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税赋、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和财政收支,是京城六部中仅次于吏部的第二大衙门,不过在地方衙门里,户房却是六房之首,其责权之大可见一斑。
  地方衙门的户房之所以能冠绝六房,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财政收支大权,无论税收还是支出皆由户房作主,无形中就会滋生很多**。
  “陛下,微臣以为,税赋乃国之重事,其职权不应下放到地方,而应由朝廷掌握,以免地方官员上下其手,从中牟利。”
  宣德帝也被李云天的这个言论吸引,不由得望向了他,李云天见状于是冲着宣德帝微微一躬身,沉声说道,“故而,微臣觉得税赋也应从户部中划出,成立税局,专司税事,由朝廷自上而下管治,地方衙门只有协助之责,而无过问之权。”
  “户部、农部、税局!”杨士奇闻言沉吟了一下,笑着向宣德帝说道,“陛下,臣觉得此法甚好,不仅责权分明,而且可以克制地方上的税赋顽疾。”
  “陛下,微臣觉得设立税局的时机尚不成熟,一是税局的筹备需要时日,二是此举必遭地方官员抵制,还是等时机成熟后再逐渐推行实施。”
  李云天见得到了杨士奇的支持,于是随即做出了补充,“臣觉得兵部并入军阁后,可从户部中分出农部,户部依旧执掌税赋大权。”
  虽然李云天口中表示担忧地方官员的抵制,其实言语中的深意是在暗指汉王,地方官员虽然心有不满,但是没人敢明里反对税局,等朝廷收拾掉一批人后就会老老实实。
  只不过如此一来的话,就会使得地方上的政局不稳,容易被汉王利用。
  因此,李云天所说的时机,自然就是指宣德帝彻底将汉王击垮,使得汉王再无翻身之力,届时可以在全国逐渐推行税局,使得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分开。
  “农部尚书何人可胜任?”宣德帝自然清楚李云天的意思,微微颔首后问道。
  一旦军阁成立,那么农部将填补兵部的空缺成为新的六部之一,因此必须首先要确定农部尚书的人选。
  “农部尚书不一定要知农事,但一定要专心于此,陛下可从六部堂官中选之。”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冲着宣德帝躬身说道。
  虽然宣德帝是在询问李云天的意见,但李云天有自知之明,他已经斗胆提出了军阁阁员的人选让宣德帝选择,此时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提农部尚书的人选,否则就有弄权之嫌。
  “陛下,臣觉得不仅六部堂官,可从大理寺、都察院和通政司堂官也可考虑。”杨士奇见李云天委婉地回答了宣德帝,于是微微一笑,扩大了农部尚书的选择范围。
  “杨公,农部筹建一事就由你多多操劳。”宣德帝闻言笑了起来,他也意识到让李云天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强人所难,故而向杨士奇说道。
  “臣一定尽心竭力。”杨士奇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回答。
  “杨公,朕觉得内阁事务日益繁忙,因此准备检太常卿杨溥进入内阁,不知杨公意下如何?”宣德帝望了一眼杨士奇,语峰一转,开口说道。
  “弘济行事谨慎、老成持重,是入阁的不二人选。”杨士奇微微一怔,没有想到宣德帝会突然做出如此一个决定,随后郑重其事地说道。
  李云天闻言,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杨溥终于苦尽甘来,进入内阁成为了阁员。
  杨溥是洪熙帝的东宫旧臣,与黄淮一起蒙冤入诏狱十年,是洪熙帝嫡系中的嫡系,宣德帝登基后要想增强内阁的实力,杨溥自然就是最为恰当的人选。
  李云天在养心殿一待就到了晚上,向宣德帝和杨士奇讲解着军阁和农部、税局的行政体系和职责,听得宣德帝和杨士奇不时地颔首。
  不得不说,李云天的这套军阁的体系,从根本上抑制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又能促进大明军事的发展,实在是神来之笔,令宣德帝和杨士奇无比欣赏。
  至于农部和税局,不仅可以促进大明农业的发展,而且还规范了大明的税赋制度,铲除了户部内部弊案频发的土壤。
  户部的官员肯定是不愿意看见户部权力被分化,不过除此之外的各大部院衙门绝对是乐于见到这一幕的发生,不知道有多少官员对户部的人不满,又或是嫉妒户部的权势,巴不得户部的人倒霉。
  晚上,宣德帝留他和杨士奇在宫中用了晚膳,军阁和农部的筹建非朝夕之间就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筹备,最快也要年后才能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下午的时候,金英带着宣德帝的圣旨前往安义候府,对古西就英年早逝表示了惋惜,并封古西就的嫡长子为正四品的明威将军。
  明威将军是大明武职散官的官衔,只有官阶,并无实际职务,是宣德帝对安义候府的一种慰藉,以示皇恩,给安义候府挽回了不少颜面。
  毕竟,连宣德帝都说古西就“英年早逝”,那么外人谁还敢乱嚼舌头根子。
