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笔记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话就容易打错字,特别是对大手的男生来说,容易影响工作哦~~
  笔记本本身都是很轻巧的,所以作为笔记本一个大的组件键盘,为了和笔记本本身的轻巧相配,就采用和台式机不一样的设计——“X”架构的按键结构。“X”架构的键盘可以节省空间,而且噪音还很小,底部采用的是弹性橡胶,从而减小了按键的声音。一般的键程是在1。9mm左右,比它小按键过于灵敏,但是比它大,按键比较迟钝,按下去腰费一些力。
  按键的上面部分是我们直接接触的地方,手感的好坏取决于它用的材料。现在有普通塑料和水晶按键,磨沙按键等,其中磨沙按键的手感要一些,水晶按键只是在视觉上好一些,而普通的塑料就更是表现平平了。
  键盘上按键的分布对于一个经常玩游戏的朋友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像CTRL键与FN按键的位置如何摆放,这些都会形成对应且与习惯的舒适感。
  对于键盘是否防水,大多数人并不在意,但是如果工作的地方经常接触液体的话,还是要买防水的键盘。但是现在防水的笔记本键盘还是比较少的,它是在键盘下端用一层薄膜来达到防水的目的。
  指取设备
  由于受到体积上的限制,笔记本电脑的主要输入设备鼠标和键盘都与台式机有一些区别。目前笔记本电脑内置的常见鼠标设备(确切地说应是指点设备)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轨迹球、触摸屏、触摸板和指点杆,其外观都与标准鼠标大相径庭,但功能是一致的。
  轨迹球的特点是体积较大,比较重,容易磨损和进灰尘,且定位精度的能力一般,现在轨迹球已经被淘汰了。
  触摸屏使用起来最方便,但定位精度较差,制造成本也最高,目前多用于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之中,在全内置和超轻超薄笔记本电脑上比较少见。触摸屏是根据手指触摸的图标或菜单位置来定位选择信息输入。触摸屏由触摸检测部件和触摸屏控制器组成;触摸检测部件安装在显示器屏幕前面,用于检测用户触摸位置,接受后送触摸屏控制器,然后把接受的信息送主机。
  触摸板是目前使用得最为广泛的笔记本电脑鼠标,paq、Dell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均配有触摸板。触摸板由一块能够感应手指运行轨迹的压感板和两个按钮组成,两个按钮相当于标准鼠标的左右键。触摸板的是没有机械磨损,控制精度也不错,最重要的是,它操作起来很方便,初学者很容易上手,一些笔记本电脑甚至把触模板的功能扩展为手写板,可用于手写汉字输入。不过,缺点是使用者的手指潮湿或者脏污的话,控制起来就不那么顺手了。
  指点杆(TrackPoint)是由IBM发明的,目前常见于IBM和Toshiba的笔记本电脑中,它有一个小按钮位于键盘的G、B、H三键之间,在空白键下方还有两个大按钮,其中小按钮能够感应手指推力的大小和方向,并由此来控制鼠标的移动轨迹,而大按钮相当于标准鼠标的左右键。指点杆的特点是移动速度快,定位精确,但控制起来却有点困难,初学者不容易上手,但不少用户在掌握了指点杆的使用诀窍后,往往对它爱不释手。缺点是用久了按钮外套易磨损脱落,需要更换。
  显示屏类型
  笔记本屏幕:自从1985年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诞生以来,LCD液晶显示屏就一直是笔记本电脑的标准显示设备。在笔记本电脑中,主要先后采用了无源矩阵显示器中的双扫描无源阵列彩显DSTN-LCD(俗称伪彩显)和有源矩阵显示器中的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彩显TFT-LCD(俗称真彩显)两种LCD。
  DSTN(Dual-LayerSuperTwistNematic):是指双扫描扭曲向列,意即通过双扫描方式来扫描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达到完成显示的目的。DSTN-LCD并非真正的彩色显示器,它只能显示一定的颜色深度,与CRT的颜色显示特性相距较远,因而叫〃伪彩显〃。由于DSTN-LCD的对比度和亮度较差,屏幕观察范围较小,色彩不丰富,特别是反应速度慢,不适于高速全动图像、视频播放等应用,一般只用于文字、表格和静态图像处理,现在已基本绝迹。只有在部分二手笔记本上可以看到。
  TFT(ThinFilmTransistor)LCD:是由薄膜晶体管组成的屏幕,它的每个液晶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像素点后面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显示屏上每个像素点后面都有四个(一个黑色、三个RGB彩色)相互独立的薄膜晶体管驱动像素点发出彩色光,可显示24位色深的真彩色,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TFT-LCD是目前最好的LCD彩色显示设备之一,其效果接近CRT显示器,是现在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上的主流显示设备。
  标准分辨率
  笔记本屏幕的标准分辨率就是指所采用TFT-LCD的物理像素,它要与显卡输出的逻辑点相对应,所以LCD屏幕往往只有一个最佳显示分辨率。而这一最佳分辨率一般来说也就是该LCD面板的最大分辨率。例如分辨率为1024×768时,就是指在LCD屏幕的横向上划分了1024个像素点,竖向上划分了768个像素点。
