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而,宣德帝和洪熙帝一样,需要平衡朝中文臣集团与勋贵集团之间的利益来巩固统治。
  两人对那些勋贵百般关照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仅是因为勋贵们恃宠而骄、横行跋扈,经常惹是生非。
  尤为重要的是论起心机的话,他们根本就不是文官集团的对手,没有洪熙帝和宣德帝罩着,绝对会被那些文官集团给斗倒。
  难道李云天看不出这一点吗?宣德帝和杨士奇望向李云天的目光中充满了一丝狐疑。
  “陛下,自唐以来,为了避免武臣拥兵自重,历朝历代都以文抑武,虽说这消除了武臣尾大不掉的隐患,但军势却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也使得民间重文轻武,天下读书人只知文举而不屑武举。”
  李云天清楚两人对他先前之言感到疑惑,随后沉声解释道,“武举虽与文举并称我大明选拔人才的两大科举,但与文举相比却云泥之别,至今连定制都未形成,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此一来我大明军势必将日益式微。”
  “陛下,宋太祖和宋太宗南征北战,军力不可谓不盛,赵宋繁荣富庶,国力不可谓不强,可自宋太祖、宋太宗后,赵宋在与西夏、辽、金的交战中胜少败多,最后竟然不得不偏安于江南一隅,足见以文抑武不是长久之计,虽能安抚内情,但却无法抵御外敌。”
  见宣德帝和杨士奇的神情变得凝重,李云天于是以宋朝为例表明了他的担忧,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虽然北元残部现在不足为惧,但假以时日,我大明周边国家势必崛起,海外强敌也将不请而至,他们并无孔孟之道,只知弱肉强食,届时我大明何以对之?”
  宣德帝和杨士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中,李云天这番言语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就像李云天所说的那样,自从经历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后,重文轻武就已经成为了历朝历代皇帝的一项国策,随之而来就是军力的急剧衰退,赵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虽然明朝的情况比宋朝特殊,出现了开国勋贵和靖难勋贵这一特殊的武官集团,尤其是永乐帝,凭借那些靖难勋贵登上了皇位,希望勋贵集团能与文官集团的势力在朝中达成一种平衡的态势,以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可现实的情形却非常不尽如人意,虽然永乐帝在位的时候使得勋贵集团稳压文官集团一头,但是自从洪熙帝开始,勋贵集团的优势就消失了,与文官集团处于一种势力均衡的局面。
  尤为关键的是,洪熙帝登基后大大加强了内阁的权势,使得内阁阁员与六部侍郎平起平坐,以对五府六部形成了牵制。
  其实这个时候朝中的勋贵们已经吃了一个大亏,因为内阁的阁员全部都是文官,没有一名武官。
  毕竟,自古人们秉持的观点就是文以安邦、武以定国,武将开疆拓土、保卫国家,而治理国家的责任自然有文官来做。
  与此同时,这也与洪熙帝的经历有关,他自幼就受到文官老师的教导,自然与文官亲近,重用自己身边的文臣,武官们在无形中就吃了一个闷亏。
  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小时候都是受到文官的教导,这一优势是勋贵们无法比拟的,也成为了他们的致命一击。
  到了宣德帝登基,勋贵们的处境无疑又再度不堪了一分,内阁首辅杨士奇通过加少保衔,一跃成为了五府六部中仅次于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的从一品大员,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
  不仅如此,内阁中的杨荣和金幼孜也通过太子少保的加衔,晋升为了正二品大员,与六部尚书和五府都督平起平坐。
  内阁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意味着勋贵集团在朝堂上再一次被压制,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五军都督府衰败的重要原因,这是历史的必然,二十多年后的土木堡之败只不过加剧了五军都督府衰败的速度而已。
  洪熙帝和杨士奇对于朝堂上的局势一清二楚,虽然李云天并没有明说内阁地位的提升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势力的均衡,但一句“以文抑武”已经清晰明了地暗示出了大明政局的现状。
  固然,洪熙帝扶持勋贵集团与文官集团争斗是帝王稳定朝局的驭下之策,可单纯的给勋贵集团施以恩惠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勋贵集团的生存环境正在悄无声息地逐渐恶化,迟早会被文官集团彻底击败。
  李云天正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忧心忡忡,一旦大明的军力衰退那么将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
