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宣德帝对汉王造反早有心理准备,也早就在布置应对之策,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的还是感到惴惴不安,心慌意乱。
  “陛下,依臣看来,汉王若反,必会派人前来京城,联系关系密切者为内应。”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说道,“京城中与汉王私交甚密者,以英国公和威国公为首,陛下要多留意此二人的言行。”
  “朕也在担心此事,已经谕令锦衣卫暗中进行监视。”宣德帝忧心忡忡地点了点头,英国公张辅和威国公鲁仲乾在军中影响力甚巨,倘若两人支持汉王,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太师在宫外求见。”就在这时,金英忽然推门进入,冲着宣德帝躬身禀告。
  “太师?”宣德帝闻言微微一怔,太师指的就是英国公张辅,此时已经是午夜时分,不知张辅深夜前来所谓何事。
  “恭喜陛下,看来英国公并不想与汉王为伍。”李云天的眉头皱了皱后眼前猛然一亮,起身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李御史,此言怎讲?”宣德帝双目闪过狐疑的神色,不解地望着李云天。
  “陛下,能令英国公深夜前来之事绝对非同小可,而放眼当今时局,也只有与汉王有关之事才能使得英国公如此急迫。”
  李云天微微躬着身子,有条不紊地向宣德帝解释道,“如果臣猜的没错,英国公此次前来十有**是告发汉王谋反。”
  “但愿如李御史所言。”宣德帝闻言神色逐渐缓和了下来,点了点头后说道。
  如果张辅能站在宣德帝这一边,那么加上忠国公周征,足以镇住京中的那些勋贵,使得他们不敢乱来。
  李云天此时不方便见张辅,本欲回避但宣德帝让他躲在了屏风后面聆听。
  “陛下,臣此次前来是要告发汉王意欲谋反,请陛下早做防范。”张辅被金英引进乾清宫后,冲着宣德帝一躬身,高声禀告。
  “噢!”宣德帝双目一亮,随后不动声色地望着张辅,“太师,此事非同小可,太师可有确实的证据?”
  “陛下,汉王派亲信枚青今夜前来当说客,希望臣随其造反,微臣父子世受皇恩,岂可做出这等天理不容的事情来。”
  张辅再度冲着宣德帝一躬身,神情严肃地答道,“臣已经将枚青擒拿,陛下一审便知。”
  宣德帝听闻张辅拿下了汉王派来的说客,不由得大为感兴趣,于是让殿前侍卫将被捆得像个粽子似的枚青带进了殿内。
  枚青三十多岁,身材魁梧,留着两撇小胡子,见到宣德帝后吓得面无血色,瑟瑟发抖地将汉王要他联络张辅谋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
  说实话,枚青万万想不到张辅竟然会擒下他交给宣德帝,要知道汉王和张辅之间私交甚厚,当年永乐帝驾崩就是张辅暗中向汉王通传了消息,使得汉王调动了山西都司和大宁都司的兵力,差一点就率兵进入京城与洪熙帝争夺皇位。
  因此,这一次汉王造反,首先想到的就是张辅,只要张辅站在他这一边,那么在他看来就大局已定。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张辅虽说与汉王交情深厚,可今时不同往日,经过洪熙帝和宣德帝的谋划,已经成功获得了一部分勋贵的追随,并将京畿都督府的兵力牢牢地控制在了宣德帝的手中。
  再加上朝中文臣集团对宣德帝鼎力支持,宣德帝已经逐渐在与汉王的争斗中占据了上风。
  汉王虽然勇武善战,但摆在其面前的是京畿都督府的数十万大军,又有周征等悍将统兵,汉王要想取胜谈何容易。
  况且,张辅已经是当朝太师,位极人臣,宣德帝对他是荣**有加,他何苦再折腾一番去帮助汉王夺取天下?
