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分析、几何和代数的方法发展了特征函数与特征值理论。他将函数空间中 

的函数按正交基坐标化为数列,提出具有平方收敛和的数列空间的概念,即 

希尔伯特空间,他还发现并巧妙处理了“算子谱”理论。这些工作为泛函分 

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希尔伯特还证明了数论中的华林 (1734— 

1798)猜想。 

     此后的大约10年时间,希尔伯特专注于物理领域,他成功地将积分方程 

论用于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了物质结构等理论的处理;探讨用公理化方法 

来推演近代物理学问题;在广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令人瞩目,他独立于爱因 

斯坦推导出了引力场方程,并为孕育统一场论的思想作出了贡献。 

     1918年后,希尔伯特对数学基础的研究形成了“形式主义计划”的思想, 

并成为形式主义学派的创立者。按照形式主义计划,整个数学理论被表现为 

仅由符号、公式和公理组成的相容的形式系统。他提出证明论(也称元数学) 

作为证明形式系统相容性的途径,元数学坚持推理的有限性。希尔伯特和他 

的学派,确实证明了一些简单形式系统的相容性,而且相信,他们将实现证 

明算术和集合论的相容性的目标。然而,1931年,哥德尔(1906—1976)证 

明用希尔伯特“元数学”证明算术公理的相容性是行不通的。尽管如此,希 

尔伯特的形式主义计划仍不失其重要性,它带动了20世纪有关数学基础的研 

究。 

     希尔伯特对20世纪数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工作,乃是他在本世纪初发表的 

关于23个数学问题的讲话。 

      (2)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 

     1900年,关于物理和数学有两个著名的讲话。 

     一个是19世纪物理学界的元老威廉·汤姆逊(1824—1907),即开尔文 

勋爵于1900年4月2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发表的《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 

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这个演讲的主要基调是,充分肯定19世纪物理学 

的成就,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余下的只是修修补补的事情了。这个讲 

话之所以著名,原因有两点。原因之一是研究科学技术史的人们经常引用此 

演讲作为科学保守派的例子,因为,就在此讲话发表之后不久,以相对论和 

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便完全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原因之二是开尔 

文勋爵能眼光锐利地指出了物理学“万里晴空”中还漂浮着的“两朵乌云”: 

一是与比热和热辐射有关的理论问题,另一则是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 

结果”。但他未能预料这“两朵乌云”正是即将来临的物理学革命风暴的前 

兆。 

     另一著名演讲则是1900年8月8日,德国著名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在巴黎 

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的“数学问题”的演说。1897年,在瑞士的 

苏黎士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决定,1900年在巴黎召开第二次国际数 

学家会议。1899年,希尔伯特接到了会议筹备机构的邀请,要他在会上作主 

要发言。 

     为了准备一个与世纪交替之际相称的发言,希尔伯特前后用了8个月的 


… Page 82…

时间,就当时数学研究的最前沿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准备,并与闵科夫斯基、 

赫尔维茨一起商量,向大会提出23个当时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从 

最一般的基础问题开始,以变分法和数理方程等接近实用的学科中的问题结 

束,涉及数学的各个具体分支。 

     和世纪之交的“物理学演讲”不同,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问题,列出在 

新世纪里数学家应当努力攻克的目标,为新世纪中的数学发展揭开了充满挑 

战性的、光辉的一页。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和导引了20世纪数学的发 

展和研究方向。 

     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的23个问题,引起了数学界人士的广泛注意。 

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几乎都为解决希尔伯特问题作出过贡献。 

     1975年,交流、总结希尔伯特问题研究进展的国际会议,在/TITLE》美 

国伊里诺斯大学召开,大会论文汇编成《由希尔伯特问题引起的数学发展》 

一书。1936年至1974年,获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20人中,有 

12人的工作与希尔伯特问题有关。以下列出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以及 

有关的进展情况。 

     ①康托的连续统基数问题。集合论的创立人康托于1878年/TITLE》作出 

的“在可数集基数和实数集基数之间没有别的基数”的猜测,即著名的连续 

统假设。1938年,侨居美国的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1906—1976)证明了连 