  “李御史,你有何应对之策?”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抬头望向了李云天,颇为期待地问道。
  在宣德帝的印象里,李云天并不是那种让他徒添烦恼之人,既然李云天现在点出了朝中政局的隐患,那么很显然应该有了解决的办法。
  杨士奇闻言也狐疑地看向了李云天,文盛武衰的局面由来已久,要想解决绝非易事。


第293章 军阁


  “陛下,微臣以为,武举应与文举一样,形成定制,方能促进我大明军事的繁盛不衰。”
  李云天见宣德帝和杨士奇都饶有兴致地望着自己,于是沉吟了一下,有条不紊地说道,“依臣看来,我大明的军事不能单单依靠朝中的那些勋戚,他们固然能征善战,但后世子孙由于祖上的恩荫得以坐享其成,必将锐气尽失,进取不足,故而臣觉得应该规范武举,择优选材。”
  “择优选材?”宣德帝的眉头微微一皱,脸上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陛下,微臣觉得,陛下与其单单重用勋戚,不如驾驭天下武举举子,进可开疆拓土,退可御守国门。”
  李云天见宣德帝似乎有些心动,趁热打铁地说道,“如此一来,那些勋戚也必然居安思危,尽心为陛下效力。”
  “如何规范武举?又如何驾驭天下武举举子?”听闻此言,杨士奇不由得蹙着眉头说道,“赵宋的武举堪称完备,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可军力却依旧羸弱,唯有依靠大江天险困守江南。”
  “阁老,依下官之见,赵宋武举体制虽然完备,但朝廷上下无不重文轻武,统兵时以文制武、将从中御,使得赵宋武举名存实亡,终宋一朝,名将中无人出自武举。”
  李云天早就有所准备,冲着杨士奇微微一躬身,沉声说道,“故而,下官觉得应该文武分治,使得武举与文举一样受天下人之推崇,如此才能使得武举像文举一样长盛不衰,招揽贤才。”
  “文武分治?”宣德帝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奇言怪论,双目不由得流露出狐疑的神色,对李云天的这番言论显得有几分好奇。'29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290  执宰大明293
  “陛下,文以安邦,治理民生;武以定国,守疆拓土。文臣武将各司其职,方能相得益彰。”
  李云天郑重其事地冲着宣德帝点了点头,沉声说道,“故而,微臣觉得可以仿效内阁,合兵部、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成立军阁,内阁管民,军阁统军。”
  “军阁?”这一下,宣德帝和杨士奇的双目都流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李云天的这个想法可谓是独树一帜,从来也没有人提起过。
  “陛下,依臣之见,军阁阁员皆为陛下效力,为陛下在军事上出谋划策,有调兵之职,而无掌兵之权。”
  李云天知道自己的这个提法对宣德帝和杨士奇来说非常新颖,故而细致地进行了解释:
  “其中,都督府都指挥佥事以上武职,由陛下任命,交由军阁下文;卫指挥使和守御千户所千户,由各都督府上报军阁,经陛下恩准后由军阁下文任命;千户所千户一职,由各都司上报所属都督府,由各都督府下文任命;百户所百户一职,由各卫所上报所属都司,由各都司下文任命。”
  “由此一来,军中各级层次分明,任命有序,军权将尽在陛下手中。”说到最后,李云天不由得总结了一句。
  “李御史,兵部与军阁一样,也是调兵而不统兵,除了那套任职体系外,本官并不觉得双方有何不同。”杨士奇的眉头微微皱了皱,很快就提出了一个疑问。
  “阁老,下官的军阁与兵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作用以及内部体系。”
  李云天向杨士奇微微一躬身,一本正经地回答,“按照下官的预想,军阁中下属三大衙门,分别是参谋部、后勤部和督察部。”
  “参谋部掌军情刺探、作战部署,后勤部掌粮草医药,督察部掌反间肃叛,三大衙门堂官虽为军阁阁员,但只能决小事,大事皆要交由军阁议处,然后由陛下定夺。”
  “陛下,臣以为,不仅军阁可设参谋、后勤和督察三大衙门,各都督府和各地都司,乃至各卫、守御千户所,也可相应设之,以与军阁对应,明确职权,给各级主官分忧。”
  说着,李云天转向了宣德帝,不动声色地说道,故意在“给各级主官分忧”上加重了语气。
  说是分忧,其实就是分了军中各级主官之权,以前军中的下级武官多由各级主官任命,无不是其心腹。
  而按照李云天的这套体系,三大衙门的官员将由上级部门任命,这样一来各级主官的权力无形中就受到了制约。'29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290  执宰大明293
  听了李云天的解释,宣德帝的眼前不由得一亮,李云天的这套军阁体系,不仅使得军阁的调兵权与各都督府的统兵权相辅相成,完美结合,而且完全限制了各级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军阁是由武官掌权,这就排除了大明军事所受到的外界干扰,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陛下,李御史的构思虽妙,可朝中勋戚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后果恐难设想。”杨士奇的眉头却不由得皱得更深。
  李云天以武举取材,再加上军职层层任免,此举不仅取消了军中的世袭体系,而且进而损害了那些朝中勋贵的核心利益,动了他们手中的兵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