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内潜藏着丰富的情趣,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幽玄。日本人偏爱失 

去光润的物体。谷崎润一郎说:“欧洲人使用银制的、钢制的或镍的餐 

具,总要把它擦得锃亮,我们则难以接受这种光泽。我们同样使用银制 

器皿,但从来不会把它擦到发光。相反,我们喜欢器皿失去这种光泽, 

喜欢它具有年代久远的情调,喜欢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暗淡无光。” 

     江户时代,日本人在饮食方面比较简单。在弹丸之地的国土上生活 

着3100万人,粮食供应日趋紧张。最基本、最常用的食品是大米。不加 

调料的精白米饭,不仅是充饥之物,而且也是最珍贵的食物。日本人大 

口大口地吃米饭,菜肴很少,只有一点点鱼、蔬菜或腌菜。日本有句俗 

语:“米盐之资”,就是说,只要有米有盐就基本上保证了生活。日本 

人没有暴吃暴饮的习俗,讲究饮食被认为是可耻的。江户时代的武士被 

诫:“快吃、快泄、快跳。男子汉大丈夫哪能过多考虑饮食的内容。” 

日本人不吃肉,特别是不吃牛肉(在农村,牛只用于耕作),偶尔吃肉 

时也要尽量避人,悄悄地吃。加上屠夫多由贱民、秽多担当,一般人便 

以为,经他们摆弄后的肉不干净,对肉更是避而远之。明治维新后,受 

西方人的影响,日本人才开始吃肉,东京市面肉香四溢,食肉者争先恐 

后。 

     江户时代,日本统治者实行锁国政策,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食品仍 

不时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国某些饮食对海港城市长 

崎影响很大,如日本的卓袱菜就是在中国饮食影响下先在长崎发展起来 

的,以后成了日本的一种名菜。与饮食有关的餐具,如瓷盘、瓷碗等也 

同时传入日本。中国的生姜、山葵、白萝卜等也到日本安家落户。葡萄 

牙人为日本带来了西方食品,诸如面包、咖啡、蛋糕、玉米、马铃薯制 

品、葡萄酒、砂糖等。日语中有关上述食品的用语,均是源自葡萄牙的 

外来语。不过,受传统食俗的影响,日本人对奶制品不感兴趣,认为不 

卫生,拒绝食用,他们从大豆里提取必需的少量植物油。 

     罗德里戈·维韦罗在江户与幕府书记官闲聊时曾谈到服饰问题。书 

记官对西班牙服装的多种款式不以为然,认为西班牙人生性轻佻,“太 

缺乏常性,每两年就翻一次行头”;而统治者允许这种过分行为,同样 

难辞其咎。书记官不无得意地说,“有传统和古老的文件作证,他的民 

族两千多年没有改变过服装式样”。此话当然言过其实了。江户初期, 

 “在日本人中兴起一股葡萄牙热”,上流社会人士喜欢身着葡萄牙式服 

装,热衷于在室内陈设葡萄牙物品。不过,随着锁国体制的建立,“崇 

蛮风”得到了遏止,日本人在服饰方面仍遵循传统,变化不大。 


… Page 87…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主、市民阶级逐渐形成。1721年,江 

户和大阪的町人分别为50万人和40万人,京都的町人近40万人,由此 

出现了大众消费社会。茶道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广为流行,成为人们每日 

劳累之余的一种休憩方式,艺妓制度产生了。 

     茶道最初在贵族和武士中流行,后来也受到普通市民的喜爱,在社 

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日本第一座茶室建于1473年,形似茅舍,以外 

形到内部陈设都极其朴素。茶室面积狭小,约为8平方米。室内以字画 

和插花作装饰,地面敷设榻榻米。茶室设于小花园中,园中有一条用石 

头铺就的、通向茶室的小路。茶室门口有一盏若明若暗的古灯,一眼储 

存洗漱用水的石井。门仅为90厘米高。只有匍匐才能进入室内。来客入 

室行礼后坐在草席上,主人以深深的鞠躬迎接宾客。茶道用的茶是一种 

独特的绿色粉末,先用开水冲泡,然后用竹刷在碗中搅拌,使之成为一 

碗极浓的泡沫状液体。茶道具有插花、煮水、沏茶、倒茶等规则。制订 

这些规则的目的,是要唤起一种回归自然、造化自然的感觉,矫揉造作 

是茶道的大敌。茶道大师千利休说,茶道“非常简单。将水煮开,把茶 

沏好,达到应有的品味。不要忽视花卉,要让它们透出勃勃生机。夏天 

要做到凉爽清新,冬天要使人感到温暖舒适。”①茶道能陶冶情操,培 

养朴实无华、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同时严谨的茶道仪式还使人们养成循 

规蹈矩、小心翼翼的习惯。因此,茶道的出现,对日本人的生活和习俗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茶道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消遣方式,是和艺妓在一起。18世纪下半 

