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泱泱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王易这煽动性的法,李世民在考虑了一下后,依然没有明确答复,“的甚是在理,但稻麦复种的方式并不被人熟知,朕也是了解不多,待李弘节回京后,朕细细了解一番,再与相商!来,朕再敬一杯,朕看还有一些想法没出来,继续,朕洗耳恭听!”

    “是,陛下!”王易举起杯,与李世民对饮了一杯,他当然明白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基本不可能当场拍板接受他的建议,这是一项牵涉面非常广的提议,李世民即使被动了,定然会派官员下去调查一番,有充分调查的依据后,再与百官商量后,才会施行的。

    李世民能把这些话听进去,并回去考虑,王易觉得今日他所的,就是非常值得了。

    李世民的威严少去了很多,王易也感觉随意多了,他很自然地拿着酒壶,替李世民斟满,再将自己面前杯斟满,这才继续道:“陛下,民在细想几番后,总结出几点,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有多种:一则开荒种地,增加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劝课农桑,鼓励百姓耕作,这是朝廷已经在推广的;二是改变耕作方式,改善种植结构,推广更好的耕作种植方式,选取优良的种子,这是刚才民所的,但还有一项自觉更重要的提议,民还没!”王易着,猛地把面前的酒喝干了。

    “是何更重要的提议,快来!”李世民拿起酒壶,替王易斟满了酒,催促道。

    “民觉得,朝廷应该加大开发南方力度,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王易的非常肯定。

    唐初时候,统治阶级依然抱着关中本位的思想,眼光都集中在关中、河南、河北一带,对江淮之地都不太重视,更不要江南及更南的南方了,这是统治阶层认识不足,没有想到南方一带产出远比关中、河南一带丰富,南方之地,在很多人心里,还是蛮荒之地,连江南都是如此。

    “开发南方?为何要开发江南,开发南方?晨阳,莫停,继续!”李世民被吊住了胃口,看到王易停了下来,有些着急,拿着手中的筷子敲着王易面前的盘子催促。

    “为何要开发南方呢?因为关中地区有效耕地面积已经没有更多扩增的余地,且这些地方土地不够肥沃,相对于南方,气候寒冷些,作物可生长时间短,雨水也不充裕,引水灌溉不太方便,许多田地是靠天吃饭,种植成本高,但产量不高…”

    “而江南及比江南更南的南方,气候温暖,土地异常肥沃,且雨水充沛,河道密集,灌溉方便,非常适合大面积种植各种作物,大部分地方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这个民已经亲自验证过了,李刺史也有奏报上表过,陛下也应该知晓…再加上南方雨水多,最适合种植产量高的水稻,在推广种植水稻,并施以稻麦复种的同时,再把中原成熟的种植经验和耕作用具在南方推广,如此几管齐下,粮食产量定会稳定地增长,许会有这么一日:江南熟,天下足…”

    第三十一章良策

    第三十一章良策

第三十二章 希望朕授你何职

    第三十二章希望朕授何职

    江南,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名称,在有宋一代,及至后面一些朝代,当然包括后世时候,江南差不多是人间天堂的同义词。江南一带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物产丰富,风景秀丽,非常适合居住,但现在,江南的名称只是一个地理上的称呼,是大唐的一个道,一个占地非常宽广的道,而且在统治阶层中,江南道的地位并不是很重要,还不及河南、河北诸道重要,更不是人间天堂。若是能让以李世民为首的大唐统治阶层明白过来江南及南方一带对于整个大唐帝国的重要性,王易觉得,贞观盛世的繁盛程度,就可以比历史上记载的更甚数倍了。

    若江南一带能得到充分地开发,真正成为大唐的粮仓,那现在大唐才差不多两千万人左右的人口规模,光光江南一带的粮食产出,王易想着,应该就可以解决全天下百姓的吃饭问题了。

    民以食为天,在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就可以称之为盛世的古代,粮食产出颇丰,百姓吃穿不愁,那有为的执政者才会心安,王易相信,他所的,肯定能打动李世民这个担忧着天下百姓吃穿问题,以勤政出名的皇帝的心,因此王易也准备把他后世时候研究的一些心得,及来穿越来大唐后一些总结体会全都讲出来。

    李世民听了猛地把自己杯中的酒喝干了,重重地放下杯子,大声道:“好,此话朕听了甚觉得有道理,江南熟,天下足,从江南之地来,亲自看过江南一带的土壤、种植情况,所言自不会是无凭无据,朕一定会派员去细细了解,待日,朕会让民部的官员,来和细这些事!”

    李世民这样有点失态的表现,让王易先是吃了一惊,心里还在责怪这皇帝这么大惊怪,但在听了李世民这话后,王易也大喜过望,同样猛喝了一口酒,大声道:“陛下,民深得,这些年朝廷所施政策深得民心,无论何处之地,百姓都安心种地,专事生产,如此情况下,粮食产量定会大幅增加,再加上一些改进的措施施行的话,那天下的粮食定会大大丰富起来,陛下一定不需要再为百姓吃穿问题犯愁!”