续统假设和集合论的ZF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1963年,美国数学家科恩证 

明连续统假设和ZF公理系统是彼此独立的。因此,连续统假设的对错不能在 

ZF公理系统内判明。希尔伯特第一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已获解决。 

     ②算术公理的相容性。1931年,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指出用希尔 

伯特“元数学”证明算术公理的相容性是不可能的。1936年,根茨(1909— 

1945)在使用超限归纳法的条件下,证明了算术公理的相容性。 

     ③两个等底等高四面体的体积相等的问题。1900年,即问题提出的当 

年,希尔伯特的学生德恩对此问题给予了肯定解答。 

     ④直线作为两点间最短距离的问题。希尔伯特之后,在构造与探讨各种 

特殊度量几何方面有许多进展,但问题并未解决。1973年,苏联数学家波格 

列洛夫宣布,在对称距离情况下,问题获得解决。 

     ⑤一个连续变换群的李氏概念,定义这个群的函数不假定是可微的。这 

一问题亦简称连续群的解析性。中间经过了冯·诺依曼(1933年对紧群情 

形)、邦德里雅金(1939年对变换群情形)和歇瓦来(1941年对可解群情形) 

的努力。1952年,由格利森、蒙哥马利和齐宾共同解决,得到了完全肯定的 

结果。 

     ⑥物理学的公理化。希尔伯特建议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推演出全部物 

理,首先是概率论和力学。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1903—)实 

现了概率论公理化。后来在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方面,公理化方法的努力 

也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许多人对物理学能否全盘公理化的问题表示怀疑。 

     ⑦某些数的物理性和超越性。1934年和1935年,苏联数学家盖尔封特 

和德国数学家施奈德各自独立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后半部分。 

     ⑧素数问题。素数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希尔伯特在此提到黎曼(1826 

—1866)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孪生素数问题。 

     黎曼猜想是黎曼于1859年的论文《在给定大小之下的素数个数》中作出 

的,至今未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的最佳结果均属于中国数 


… Page 83…

学家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690—1764)于1742年提出的关 

于“大偶数可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猜想。这一猜想被简称为“1+1”。许多 

数学家为解决这一猜想作出了努力,但直到本世纪20年代才有所进展。 

     1920年左右,挪威数学家希朗改进了古老的筛法,首先证明出了“9+9”, 

即“大偶数可表为两个素因子不超过9个的数”。接着,从1924年到1956 

年,陆续证明出了“7+7”,“6+6”,“5+5”,“4+4”,“3+3”。中国数 

学家王元于1958年证明出了“2+3”。 

     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尼恩从另一角度出发,证明了“1+6”;1962 

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洞等证明了“1+4”; 

1965年,意大利数学家庞皮爱黎等证明了“1+3”。 

     1966年,年仅33岁的中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大偶数可表为一 

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并于1973年发表 

了详细的论证。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和德国数学家理查德在伦敦出版的 《筛 

法》,将陈景润的证明增为“陈氏定理”,并赞扬其为“构成筛法理论的光 

辉顶点”。这一突破性进展,离最后的结果“1+1”,还有一步之遥。数学界 

认为,要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现在的方法已经用尽,必须在方法上有所 

突破和创新。 

     ⑨任意数领域中最一般的互反率的证明。该问题已分别由 

     日本数学家高木贞治(1875—1960)于1921年和奥地利数学家阿廷(1898 

—1962)于1927年解决。 

     ⑩丢番图方程可解性的判别。求出一个整数系数方程的整数根,称为丢 

番图 (古希腊数学家,约210~290)方程可解。希尔伯特问,是否能用一种 

有限步构成的一般算法判断一个丢番图方程的可解性?1950年前后,美国数 

学家戴维斯、普特南、罗宾逊等取得关键性突破,1970年,苏联的马季亚谢 

维奇最终证明,第10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如此,该问题的探索过程产 

生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副产品,其中不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联系。 

     (11)系数为任意代数数的二次型。德国人哈塞、西格尔和法国的魏依在 

此问题上均取得重要结果。 

     (12)阿贝尔域上的克罗内克定理推广到任意的代数有理域。该问题尚未 

解决。 

     (13)不可能用只有两个变数的函数解一般七次方程。1957年,苏联数学 

家阿诺尔德 (V。I。Arn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