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统巨枭-毛人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领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字音差不多念准了,就摇头晃脑地往下背诵。
    跟毛善馀差不多同年出生、同时入学的周启祥(江山县吴村乡青塘尾人,与毛
人凤算是小同乡中的小同乡),脑瓜子好使,一天两个半页,能记十二行,没花多
少时间就把《三字经》背得烂熟。毛善馀相对钝拙一些,一天只
    能记三行,同样博得了先生的喜欢。原因是功夫在书外,他比周启祥更懂得如
何遂先生的心意,尤其是取悦于先生也惧怕三分的师母。平时,先生常被乡里举办
婚丧事务的人家请去帮忙,写应酬文字。临出门时,他照例把作业布置下来,指定
该念的诗文,随后再暗中托付师母代为监督。师母要管孩子,又要操持家务,所谓
监督,大不了就是走到教室外朝里探探头,看看哪个怠情,哪个勤勉。每次观察,
总发现十几个小猢狲中,惟独毛善馀屁股坐得最牢,埋头在那里用功。他偶尔抬头
发现师母站在窗外或门口,必定要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行礼,还问“阿娘”有啥事要
吩咐的,有啥要帮忙的,话音不响,听得师母心里甜滋滋的。先生一回家,问起学
生的情况,师母少不了要对善馀多夸几句,虽说考较课文时,善馀不如周启祥等背
得快,但记住的,决无差错。先生本来就赞赏恭敬敦厚、沉稳勤勉的品性,再加上
师母美誉的余音犹响,反过来说这才是“大器晚成”,恼得满心想露一手的周启祥
感叹不迭。
    再往后,碰到先生师母一块儿出门,“学监”的担子,索性交给了善馀来挑。
这时,周启祥和其他一些同学,正愁平时憋着的一肚子不服没地方发泄,有此良机
便一个个跑过来挑衅撩拨,甚至仗着人多势众欺侮善馀。面对种种羞辱,小善馀口
里不说,心里明白,这叫得之东隅,失之桑榆,自己受先生恩宠,无形中又成了大
家对先生不满的靶子。然而,好一个善馀,别看他年纪小,琢磨事已懂得了审时度
势。他自知家境贫寒,天分不足,无力与人较劲,便狠捏了一个“忍”字诀,以求
退守保周全,硬把溢在眼眶里转悠的泪水压了回去。傍晚,先生师母回来,问起情
况,小善馀谁的恶状也下告,倒是乡塾的邻居们看不下去,说了公道话,气得先生
抓起板子要打捣蛋鬼们的手心。这时,小善馀又出头替大家遮盖,说了许多自己的
不是。先生是闯过世界的人,以为孩子的用心“仁厚”,一感动就放过了那几个捣
蛋鬼。这样一来,捣蛋鬼们和小善馀相继成了好朋友,“磕头虫”的绰号慢慢地也
听不到有人叫了。倒是大人们啧啧不已,当着先生的面说善馀人小鬼大,表面上看
有点儿木讷,其买“世故”得紧。先生爱其所爱,自然忙着袒护,笑眯眯他说:
“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读书,善馀比起启样他们欠点颖悟,但论
处世做事,我看他出息大着哩!”   





      “小神童”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秋天,正当毛善馀把“不读万卷书,安得见君王”,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旧训嚼得滋滋入味时,县衙门里突然来人宣读圣旨,
说是:“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原
本满心希望在科举上博个出身的毛家父母,一下子傻了眼,失望之际,硬把毛善馀
从学堂里带回家来。道理很简单:读书没了进取,再花那银子干啥?这时,老大、
老二已成家分开单过,家里短了劳力,活脱脱的一个儿子,总不能晾在书篮里干晒
吧。父亲的主意定了,善馀不敢执拗,离学堂时,倒是先生不忍弃舍,千叮咛,万
嘱托,要小善馀好自为之,千万别把学业荒废了。
    其实,没有先生的关照,毛善馀也会好自为之,几年的乡塾没有白读,学了诗
文长了心,十岁的村童,眼界瞄上了高台阶。眼下,无奈归农,造化随缘,到时候
少了本事怨谁?为此,小善馀狠下了决心,白天农活再累,晚上仍是自学不辍;没
有先生点拨,就把习过的《大学》、《中庸》反复嚼上几遍,读得烂熟于胸。与此
同时,足以自矜的,就是习字,几年用功下来,一笔正楷写得端庄工整,同族中不
少进过县学的老廪生看了都夸赞不己。
    旧时里衡量读书人,一手字是门面,字写得好,不露诗文就讨了口彩。
    更何况乡下人,见着廪生们夸赞,也跟着叫好,一传十,十传百,毛善馀便得
了“神童”的美誉,不知不觉地竟引出了一门“倒贴”的亲事。姑娘出自江山礼贤
乡的一户小康人家,姓姜名春梅,论品貌都不错,只是比善馀早生了两年。姜姑娘
的父亲轻财重才,见了毛善馀的一手好字,认定这娃儿大器,便托人传话,说是只
要放过定礼,姜家愿意每年贴一担米供未来的女婿继续读书。
    这种人财两得的好事、毛家打着灯笼也难找,怎会拒绝呢?于是,一应程序快
马加鞭,不过月余,年方13  岁的毛善馀由父母作主和春梅姑娘订了亲事。举行仪
式的那天,老六善高一边喝着糖茶,一边琢磨着,倏地恍然大悟,原来读过书的娃
儿讨娘子容易,回过头来嬲着父亲直嚷:“我也要上学堂!”
