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午饭结束后,李云天给现场的士子大概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算法,然后就急匆匆地离开,赶去了刑部衙门。
  齐福给每名士子都发了一本书,里面有李云天编写的四则运算规则,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算法、例题以及习题。
  此书被儒雅士子等人视为珍宝,妥善收藏,读之如痴如醉,被如此神奇的算法所吸引。
  不仅如此,齐福还让儒雅士子一行人每五天来一次明月馆,届时有人会给他们授课,解答他们的问题。
  儒雅士子等人还以为给他们授课的会是李云天,不过随后就发现是另外一个戴着面具的男子,李云天与其轮流向他们授课。
  另外一名戴着面具的男子自然就是杨云贵,杨云贵是除了绿萼和陈凝凝外最先接触自然学科的人,自然要被李云天抓了壮丁。
  到了刑部衙门,李云天神情如常地继续查阅刑部山西清吏司的案卷,山西清吏司郎中满头大汗地在一旁等待着,如果李云天趁机发难的话他可要倒霉了。
  不过,出乎山西清吏司郎中的预料,李云天虽然指出了一些案卷上的疏漏和狐疑之处,但是并没有以此做文章,只是让其发文,让案件所属的府州县重审此案,并把可疑与不合理之处一一列出,这使得他不由得暗自松了一口气。
  李云天并不是那种抓住别人小辫子就不松手的人,况且那些案卷经过了山西提刑按察司的审核,他要是大做文章的话,那么就会使得刑部和山西提刑按察司都不得安宁。
  故而,李云天本着同僚之谊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也免得给在官场上留下一个不通人情酷吏的名声。
  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随即给山西提刑按察司发文,并且附上了李云天疏漏和不合理之处,让他们重审此案。
  倘若那些府州县的主官们无视李云天的委婉告诫,那么李云天不介意去清查那些案子,他也算是仁至义尽,外人自然无话可说。
  在第三天的交叉抽检中,李云天对那些有问题的案卷也都采取了温和的办法,无论负责审查的监察御史是哪个阵营的人,他都与之进行了沟通,最后都平和地解决了问题。
  在李云天的暗中调和下,都察院这次在刑部的刷卷圆满落下了帷幕,也使得刑部各司郎中松了一口气。
  刑部被都察院刷卷的同时,工部也在进行刷卷,与刑部不同,内阁和五府六部所属的监察御史趁着这个机会大肆打压对方阵营的工部郎中,结果斗了一个你死我活,直到骞义和夏原吉介入打圆场,事情这才告一段落。
  自从大明立朝以来,京城各大衙门的主官们还是第一次如此紧张地面对都察院的刷卷,内阁和五府六部所属的官员们都小心翼翼地应对着,生怕有把柄落在对方阵营的御史手中。
  目睹了都察院中两派御史把工部搅了一个天翻地覆后,杨士奇并不想在洪熙帝迁都的时候再整出什么事情来,故而派原本到通政使司刷卷的李云天去了六部中最重要的吏部去刷卷。
  吏部是内阁和五府六部争夺的焦点,隶属双方阵营的御史原本憋着一股劲来好好折腾一番对方,不过随着李云天的突然介入,双方之间的剑拔弩张的气氛无形中就消弱了许多。
  隶属于五府六部麾下的御史虽然人多势众,但由于忌惮李云天,因此就采取了守势,谁也不想主动招惹他,以免招来李云天的雷霆反击。
  而与李云天同一阵营的御史自然已经知道杨士奇的意思,也不会主动挑事,吏部刷卷随之波澜不惊地结束。
  不过,如果外界认为李云天性格温和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就在五月底的一次大朝上,他的表现使得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一


第207章 天子之怒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时值京城大朝之日,文武百官进宫参加朝会。讀蕶蕶尐說網
  由于洪熙帝已经决议迁都南京城,故而朝堂上的大臣们所奏之事皆与迁都有关,气氛显得有些枯燥。
  李云天神情严肃地立在御史的队列中,只不过眼神有些迷离,早已经神游天外,在那里暗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陛下,臣翰林学士李清正有本上奏。”就在李云天无聊地等待着退朝的时候,一个声音从他前方传来。
  “李清正?”李云天闻言不由得眨了一下眼睛,随即回过了神。
  李清正是永乐二年的进士,后来被选为了庶吉士,进入了文渊阁,说起来还是李云天的师兄,历任刑部主事、翰林侍读,现为翰林学士,曾经在文渊阁给李云天授过课。
  李云天之所以对这个本家有着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此人性情刚鲠,敢于犯颜直谏,曾经在永乐十九年向永乐帝上书,提出“停止营建、罢四夷朝贡、沙汰冗官、赋恤饥荒、慎选举、严考核、清理狱囚、罪黜赃官、罢遣僧道、优抚军士”等十五条建议。
  当时,永乐帝正打算将京城从南京迁移到北京,李清正摆在第一条的“停止营建”无疑是触犯了永乐帝的天颜,好像永乐帝迁都是为了享乐而导致民不聊生,无视了永乐帝“天子守国门”的长远国策,这使得永乐帝大怒,将其打入了大牢。
  直到一年后在当时内阁首辅杨荣的保荐下,李清正才得以出狱。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向永乐帝提出的那十五条建议,除了“停止营建”外其他的都是空泛之言,毫无用处,因为其中的道理永乐帝岂会不知道,永乐帝需要的是解决那些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将问题抛给他。
  如今李清正又在洪熙帝迁都的关键时刻开口,难道是以劳民伤财为由阻止洪熙帝迁都?
