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云晓:我的家怎么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爸爸、妈妈为什么对我的朋友说三道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5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限制我交朋友”占21%,排在第四位。其中特别对于中学生而言,“限制我交朋友”成为对父母的三大不满之一。

  一、“爸爸、妈妈,我需要朋友。”

  留心一下,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与同伴和谐相处的孩子,往往都平安健康,没有朋友的孩子却容易发生问题。

  对孩子来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儿童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种学习是在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父母需要反思您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朋友的。

  广东惠阳县的一位女孩来信说:

  我的父母很怪,他们对我的朋友总是特别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学交朋友,需要经过他们的“资格审查”。学习不好的不能交,讲话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灵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干脆免谈。你瞧,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我还能有朋友吗?

  一次历史考试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班上的两位男生同路,谁知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却问我:“和你同路的那两个戴眼镜的人是谁?你在左边,他们两个在右边。”我真受不了妈妈这种询问的态度,但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已经是个心里有秘密的半大不小的人了。

  一次,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碰见两个同年级的男生,大家平时都挺熟的。他们说想到我家去聊聊,顺便认一下门,我答应了。虽然我知道父母将会怎样为难我,可我还是带他们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们说,要他们对我父母说他们是我的同学,是来找我借书的。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骂,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还好,父母还算给我面子,没有当时把他们赶走。但是,爸爸不时地到我的小屋里来看看,其实他是来监视我们的。那两个同学也觉得很别扭,没坐一会儿就走了。

  我把他们送出门,刚回到家,爸爸就铁青着脸问我:“他们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我的同学。他又问:“跟你是一个班的吗?”我说不是。爸爸又说:“那你怎么把他们招引来了?”我当时就忍无可忍,什么叫“招引”啊?爸爸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来挖苦我?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在您的家里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也许,您的家庭中没有这种“比较过分的事件”,但您是否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过一些与伙伴交往的机会?

  一般来说,父母都会懂得孩子交朋友的重要,只是对孩子的交往不放心,往往就偏于严加控制,从而导致和孩子的矛盾激化。也许,父母换个思路效果会好些:孩子交朋友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的责任一是尊重二是引导。任何人的成长都是跌跌撞撞的,交朋友也是磕磕碰碰的,这就是规律,而规律是改变不了的。父母想替孩子付学费也是瞎操心。

  二、“爸妈,像朋友一样帮助我吧!”

  支持孩子与同伴交往,更要教会孩子与同伴交往。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就是孩子的同伴交往,两个基本点就是支持和指导。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女孩小帆上小学时,见一个外地来的女生唐凌常受人歧视,就产生了同情心,主动与她交往。小帆的父母发现唐凌讲吃讲穿,不太愿意自己的女儿与这样的人来往。但是,他们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有同情心,应该鼓励,于是照样欢迎唐凌来家里玩。这样,两个孩子渐渐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临毕业时,唐凌退学跟着妈妈经商去了,但与小帆依然保持着友谊 。上初中后,小帆又和唐凌见了一面,回来对父母讲了唐凌的变化,比如衣着高档华丽、花钱大手大脚等等。父母听了便和女儿一起仔细分析,引导女儿对唐凌不太健康的苗头保持一定距离。小帆表示朋友关系要顺其自然,但不会受她的影响。几年后的一天,小帆告诉父母,接到唐凌几次电话,说她家里着了火,急需借一万元钱,希望小帆帮忙。父母表示,如果情况属实,当然要尽力相助。为了慎重,马上找人了解唐凌家的情况。然而,真实情况却让小帆一家人非常意外,唐凌家根本就没有着火,而是做生意的钱不够。小帆非常生气,向父母道歉后,彻底断绝了与唐凌的关系。

  从这个案例来看,小帆的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在现实中学会交友,学会脱离友谊陷阱,学会避免危险。这样的教育刻骨铭心,孩子将受益终生。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需要在与伙伴们的交往中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规则。我们应当看到,交往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伙伴群体交往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训我?

  有些父母有意无意地会对孩子说:

  “简直就是榆木疙瘩脑袋!”

  “我算是白养你了!”

  “将来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着!”