  介于体积以及重量方面的原因,笔记本所采用了LCD屏幕不像普通台式机那样可以无限制的扩大,一般也就在12、14、15英寸左右变动,除了特殊需要很少有笔记本能配备15英寸以上的LCD。为了能使用户在有限的空间里能看到更多的内容LCD生产商采用了提高显示分辨率的做法。通过增加相同尺寸LCD中可供显示的像素来扩大显示面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采用相同大小屏幕尺寸的笔记本中看到XGA、SXGA以及UXGA等参数的原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XGA、SXGA以及UXGA等参数的含义:
  VGA:全称是VideoGraphicsArray,这种屏幕现在基本已经绝迹了,支持最大分辨率为640×480,但现在仍有一些小的便携设备还在使用这种屏幕。
  SVGA:全称SuperVideoGraphicsArray,属于VGA屏幕的替代品,最大支持800×600分辨率,屏幕大小为12。1英寸,由于像素较低所以目前采用这一屏幕的笔记本也很少了。
  XGA:全称ExtendedGraphicsArray,这是一种目前笔记本普遍采用的一种LCD屏幕,市面上将近有80%的笔记本采用了这种产品。它支持最大1024×768分辨率,屏幕大小从10。4英寸、12。1英寸、13。3英寸到14。1英寸、15。1英寸都有。
  SXGA+:全称SuperExtendedGraphicsArray,作为SXGA的一种扩展SXGA+是一种专门为笔记本设计的屏幕。其显示分辨率为1400×1050。由于笔记本LCD屏幕的水平与垂直点距不同于普通桌面LCD,所以其显示的精度要比普通17英寸的桌面LCD高出不少。
  UVGA:全称UltraVideoGraphicsArray,这种屏幕应用在15英寸的屏幕的本本上,支持最大1600×1200分辨率。由于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所以价格也是比较昂贵。目前只有少部分高端的移动工作站配备了这一类型的屏幕。
  电源适配器
  电源适配器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一般由外壳、电源变压器和整流电路组成,按其输出类型可分为交流输出型和直流输出型;按连接方式可分为插墙式和桌面式。移动PC由于没有电池,电源适配器对其尤为重要。
  多数移动PC的电源适配器可以自动检测100~240V交流电(50/60Hz)。基本上所有的移动PC都把电源外置,用一条线和主机连接,这样可以缩小主机的体积和重量,只有极少数的机型把电源内置在主机内。
  在电源适配器上都有一个铭牌,上面标示着功率,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量等指标,特别要注意输入电压的范围,这就是所谓的“旅行电源适配器”。
  :软驱
  世界上第一个5。25英寸的软驱,是1976年的时候由ShugartAssociates公司为IBM的大型机研发的。后来才用在IBM早期的PC中。1980年,索尼公司推出了3。5英寸的磁盘。到90年代初时到现在,3。5英寸、1。44MB的软盘一直用于PC的标准的数据传输方式。
  以前的计算机中配有两个软驱,其中一个为高密(5。25”1。2MB)和低密(5。25”1。2MB),后来发展为两个高密软驱,其中一个为高密(5。25”1。2MB)和(3。55”1。44MB),现在一般只配3。55”1。44MB的软驱。普通软驱的特点是容量小,单位容量成本高;软盘容易出错,可靠性差;速度慢。移动PC一般都采用内置3。55”1。44MB的软驱。
  CPU核心
  核心(Die)又称为内核,是CPU最重要的组成部分。CPU中心那块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是由单晶硅以一定的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CPU所有的计算、接受/存储命令、处理数据都由核心执行。各种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逻辑结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执行单元、指令级单元和总线接口等逻辑单元都会有科学的布局。
  为了便于CPU设计、生产、销售的管理,CPU制造商会对各种CPU核心给出相应的代号,这也就是所谓的CPU核心类型。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会有不同的核心类型(例如Pentium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种核心都会有不同版本的类型(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变更是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错误,并提升一定的性能,而这些变化普通消费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种核心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制造工艺(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积(这是决定CPU成本的关键因素,成本与核心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核心电压、电流大小、晶体管数量、各级缓存的大小、主频范围、流水线架构和支持的指令集(这两点是决定CPU实际性能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功耗和发热量的大小、封装方式(例如S。E。P、PGA、FC…PG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