    最后得到的是一记巴掌。   





      隐忍之心
    宣统三年(1911  年)初秋,在老丈人的资助下,毛善馀考进了江山县文溪高
等小学堂。这所学校是按照张之洞等朝廷大臣们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设立的。
规定只收五年制的初等小学堂毕业生,相比当年的乡塾,自然是桌子量凳子,高了
一截。
    毛善馀初辞稼穑,又闻墨香,重新琢磨断弦再续的从学生涯,不争不抢,否极
泰来,又一次尝到了忍耐等待、随缘而成的好处。再说新地陌路,无依无靠,他更
把沉稳自抑,不露机锋的退守功夫把持得紧了。堂堂一个文溪高小,从上到下,没
有不说善馀谦谨敦厚的。
    然而,自抑屈从于外力重压,期待得愈多,限制也愈多,自由禀性期以迸放的
渴望也愈热烈,就像地表上的岩石一样,硬冷厚重的内在却是奔腾的溶浆。善馀这
时的心灵正经受着两重世界的煎熬。白天,他恭敬处事,不为忤逆,仿佛匍匐在别
人的世界里。夜里遐思无限,心志张扬,如同驰骋在自主的世界里,忽而高仰,忽
而低俯,现实梦境,亦真亦幻,从中心理固然得到了调适,心机却变得超乎寻常的
深邃与不可捉摸。当时,文溪高小曾发生过一桩震惊学堂内外的事,详述前因后果,
倒很能解读毛善馀这个时期的性格。
    当时,和毛善馀一起考进文溪高小的,还有姜春梅娘家的内亲王莆臣,他比善
馀小5 岁,称善馀为“五哥”。他的父亲是个中医郎中,在城关镇开诊所,相比其
他的一些同学,王的手头要宽裕一些,为此就成了一些高年级学生时常勒索的对象,
特别是那几个不成器的乡绅子弟,入学就是仗着老子走动县学教谕的门路成就的,
平时不好好念书,常常溜出学堂,在外干一些吃喝嫖赌的肮脏勾当,钱不够花了,
便敲同学的竹杠。王莆臣年幼力单,在他们眼里就像随意拿捏的羔羊。面对如此蛮
横的强抢豪夺,当“五哥”的善馀不能不拿点当哥的模样来。但“忍辱”惯了的他,
出头不敢强项,只会打躬作揖讲好话,这几个小恶棍哪里会吃这一套?听得不耐烦
了,索性连带着把毛善馀也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
    小恶棍逞过威风,扬长而去,毛善馀一声不吭,领着哭哭啼啼的王莆臣回到了
寝室,好言抚慰,哄得小弟睡着了以后,方开始倾倒心中的怨毒。他独自盘算了好
一阵,想起个人来,那就是早自己一年进文溪高小念书的周启祥(这时已改名为周
念行),于是拔足狂奔,半夜里敲开了周寄宿的学生寝室的大门。周念行披上衣服
走到门外,两人捉头嘀咕了半天。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学堂里早起打扫院子的役夫在东墙根发现了这几个小恶棍
:一个个被布条蒙着眼睛,堵住口,手足并捆,像赤豆粽子一般堆在泥地上。衣服
解开一看,浑身上下都是伤痕,抬到家里,足足躺了四五天才可下地。学堂监督找
他们一问,说是夜里睡不着觉,便去东墙根处练体操,没想到这里伏了伙强人,不
等他们叫出声,便扑将过来,整治成了“粽子”模样。
    学监听着没头没绪的讲述,明白是这几个宝贝在外惹祸遭了报应。但碍于受过
他们老子好处的情份,自然要装模作样地来一番“缉凶”,结果闹腾了半月有余,
也没人提供线索,便打算偃旗收帆。那几个挨揍的“宝贝”怎肯甘休,搜索枯肠,
忽然想到了出事前榨过毛善馀、王莆臣那一节事,便跑到学监那里揭发。学监一边
听,一边摇头,这怎么可能呢?一个是全学堂年龄最小的娃儿,一个是全学堂闻名
的敦厚“君子”。于是,履行公事般地把毛善馀、王莆臣叫来,轻描淡写地查问了
一下。年小的战战兢兢,敦厚的一脸中肯,结果自然是毫无所获。最后,学监自认
晦气,一面托人说情,一面备了厚礼,亲自去那几个小子家里赔不是,这才把事情
平息了下去。
    谁知,学监还真看走了眼,策划这事件的主谋,恰恰是貌相恂恂的毛善馀,原
来,那晚他和周念行嘀咕了半天,目的就是求助。周一听,便说我有个要好的同学
戴徵兰(戴笠在文溪高小时的学名),仙霞乡人,最爱打抱不平,何不请他帮忙。
于是,周念行从中联络,约好了两人见面的时间。一照脸,互通年庚家谱,真是世
界太小,又拱到了一个窠里。原来,毛善馀和戴徵兰不但是同年同乡,而且还有着
另一层特殊关系,即戴在乡塾的启蒙先生毛逢工,也是毛善馀的本家伯父。接下来,
场面好不热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