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东察合台汗国首要的经略目标是河中地区,甘肃只不过是边缘地带而已,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位时东察合台汗国势力才延展到嘉峪关以西的沙州、哈密地区。
  即便如此,东察合台汗国的势力也仅仅是渗透进来而已,主宰这一地区的仍是出伯系察合台后王集团的贵族,至于甘肃更是未与察合台汗国产生过瓜葛。
  很显然,哈马鲁丁只有在统一了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后,才有可能会考虑东进甘肃,而冯胜很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
  历史证明冯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洪武后期,随着帖木儿击溃哈马鲁丁,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继承东察合台汗国汗位,采取与帖木儿联姻的方式合好,在消除了西部的威胁后才开始经略东部地区,扣留明朝使者傅安,占领土鲁番,进攻哈密。
  而帖木儿帝国采取的战略选择也是先安抚东察合台汗国,然后西进消灭伊利汗国,重创钦察汗国,统一中亚、西亚地区后再大举东进。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三年,帖木儿帝国的大汗帖木儿率领二十余万士卒发动了一场对明朝的东征,想要征服大明,可惜次年病死在了军中,进而消除了帖木儿帝国和大明的一场战火。
  因此,虽然洪武五年的北征仅冯胜的西路军取得了胜利,但冯胜返京后却与战败的将领徐达、李文忠一样皆未受到封赏。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壬申,命赏征甘肃京卫军士一万四百三十五人白金四万四千两。时公侯、都督、指挥、千百户以匿所获马骡牛羊不赏。上因谕之曰:‘为将者不私其身,况于物乎?昔祭遵为将,忧国奉公;曹彬平南唐,所载惟图书。汝等能法古人,则令名无穷。今之不赏,汝等当省躬,以思补过。’诸将皆叩头谢罪而退。”
  这条史料显示贪黩马匹等物是西路军将领集体所为,并非冯胜一人,不过明眼人却一眼能够看出来,西路军的将领不受封赏的责任完全就是因为冯胜。
  不过,“时大将军达兵不利,左副将军文忠所失得相当,独胜以捷闻,而有言其匿私虏槖駞马者,赏不行。”冯胜因贪污不受封赏是明代史籍的共同记载。
  又或者,因为明太祖最宠信的徐达和李文忠都战败,故而有意抑制冯胜和傅友德,毕竟明太祖的驭下之道玩的是炉火纯青。
  如果说冯胜在甘肃犯了什么重大的错误,那就是他在从甘肃撤退时并没有对地方上进行经营,使得明军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拱手于人,也使得大明此次北征无功而返,这导致了明太祖的震怒,进而对其进行了严厉责罚。
  冯胜西路军的作战地形和方式与徐达的中路军、李文忠的东路军有着显著区别,中路军和东路军皆深入蒙古大漠作战,在进军途中并未随地设置据守地点,而是旨在歼灭蒙古军队、直捣北元汗廷。
  当中路军和西路军失利撤退后,明军无法在蒙古大漠留驻守军,蒙古军队趁机南下至长城沿线。
  可西路军的作战区域一直在甘肃境内,甘肃地形与蒙古连绵起伏的草原不同,狭长的河西走廊十分适合农耕,这也是汉唐能够长期占领甘肃并将其作为切断北、西游牧势力阻隔带的根本原因。
  发达的农业和适宜居住的乡镇,都为明军实行长期驻守提供了条件,而大明的军队推行的正是明太祖的屯兵制,冯胜应该在攻占的地区进行经营,采取拓展疆土、随地置守的方式。
  岭北之役后,虽然蒙军顺势南下至长城沿线,但对大明的威胁主要在甘肃以东的大同和宣府,因此甘肃的西路军并没有受到蒙古军队的威胁,因此西路军撤退之时完全可以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守甘肃,而不应该彻底放弃,仓皇撤军。
  在李云天看来,大明当前的战略重点是北方的鞑靼和瓦剌,还没有精力对付来自西域的威胁,因此关西七卫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要是把关西七卫给打残了,那么西域诸国就可能趁机东进,这对大明将尤为不利。


第722章 制衡之术(三更)

  “关西七卫现在被挡在了大名城下,待攻克通州城后本侯将亲率大军南下,将其围歼在大名府境内!”