期,日本出现了艺妓这一专门职业。艺技“实际上是一名演员,她是为 

了娱乐和赏心悦目而被用一定的报酬邀请来的……当一个日本人想宴请 

自己的朋友时,他就在茶室里举办这次聚会;他的妻子和女儿留在家里, 

而邀请艺妓作陪。”艺妓生活在师母开办的艺妓馆里,由师母向她们传 

授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多种技能,并且还要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说 

话技巧。艺妓基本上来自餐馆和茶室服务人员的家庭,达官贵人、富裕 

市民雇艺妓娱乐宾客。在席间,艺妓穿针引线、插科打诨,造成一种轻 

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气氛,为宾客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有的人单 

独找艺妓作伴,以排遣寂寞,放松身心。艺妓必须打扮得光彩照人,一 

丝不苟,从摩擦脚跟直到做发型,要经过上百道各式各样的处置。”“她 

们身上裹着和服,笔直的衣领高高地竖在脑后,只把脖子露在外面。” 

 “她们的舞姿优美,歌喉悦耳,即使不熟悉日本歌舞的人也有这种感觉。 

她们对人特别地毕恭毕敬,一心一意地只想给人带来快乐,似乎这就是 

她们生活的目的。”艺妓脸上常有一种淡淡的忧郁表情,这也是为了取 

悦宾客,“据说日本男子都喜欢他们的女子有一种感伤的情调”。艺妓 

创造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受到男性钟爱的娱乐文化。当然,有艺妓仅以 

色取悦宾客,与客人发生性关系,从而对日本人的婚姻家庭产生了影响。 

     由于日本统治者的推崇,江户时代儒家学说广泛而深刻地深入社会 

的各个阶层,反映在婚姻关系上就是包办婚姻占绝对统治地位。青年男 

女没有选择婚姻伴侣的自由。新郎新娘往往在婚礼上才互相见面。在日 

本,男女无媒不成亲,婚事常由媒人撮和。当男女双方父母对媒人介绍 

的这门亲事感到满意时,男方便向女方下聘求亲,聘礼构成了结婚仪式 

中最重要的部分。聘礼一旦送出并被收下,婚约即已达成,任何一方不 


… Page 88…

得反悔。新娘也照例要向未来的丈夫、公婆赠送一定的礼物,至于礼物 

的轻重,一般依据男方所送聘礼的价值而定。新娘的嫁妆通常包括若干 

只箱子、一张小桌子、一个针线盒、床上用品以及各种餐具。婚礼规模 

视男方家境而定。19世纪70年代有人描述了某个武士的婚礼场面,基本 

上可以反映江户时代的婚礼习俗。“新郎二十二岁,新娘十七岁,脸上 

的脂粉遮掩了她的容貌,但据我看十分标致……两名装扮美丽的少女将 

新娘领进来,后者身披白绸,从头到脚由一条白绸面纱遮盖着,十分漂 

亮。已经坐在房子上方中间的新郎并不起身迎接新娘,他眼睛盯着地, 

新娘坐在他对面,也不抬头。一张矮桌放在他们面前,上面摆着一只灌 

满米酒的双嘴壶,几瓶米酒和几只杯子;另一张桌子上陈列着一些小摆 

设:冷杉、盛开的李树;立在乌龟背上的鹳,后者象征寿命,前者象征 

女人的美丽和男人的力量……婚礼的每一步都按仪式进行……脸上施 

粉,唇上涂红的年轻新娘行动起来就象是一部机器”①江户时代,女子 

结婚有染齿 (牙齿染成黑色)剃眉的陋俗。1870年日本政府明令禁止华 

族妇女沿袭此俗。 

     以往日本妇女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参加某些社会活动,可是到了 

江户时代,妇女的独立性丧失■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完全沦为男人的附庸。上流社会的未婚妇女一般足不出户,受到父母的 

严格管束。父母想方设法把女儿培养成一个有教养、具有好名声、在婚 

姻市场上有吸引力的人。出嫁以后,媳妇要受到婆婆严厉的管束,不能 

参加家庭以外的任何社交活动。离婚权为男人所独享。丈夫可以任意以 

各种微小借口或莫须有罪名同妻子离婚。最常见的借口就是指责妻子“不 

遵行他的家规”。妇女在法律上无权以任何理由要求与丈夫离婚。这种 

情况一直持续到1873年,当时日本通过一项新法律,承认妇女同样拥有 

离婚权。1896—1898年颁布的新民法规定,离婚须有充足的理由,夫妻 

在离婚权方面是平等的。这样一来,丈夫不能轻易遗弃妻子。新民法实 

施以后,日本离婚率大大下降,有效地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在性道德问题上,法律和社会舆论持双重标准。男子选择新娘最基 

本的条件就是贞洁。一个失去贞操的姑娘是嫁不出去的。结婚以后,妻 

子必须对丈夫绝对忠诚,恭顺温良,规规矩矩。丈夫则可以在外寻欢作 

乐,胡作非为,随意出入各种娱乐场所。日本男人素有纳妾的陋俗,此 

风在江户时代越演越烈,一个有钱的男人可以拥有几个小老婆。“娶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