,在左季皋的奏折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