  您要知道,这些说法已经在无形中对孩子进行了“心罚”。

  什么是“心罚”呢?心罚是指父母对孩子恐吓、讽刺或挖苦,剥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一、“爸爸,怎样才能让您满意?”

  ——“恨铁不成钢型”心罚在我的网站每月一次的聊天中,有一位初中生告诉我,虽然深受父亲的斥责伤害,却对父亲仍抱有深深的孝心,让我感动。

  我是个不聪明的孩子,我爸爸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上初二,有时会一个人想着中考就害怕起来。但我的确已经尽力,每天认真听讲,很少去玩,节假日除了参加学校的补习班外,就是呆在家里看书写作业。但我的努力从来没有得到爸爸的任何肯定,耳边常常响起他愤怒的声音: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一点儿不像我呀!我以前读书从没有像你这么差!”

  “就这么点儿分怎么能考到北京,我要彻底失望了!”

  久而久之,这些话听起来就慢慢习惯了。我也知道爸爸训我其实是想让我能圆他小时的梦想,能考上北大。但我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就想从其他方面好好报答爸爸。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开始把零花钱攒起来,决定给爸爸买生日礼物。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爸爸看到女儿给他买的生日礼物,他一定会高兴的,说不定会表扬我一下呢!爸爸是一名司机,冬天开车手经常受冻,可爸爸从来不带手套。我知道爸爸很节省,他不舍得给自己买一双。于是我用攒了一年的零花钱给爸爸买了一双真皮手套。

  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天,爸爸看到我给他买的一双手套,劈头就是一句:“就知道浪费钱!我不需要手套!”之后一个劲地说:“为什么你不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你就不能争点儿气?”

  之后我仍给爸爸准备生日礼物,但我又害怕惹爸爸生气!3年中我给爸爸买的礼物每次都让他生气,这的确是女儿的罪过啊!可爸爸,如果不为您买份礼物,我真的不知还能为您做点儿什么?愚笨的女儿,真的不知道如何能让您满意呀!

  这个孩子的孝心真让人感动,我觉得这远比高分数和高名次珍贵得多,即使将来长大成人,以这样的爱心去面对社会,都会因为友善和宽容而被人欣然接纳。孩子无意中展示出的品行和人格,父母太应该为之雀跃。然而却有不少父母容易犯这类错误,就是只要求学习成绩的进步,而忽略孩子的道德发展,对孩子的优秀品质视而不见。这不仅对孩子有失公平,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人品!

  另外一点让人担忧的是,父母经常性的斥责批评,会带来孩子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的缺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否定性的评价比肯定性的评价让孩子记得深远。这是因为否定性评价常常发生于沮丧或急切的情况下,有很强的冲撞力,也因此会留下深刻印象。通常在孩子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尊心还没强到可以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时,父母的否定往往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他们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

  二、“我真想让我的妈妈‘下岗’!”

  ——“侮辱型”心罚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然而有一个女孩写信给我,呼吁的却是让自己的妈妈“下岗”。

  人们都说母爱伟大,可我的妈妈一点儿都不伟大。因为她动不动就训我,“蠢猪”“笨 蛋”“白痴”“废物”,这样的话让我特别受不了。

  一次数学测验我得了95分,排名班级第三。可是在把测验卷给妈妈签字时,她看不到红灿灿的分数,而是瞪着眼睛看我的卷子上出错的地方,一个劲地说:“又笨蛋了吧?考试前我跟你讲,做完了一定要从头到尾再看一遍,猪脑啊!”我听了十分沮丧。一连几天都不和她说话。

  我有一个同学,她的妈妈可好了(起码比我妈妈好)。她是我们的体育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和她在一起玩(我也不例外),都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可能这也是我体育不错的原因吧。有一次我参加校运动会的百米跑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体育老师高兴地跑到我身边表扬我:“你真棒!”我觉得老师的笑容特别好看。而我喜滋滋地把奖状拿回家给妈妈看时,她却漠不关心、无精打采地对我说:“你要是数学、语文能在学校得第一名就好了,可惜的是体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听了很伤心。

  我经常想,为什么我没有像我同学的妈妈一样好的妈妈呢?有时我还想,如果孩子可以选择的话就好了,我坚决不会选我妈妈做我妈妈,让我妈妈“下岗”!可什么时候我才能梦想成真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