  想到这里,李云天不由得抬头望去,只见一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走出了队列,快步来到殿前。
  见李清正出列,左侧的文臣纷纷投去了好奇的目光,不知道他今天又有何惊人之语。
  “陛下,臣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天子之宫,古有常制,则大孝尚未终,恐成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所谓谨嗜欲者此也;又闻宫内大兴营建,所谓节民力者此也;陛下数日不朝,所谓勤政事者此也。”
  在众臣的注视下,李清正冲着洪熙帝一躬身,义正词严地说道,“陛下,所谓务正学者,不过以上三点也。”
  话音刚落,大殿内鸦雀无声,众人神情诧异地望着李清正,显得颇为震惊。
  李云天暗地里无奈地摇了摇头,李清正竟然公开抨击洪熙帝,简直就是找死,如果不是他的智商有问题的话,那就是别有用心,博一个冒死进谏的清名。
  说实话,李清进谏之言实属偏颇,他对洪熙帝的指责也确实是牵强。
  洪熙帝将永乐帝的灵柩送进皇陵后,更换了身边的侍女,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难道要让新皇帝用前朝的旧人?
  可这在李清正的眼中就成为了“所谓谨嗜欲者此也”,在他看来洪熙帝应该要给永乐帝守孝三年才对。
  另外,洪熙帝登基后,修整一下宫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成为了李清正所说的“所谓节民力者此也”。
  不久前,洪熙帝因为感到身子不适,故而几天没有小朝,这就成为了“所谓勤政事者此也。”
  如果将李清正的话翻译就过来,就是指责洪熙帝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之徒,安于享乐,不务正业。
  洪熙帝万万没有想到李清正忽然之间会向他发难,完全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一时间怔在了那里,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放在腿上的双手禁不住攥起了拳头。
  注意到洪熙帝脸上神色的变化后,李云天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虽然洪熙帝性格温和,但李清正在大殿之上当众指责他荒淫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犹如前朝的隋炀帝般,令洪熙帝颜面何在?
  况且,泥人尚有三分火性,更何况是贵为天子的洪熙帝,他与人为善并不代表着尊严可以被触犯。
  不仅李云天,杨士奇、杨荣和夏原吉等人也意识到大事不妙,李清正当众给洪熙帝难堪,让洪熙帝如何下得了台?
  “来人,将这个满口胡言的恶徒拖出殿外,乱锤打死!”在众臣关切地注视下,洪熙帝面色铁青地伸手一指傲然屹立在那里的李正清,怒声吼道。
  自从洪熙帝登基以来,或者说自从他成为太子以来,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动怒。
  说完后,情绪激动的洪熙帝不由得咳嗽了起来,他近来身子本来就不好,否则也不会几天没有小朝,如今怒气攻心自然血气翻涌。
  立在大殿两侧的几名顶着凤翅铠、身着长身甲、手握金瓜锤、衣着鲜艳的锦衣卫大汉将军闻言,立刻面无表情地快步向李清正奔去。
  所谓大汉将军,指的是明代的殿廷卫士。
  锦衣卫属下编有1500名大汉将军,身材高大,体格伟岸,以资壮观,凡朝会以及皇帝出巡,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轮值,故而锦衣卫被称为亲军第一卫。
  “陛下,自古以来谏者无罪,请陛下三思。”眼见那几名大汉将军就要来到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的李清正时,杨荣连忙出班向洪熙帝启奏,随后冲着李清正大喝一声,“李学士,你此言偏颇,还不向陛下请罪。”
  杨荣素来欣赏刚正直谏的李清正,否则的话当年也不会在永乐帝前给他说好话,使得李清正可以逃脱牢狱之灾。
  不过这一次,杨荣觉得李清正的言语过于偏激,以至于激怒了性格温和的洪熙帝,像洪熙帝这样待人和善的皇帝一旦发怒,通常会是雷霆之威,李清正搞不好满门都会遭殃。
  “陛下,臣……”夏元吉闻言随即出班,也想向洪熙帝求情。
  “朕意已决,此恶徒竟然辱朕,实乃大逆不道。”夏元吉刚开口,洪熙帝就怒声打断了他,怒气冲冲地瞪着傲然屹立的李清正,咬牙切齿地说道,“来人,将此恶徒锤毙于殿前,以儆效尤,其家人连坐,流配边疆,遇赦不赦,为之求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