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云晓:我的家怎么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置装费”好办法!

  父母对孩子消费的管理和指导应该是非常具体细致的。比如在家庭中,父母不要让孩子享有任何特权,应该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消费份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筠若教授是我的朋友,她采用给女儿“置装费”的做法,收效很好。

  我女儿从小爱美,总琢磨着要添新衣服。记得那年她正上初二,我时常为她买衣服回来,可看她好像总不满足。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我和丈夫想到了公司的“置装费”制度,也尝试着引进到家中。我们先告诉女儿家中工资收入总计多少,日常开销多少,给她买衣只能多少。比这个数再加一些,一年给她置装费多少,分两次支付,全部由她自行支配。如果鞋买贵了,上衣就节省点儿;买了好裤子,手套就不买了。这使孩子对自己应享有的配额非常清楚,再无分外之想,另外还促使她了解市场,锻炼对生活的控制能力。后来女儿上了大学,毕业后工作直到现在留学美国,周围的人无不对她消费得当、善于理财的能力印象深刻。

  三、教会明智消费

  父母在引导孩子明智消费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实践。

  有一位父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用省下来的10元钱给孩子买了一副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

  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了节俭,学会了明智消费。

  四、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敢说“不”

  现在有一些父母是在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过度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这种做法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某些消费要求说“不”。

  五、零用钱要适当

  给孩子过多零用钱对成长不利,零用钱的发放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即多长时间发一次,每次给多少,应该和孩子交代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对孩子的零用钱不闻不问,要培养孩子计划消费的好习惯,让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消费情况,到周末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总结,消费合理要表扬和奖励,消费不合理要批评和惩罚。



为什么孩子不会交朋友?

  “孩子大了就不爱说话了,也很少和同学交朋友,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少父母感到奇怪。

  父母在担忧的同时,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没有朋友?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帮助孩子?

  一、孩子强烈渴望交朋友

  这里有个故事:

  宁夏某名牌中学出了一个尖子学生,名字叫王希(化名)。王希高中三年均被评为三好学生。1993年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这一年还获得全国化学竞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验技能测试一等奖。1994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可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却在1998年2月20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王希究竟犯的什么罪?令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是,他是因故意杀人罪而被判刑,犯罪的原因竟然与交友有关。原来王希从小到大只关注学习成绩,很少注重交友。进入北大之后,王希深感孤独寂寞,发誓一定要交上朋友。他对同寝室的江林(化名)同学产生好感,主动和他交往,渐渐地两个人成了朋友。初尝友谊滋味的王希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情谊,又不知如何把握分寸,结果两人交往过密,引起同学议论。江林便开始疏远王希,王希想方设法修补关系也未如愿。王希最终气急败坏,决定报复江林。

  怎么报复呢?王希是学化学的。他从图书馆查阅了有关金属铊的资料,得知铊毒能杀伤人的中枢神经,还了解到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个女同学被人投放铊毒后便瘫痪了,视力微弱,说话含糊不清。于是王希决定要让江林尝尝铊毒的厉害。

  1997年5月15日,王希在江林的牛奶杯中投放了铊毒,并眼睁睁地看着江林服下。药力很快发作,江林痛苦万分时,王希又动了恻隐之心,叫出租车送他去医院抢救。在医生的追问下,王希被迫承认是自己投的铊毒。

  虽然经抢救,江林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法院对这一案件的事实认定很清楚——王希犯的是故意杀人罪。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孩子强烈渴望交朋友的心愿。

  二、没有朋友比成绩不好更可怕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群体性。儿童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很多道理,而同伴交往是一种重要实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72%的城市中小学生独生子女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有好朋友。同时,75%的父母说,我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81%的父母说,我希望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

  这些数据反映了父母对孩子交往的限制。对父母的做法,孩子们大多不能认同。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三、给父母支招