  本来,李云天并不打算在此次会议上谈及关西七卫,不过既然赵勇提到了关西七卫,那么他自然要给大家交代一下,故而环视了一眼在座的众将后,用手里的小木棍一指地图上的大名城,意气风发地高声说道。
  虽然李云天并不想对关西七卫下狠手但此时他却不能表现出来,以免影响了部队的士气。
  关西七卫在北直隶劫掠了一番后不顾阿鲁台的劝阻,想要南下到大明最为富庶的江南抢夺,结果被大名城的明军挡在了黄河北岸。
  大名城是黄河北面的一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守住大名城就等于堵住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说起大名城,里面还有一段典故,宋仁宗时期面对契丹南侵的威胁,导致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想要迁都以及与契丹讲和,不过宋仁宗最终采纳了丞相吕夷简的建议将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以彰显与契丹决战的新意。
  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因此面对积极备战的大宋不战而怯,随后打消了南侵的念头。
  宋仁宗新建的这座陪都,就是大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四十八里,宫城周长三里,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号称“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大明立国后,随着永乐帝迁都北平城,大名城的战略地位随之降低,不过由于险要的地理位置,依然是黄河北岸最重要的军事重镇。
  作为大明防备北方鞑靼和瓦剌的后方城池,大名城的驻军不多,只有五千人的规模,幸运的是周征在关西七卫从倒马关进入北直隶后给山东都司、山西都司和河南都司下达了固守阻击的命令,因此山东都司派了三万援兵进驻大名城,进而使得大名城有足够的兵力阻挡关西七卫前进的步伐。
  关西七卫已经两次攻打大名城,可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攻城器械因此皆在大名城的高墙面前铩羽而归,万余名仆从军士兵在关西七卫的驱赶下倒在了大名城下。
  与西域相比,繁华富庶的江南简直就是关西兵心中的天堂,对他们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他们可不想被一座小小的城池阻挡住南下的步伐,因此一边建造攻城器具,一边蜂拥而出在附近州县掠夺壮丁准备再次攻城。
  李云天在收复通州城和居庸关后将挥师南下,把关西七卫的士兵包围在大名府,然后视情形对关西七卫进行打击,无论如何都要给他们一个教训。
  军事会议结束后,赵勇、薛义和李大牛等人急匆匆地回去准备各自的作战事宜,当山海关南面的蒙古军队被消灭后,攻打居庸关和通州城的明军将齐头并进同时向两地发动袭击,这三场大战将决定明军与北元之间这场大战的走向。
  一间厢房里,李云天皱着眉头望着桌上的一张标明了明军和鞑靼、瓦剌以及关西七在山西行都司、完全都司和北直隶势力分布的态势图,蒙古军队的主力都在北直隶境内,只要消灭了北直隶的蒙古军队那么大明就赢了这场大战。
  现在已经是十月下旬,北直隶随时都可能迎来一场大雪,他必须要赶在大雪来临前打下居庸关和通州城,将北直隶的蒙古军队牢牢地困在居庸关以南,否则大学一至将给军事行动带来极大的困难,幸运的话他还能够在大雪前收拾了关西七卫。
  “相公,吃晚饭了。”就在李云天全神贯注地伏在地图前心中暗自推演着战争走势时,耳旁响起了雷婷的声音。
  雷婷的身后跟着一名身穿骁武军军服的俊俏中尉,手里拎着一个食盒,有条不紊地把食盒里的饭菜端出来摆在了桌上。
  这名女中尉不是别人,正是李云天新娶的达颜部小郡主诺敏,诺敏在雷婷的影响下不想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于是就跟在雷婷的身边给她打下手。
  随着手头上的公务越来越繁重,雷婷也需要一个人来帮她,由于不仅要负责李云天的饮食起居而且还要接触讲武堂的骁武军的机密,因此她要想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并不容易,而诺敏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既适合照顾李云天的生活也不会向外泄露机密。
  格根塔娜对诺敏的这个决定非常支持,在她看来诺敏以后要想真的能在李家立足的话,就必须要像雷婷和陈凝凝等人那样有一番事业。
  再者说了,如果诺敏能成为李云天的帮手那么对达颜部也是大有裨益,毕竟讲武堂和骁武军可谓是宣德帝的心腹衙门,诺敏能在这种机要衙门里做事会使得达颜部从中获益匪浅,外界无人敢轻易招惹达颜部。
  诺敏以前觉得雷婷做的事情挺简单她可以轻松应对,可是当她真的投身其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天真,雷婷不仅对李云天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了如指掌,还游刃有余地处理着下面送来的大量公文,而单单骁武军的地图她都看不懂更别提其他的事情了。
  因此,诺敏现在一边给雷婷打下手一边抓紧时间学习,想要尽快适应她的工作环境。
  为了能使诺敏能够独当一面,雷婷准备让她进入讲武堂深造,讲武堂准备开设女班,首批女班的学员将从大明勋贵的家眷中挑选,将负责讲武堂和骁武军的文秘工作。
  通过这段时间来的相处,诺敏终于明白李云天为何能在辽东打赢与蒙古军队的战争,除去李云天拥有令人惊叹的才华外他的勤奋是别人无法比拟的,每天都会忙到深夜才入睡,可谓十分辛苦,看得她都有些心疼。
  “相公,刚才收到最新的消息,上个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