  不仅如此,第二天宣德帝下了一道圣旨,以李云天懈怠文渊阁事务为由,罚去了他半年的薪俸,以示惩戒。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云天被罚就是因为古西就的案子,这表明宣德帝并不赞同李云天介入此案,无形中也是给了朝中勋贵一个安慰。。。


第296章 兼职讲武堂〔第二更〕


  十月初,宣德帝在太和殿的第一个大朝朝会上正式下旨,宣布了两件大事,一是检太常司寺卿杨溥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兼兵部右侍郎衔。
  另外一个大事成立京师讲武堂,由福王朱永青担任讲武堂司堂一职。
  除了福王执掌京师讲武堂外,李云天兼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一职,协助福王筹备京师讲武堂。
  兵部武选清吏司的主事为正六品的官职,与李云天现在的官阶相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最为合适的兼衔,等级上完全对等。
  由于兵部武选清吏司只是一个兼衔,因此李云天并不在兵部任职,他的实际职务还是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
  大明之所以会设立兼衔,作用有两个:
  一个作用是作为加官,以示恩**和提升级别,例如内阁大学士在六部兼任的官职。
  另外一个作用是赋予官员另外一种身份,使得其能够行使相应的职权,例如李云天:
  李云天有了这个兵部武选清吏司的兼衔,就能够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参与兵部的某项特定的事务中——筹建京师讲武堂。'293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293  执宰大明296
  如果兼衔上加有“掌”字,即“掌兵部武选清吏司”,那么李云天就可以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处理武选清吏司的事务。
  例如,大明中后期的总督和巡抚,就任地方官员时通常会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或者兵部尚书、右侍郎的官衔。
  这并不是意味着那些总督和巡抚在都察院和兵部任职,只是赋予了他们在所任职地域的监察权和兵权,一旦卸任兼职就要收回。
  这两道圣旨一经宣读,太和殿内的文武百官的注意力纷纷集中在了杨溥的身上,杨溥从太常寺这么个冷清衙门一跃成为了内阁阁员,无疑是飞上枝头变凤凰。
  同时,这也意味着宣德帝将强化内阁的力量,以使得内阁能与五府六部相抗衡。
  至于京师讲武堂,虽然有福王来坐镇,可朝中关注的人却寥寥无几。
  原因很简单,在大明军职世袭的这个大背景下,京师讲武堂无疑就是一个鸡肋,各都督府的权力牢牢被朝中的勋贵把控。
  况且,宣德帝竟然让李云天来协助福王筹备讲武堂,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有谁听说过文弱书生能治军的?
  因此在朝中的文武百官看来,宣德帝此举不过是想向天下人表明其重视武事而已,对大明现在的军事格局没有丝毫影响。
  散朝后,李云天被福王召去了王府,由于要筹备讲武堂,他在都察院和文渊阁的事务已经被分派给了别人。
  福王把李云天喊来的用意很简单,将讲武堂的筹建事宜一股脑地都推给了李云天,他已经见过宣德帝,清楚自己负责坐镇,具体的筹建事务都由李云天来打理。
  在福王府的会客大厅,李云天将自己的有关讲武堂的构思讲给了福王。
  按照他的设想,讲武堂的学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勋戚子弟,另外一部分从民间招收。
  凡大明的公、候、伯,因为蒙皇上的恩典,皆可让一子进入讲武堂,自动成为学员。
  而民间的招收,则要经过层层的选拔和筛选,方可成为学员。'293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293  执宰大明296
  尤为令福王感到惊讶的是,在李云天的构思中武举的内容和流程已经完全进行了变革,虽然也施行三级考试制度,但却与以往的童试、乡试和会试不同。
  在李云天的理念中,京师讲武堂才是传授军事知识的场所,因此录取的学员只需要体格健壮、通晓文墨,并不要求其在经义、策问和诗赋上有多高的造诣。
  其中,地方上的考试有两次,第一次考试在各州府举行,选拔出俱有武举考试资格的考生,可以称为“初试”。
  第二次考试在各布政司的所在地举行,也就是省城,称为“复试”,复试合格的考生即可进入京师讲武堂。
  显而易见的是,参加复试的考生人数一定远多于讲武堂的录取人数。
  这个时候就要择优录取,复试分别考考生策问和弓马,然后分为两个榜单依次排名,分别录取两个榜单中名列前茅者进入讲武堂。
  大体的录取比例是,策问优者占录取学员的三分之二,弓马优者占录取学员的三分之一。
  为了保证两京十三省录取学员的平衡,李云天特意给两京十三省都规定了一定的录取名额,适当进行微调。
  除此之外,李云天还特别对参加初试的学员年龄做出了限制,要求应试者是十六周岁以上,二十五周岁以下,以优化考生的资源。
  对于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