    王易着,话锋一转,换了另一个话题,“民觉得,如今天下人口相比较前隋时候,减少的太多,在劝课农桑之时,还需要鼓励人口生育,尽快让人口恢复到前隋鼎盛时候的水平,甚至超过…”

    隋朝最盛的时候,人口差不多有五六千万的规模,但到了唐初的时候,因为多年的战乱,人口快速下降到了差不多两千万左右,这是王易从历史资料中看到的数据,相信不会相差很多,多年战乱下来,人口大幅减少,如此广阔的国土上,才不到两千万人,那实是太少了,人口的多少,当然是国力强盛的一个象征,至少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就是如此,人口多了,兵源才会多,才能应付可能的征战,但人口问题,却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这正是朕非常头痛的问题!”李世民扔了手中筷子,身子也往后靠了靠,“据下面的官员报告,许多原本人口稠密的地方,在经历了战乱后,都成了无人烟的地方,即如山东这样富庶之地,也是如此,朕甚是心忧,晨阳,有什么好的建议,尽管来,朕洗耳恭听!”

    “陛下,鼓励人口生育是最基本的措施,但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办法,那就是罗那些流落在塞外的我汉人子民,不知臣所了解是否有错,这些年,因为战乱,我汉人的子民,流落到塞外的至少有数百万,落这些人能回归中原,那自然可以让人口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一部分,民觉得,若朝廷广发布告,并许以一些优惠措施,那些流落在外的汉人百姓,一定会举家携口回来的!”

    “陛下,再者,民觉得,要使人口大幅增长,那心定要让粮食先大幅增长,若粮食大幅增长了,百姓不再饿肚子,心安了,才会起着生育更多的子女,如此人口才会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兵源有保证,军队的战力才能提升;军队战力提升了,才能更好保卫大唐国土,如此,天下百姓才会更心安,更专注于生产,也必定会进一步支持朝廷的政策,这样的良性循环,国力强盛指日可待”

    “的在理!”李世民听了,细想了一下,立即开口赞道。

    王易挺满意自己又把话题绕了回来,当下再道:“所以臣觉得,如今朝廷应大力推广种植水稻,及稻麦复种技术,并加大开发南方的力度,这些措施有效施行了,依民所想,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如李刺史在杭州所采取的措施一样,杭州之地,粮食问题已经不需要担忧了!”

    李世民这下是真的被王易动了,拿着酒杯,看着王易沉思着,在想着王易今日所的这些话。

    王易见李世民并没回应他的话,再把心一横,把占城稻的事也了出来:“陛下,臣手下的人无意中新得一稻种,是从交州以南林邑境内传来的,此种稻从种植到收割只需要五十天左右,不择地而生,需水量少,产量高,杭州一带的江南之地一年至少可以种植两熟稻,稻收后还可以种植麦,一亩田内一年可以种植三熟,产量比一年一熟作物翻上好几番…”

    “子乱讲,哪里有这样好的稻种!”王易话还未完之际,却被李世民打断了,心忧天下事的他对作物种植之事了解的自然不少,当然知道一般水稻从种植到收割需要的时间,那是要两个多月,这种所谓的占城稻,只需要五十天,这不是瞎还是什么?

    “陛下,民没有乱,民要杭州所置的一些私田内已经种植过这种稻,今次来长安,也带了一些稻种来,在我大哥属下的一些田里有种植,马上就可以收割了,若陛下不信,我可以带您去看看…”李世民不相信并不奇怪,想必没有见过之人自然都不相信的,因为这种稻与现在普通种植的水稻,无论在生长周期,对土壤环境的要求,及每株颗粒数,饱满度上都相差太多,若不是亲眼看到,自然不会相信的!

    “如此,看来是真有此事了?”李世民忍不住吃惊了。

    “正是,陛下,民此次来长安,原本就想将此稻种献于陛下,在长安附近试种,只是刚来长安之时,陛下就去了九成宫避暑,无以得见,只要下种在大哥属下的田里,那些稻子收割后,可以作为新的稻种,陛下可以择一田,明年开春后试种,到时自然就明白此稻种的习性了!”

    “哦!那朕倒有兴趣想去看看了,这样吧,待朕哪日有闲了,派人传,带朕等去所的那种植了占城稻的田里去看看!”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更加多了,看向王易的眼神更多了些欣赏。

    这个少年人头脑太不简单,实无法与十七岁的年龄相匹配,若身后真的没有高人教授,那只能是一个奇才,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奇才,李世民对他的兴致更加的大了!

    “是,陛下!”李世民对占城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