  鼓励孩子大胆交往

  我们的调查显示,有453%的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要求孩子减少和朋友的交往。父母适度的提醒、节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看到朋友对孩子发展不可或缺,限制过多会得不偿失。应该鼓励孩子大胆交往,特别引导孩子为弥补个人缺陷而交往,这对孩子是一种挑战,会给孩子带来突破性和均衡性的发展。

  允许孩子有异性朋友

  许多家庭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父母一看到孩子接电话,看短信,就会问:“男的女的?”这反映了家长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交往多了会出问题。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交往的确需要关注与指导。但是孩子们是需要有和异性相处经验的 ,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迟早要面对,况且孩子长大以后哪个不面对恋爱、婚姻等诸多问题,因此强制不如疏导,回避不如面对。

  要做开明的父母,要让儿子有女朋友,让女儿有男朋友。当然这里的朋友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并不是恋爱中的男女朋友。

  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

  如果你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又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撞入你的家门,你会欢迎他们进来吗?如果你这么做了,家虽然被搞乱了,却成为了孩子们的天堂;如果你拒绝了孩子们,哪怕稍有不悦,敏感的小精灵们都可能敬而远之。你一定明白,两种态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孩子拥有伙伴并快乐生活,比房间的整洁漂亮重要一万倍!

  鼓励孩子出去玩

  请父母朋友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吧,你一定会悟出一个生活经验,那就是大部分人是在户外活动中结识的,许多难忘的友谊也是在户外活动中产生的。

  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地说,是否拥有朋友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关心孩子就一定要关心他们的交友,帮助孩子就一定要帮助孩子的交友。一个好朋友的影响力等于或者超过一个好的老师。



为什么孩子爱“煲电话粥”、狂发短信?

  初二男孩裴钢的母亲向我反映:

  我儿子一上初中就缠着我买手机,说班里的同学大部分都有,自己没有很没面子。虽然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用手机,但是担心孩子可能因此自卑,只好答应了他。可没料到他自从有了手机,就对发短信上了瘾,不管是写作业、吃饭还是看电视,都一心二用,不停地发短信。不久前,儿子的老师向我告状,说他上课时给同学发短信笑话,弄得课堂乱成一团。 我说要没收他的手机,他就大喊大叫,甚至把手机藏到同学那儿,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他。

  12岁女孩依依的母亲也有类似的困惑。

  依依本来是个依赖性特别强的孩子,有什么事都跟我说。可是自从去年上了初中,我明显感觉到她变了,她开始悄悄地、神秘地和同学“煲电话粥”,有时我凑过去想听听她在说什么,可只要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她就会放低声音对着话筒说:“咱们先聊到这儿吧,我妈妈来了。”

  我现在特别着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问题多,学习压力大,如此神神秘秘地交往,出了问题怎么办?无奈之下,我只好找她谈心,可是无论我怎么开导,依依总是沉默不语。为什么孩子和同学聊起天来滔滔不绝,而对父母却一言不发呢?

  是的,“煲电话粥”、狂发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中学生中的普遍现象,父母应该怎么去应对呢?

  一、“煲电话粥”、发短信是渴望和同伴交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的影响。10岁以前,家庭的影响力最大,这时的孩子最渴望父母的陪伴,最在意父母的评价,遇到困难或有心事时,父母是他们倾诉的首选对象。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的影响力渐渐超过了父母。举个简单的例子,七八岁的孩子对于穿什么衣服一般都听从父母的安排,但升入中学后,如果同学说:“你这件衣服一点儿都不适合你,太没个性了!”那么,不管父母怎么劝说,孩子都不再喜欢穿这件衣服了。

  由于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对此心怀敬畏,甚至不顾一切地加以维护。

  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孩子们彼此分享欢乐、分担忧虑、守护秘密,享受着同龄人带来的轻松和自然。

  二、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

  父母和孩子的成长环境相距甚远,独生子女内心的孤独感是父母无法理解的。建议父母在多跟孩子交流的同时,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交往。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