  枚青不仅交待了汉王谋反一事,而且还说出了汉王在乐安州的部署以及造反的缘由。
  本来汉王并不打算这么早就造反,想等到明年诸事准备妥当之后再向宣德帝发难。
  不过,京城的那场地震使得汉王改变了主意,汉王觉得这是天意,因此决定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完成他的宏图大业,同时也是打宣德帝一个措手不及。
  如今,汉王已经在乐安州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并且亲自坐镇中军,以护卫指挥使王斌领前军、乐安州知州朱恒领后军、护卫指挥使韦达领左军、千户盛坚领右军。
  与此同时,汉王用四子担任监军,其中济阳王朱瞻监前军、临淄王朱瞻域监后军、昌乐王朱瞻监左军、齐东王朱瞻坪监右军。
  由于要外出征战,汉王让嫡三子朱瞻坦居守乐安,护卫指挥使韦弘、韦兴和千户王玉、李智各带一支兵马协助朱瞻坦守城。
  王斌和朱恒等人相继被汉王授予了太师、都督和尚书等官职,设立了五府六部,以与京师各大部院相抗衡。
  张辅建议宣德帝将枚青交给北镇抚司审理,趁着汉王立足未稳之际发兵平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将汉王剿灭,防止事态扩散。
  不过宣德帝并不准备出兵,汉王不仅是大明堂堂的皇叔,而且实力雄厚,岂可单凭枚青的供词就能将其定罪?难免会给人口舌,惹来非议。
  况且,战火一起势必生灵涂炭,届时不知道又有多少百姓要遭殃。
  故而,宣德帝准备静观其变,如果能令汉王迷途知返,无疑将是最好的结局。。。


第327章 叛逃


  李云天离开皇宫的时候已经是临晨时分,张辅走后宣德帝和他密议了良久,决定召回镇守广宁的武清侯石山和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
  此二人都是能征善战之将,以备宣德帝调遣。
  另外,宣德帝暗中谕令居庸关和宣府镇的守将枕戈待旦,严加防守,以免受到大宁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的兵马突袭。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汉王南逃,宣德帝还准备敕遣京畿都督府都督佥事黄谦前往运河上的重镇淮安,协助淮安总兵、平江伯陈防守淮安。
  为了应对来自山西都司和彰德赵王的威胁,在李云天的建议下,宣德帝让义国公张昊去守北直隶与山西交界的真定府,让安平侯牛世豪去守与彰德临近的大名府。
  只要能守住真定城和大名城,那么山西都司和赵王的兵力将无法向北直隶推进一步,北直隶最大的两个隐患也就随之解除,这使得宣德帝没了后顾之忧,可以用全部精力对付汉王。
  虽然张辅擒住了枚青,可李云天却并不感到轻松,他可以肯定汉王不单单派了枚青一个人潜入京城来联络内应,但只有张辅一个人向宣德帝汇报了此事,其余人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进行了隐瞒,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第二天上午,一个不速之客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京城,他就是都察院监察御史李浚,特意从乐安州赶来京城举报汉王造反。
  李浚是山东乐安州遂家村人,永乐初入国子监,后升为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曾经巡按四川。'324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24  执宰大明327
  永乐二十二年,李浚父亲去世,他也因此回乡丁忧。
  几天前,汉王派人前去请李浚前往乐安州担任左副都御使一职。
  李浚闻之后大吃了一惊,意识到汉王要造反,很显然只有朝廷才能任命官员,而且还是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这样的重职。
  由于深知其中的厉害,李浚自然不敢拒绝,否则全家都将有血光之灾,故而假装答应了汉王的邀请,以身体有疾为由推脱晚两天再去乐安城。
  汉王派来的人不疑有诈,欣然回去复命,而李浚则召集族人,让他们逃离乐安州到外地避难,然后连夜赶去了济南城向山东都司报信。
  路上,李浚亲眼目睹了汉王手下四处劫掠的一幕,尤其是尽收当地的马匹充作战马,心中更加确定汉王造反一事。
  到了济南城,李浚第一时间拜访了山东都司都指挥使靳荣,将汉王谋反的事情告诉了靳荣,希望靳荣能给他山东都司的符验作为凭证,以便他进京告发汉王谋反。
  由于不清楚靳荣和汉王之间的密切关系,李浚差一点就要死于非命,靳荣已经答应汉王一同造反,因此表面上答应了给李浚符验,实际上想要暗中置他于死地。
  倘若不是靳荣府中的一名女子给李浚通风报信,使得李浚找机会翻墙逃离了靳荣的府上,那么他的小命可就休矣。
  经历了靳荣府里一事后,李浚成为了惊弓之鸟,不敢再在济南城久留,化名王刚,星夜赶来了京城。
  李浚的到来使得满朝文武一派哗然,谁也没有想到汉王竟然毫无征兆地就造反,京城里一时间人心惶惶,风声鹤唳。
  就在李浚抵达京城的下午,山东布政使司用八百里加急送来了一道公文,将汉王纵容手下军士四处劫掠的消息正式通报了京城,确定了汉王造反的事实。
  出乎满朝文武的意料,宣德帝并没有立刻发兵征讨汉王,而是派遣了内侍中官侯泰前往乐安送信给汉王,询问汉王为何纵兵劫掠地方。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希望汉王回头是岸,避免一场战火,二是时机未到,不易出兵。
  虽然汉王已经举兵谋反,但目前只是在乐安州境内劫掠,并没有攻打周边的府县城池,也未发表反叛的檄文,故而宣德帝认为此时不易出兵,等时机成熟,汉王造反一事板上钉钉后再去平叛。'324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24  执宰大明327
  与此同时,李云天打开了讲武堂的库房,将武器和铠甲等物品分发给讲武堂的学员,让他们带甲训练,只要宣德帝平叛的谕令一下,他就带着讲武堂的学员加入平叛大军,使得学员们在战争中得以历练。
  晚饭后,李云天正在卧室里修改未来几天的训练计划,宣德帝派来一名内侍传他进宫。
  李云天知道肯定与汉王的事情有关,因此不敢怠慢,连忙赶去了皇宫。
  乾清宫里有不少人,除了宣德帝外,还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和张辅、周征等人,气氛显得沉闷而压抑。
  “什么?威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