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泱泱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大灾,天下粮食再获大丰收,许多州县再次为无处堆积粮食而发愁,各地的粮价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天下间出现这样的景象,在朝议军备改制时候,李世民的有底气,朝中反对的官员也不多,最终得以实行。

    与大唐盛世情景反差很大的是,周边的诸夷部落却因这些年的天灾,还有战事而遭到重创,许多部落在草原上无法立足,不得不依附大唐而维持生存,每年来归附的胡夷部落都不在少数。

    八月,曾经在西北一带呼风唤雨多年的突厥拓设阿史那社尔举部来降。

    阿史那社尔为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在贞观初时候,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领铁勒、回纥、同罗等突厥别部,贞观三年,因与反叛颉利可汗的薛延陀部作战失败,阿史那社尔率众西走,依附可汗浮图城发展势力,以图自立。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灭掉东突厥,漠北大乱,此时西突厥汗国内部也是混战不休,咄陆可汗兄弟相争汗位,阿史那社尔乘机引兵攻打西突厥,攻占西突厥近一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

    在自封可汗后,阿史那社尔手下有十余万人,势力非常强大,因其向大唐示好,李世民派出使者封其可汗位,强大后的阿史那社尔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不顾手下劝阻,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碛北,交战百余日,不分胜负。时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派人离间阿史那社尔手下,阿史那社尔的部下苦于长战不休,多名重要人物被策反,率手下逃回西突厥,得知此消息的薛延陀可汗夷男纵兵攻击,阿史那社尔大败而逃,退走至高昌,手下仅剩万余人。

    兵败后的阿史那社尔心灰意冷,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率残部向大唐请降。

    李世民听从朝臣建议,特别是王易的建议,接纳了阿史那社尔的归降,将其残部安置于灵州一带,并令阿史那社尔到京任职,授其为左骁卫大将军,还将皇妹南阳公主许其为妻。

    危难之际遇到这般待遇的阿史那社尔感激涕零,在李世民面前长跪不起,表示愿意一直效忠于大唐皇帝,一辈子任大唐皇帝驱驰。

    阿史那社尔的请降具有连动效应,在其归降后,有不少在西北一带无力生存或者原本依附其他较强势力的部落,纷纷向我大唐请降,及至贞观九年下半年,前来归附的突厥部落计有二十余万人,这些归降的部落族人都被拆分安置,他们的头人俱进京任职。

    除许多大部落来归附外,还有很多的西域部落或者国派使来长安朝贡,希望得到大唐皇帝的册封,连位于伊列河一带的处月、处密等西突厥别部皆遣使进贡。

    李世民趁机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将大唐皇帝的天恩宣示给西域诸国,还有西突厥各部落,授以他们大唐的官职和爵位,并调停各部落间的争斗。

    大唐在西域一带的影响力日增,这让与大唐接壤的吐蕃惶惶不安。

    贞观九年底,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派出了以大论禄东赞为使者的使团来到长安,向大唐皇帝请婚,请求将公主赐嫁于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弃宗弄赞在亲笔信上还,若大唐皇帝许婚,吐蕃愿世世代代唯大唐为尊,以臣自居,岁岁进贡。

    在禄东赞当殿表示此请求后,李世民立即问询于朝臣,是否许婚。

    出乎所有人的意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意见的是当朝驸马,皇帝面前的红人王易。

    正在为遇到这千载难逢机会,并捞到第一个当殿发表意见而兴奋不已的王易,在得李世民应允后,马上就用他那高亢的语调,大声地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

    “陛下,臣以为,万不可许婚!”在殿中诸臣惊异的目光中,王易昂首挺胸,娓娓而道:“吐蕃刚刚崛起,内部叛乱平息不久,对周围部落的征服也是刚开始,无论是周围的羊同、羌、苏毗、多弥等部落或者国都不愿意听服于吐蕃,与吐蕃对抗的。如今诸胡来附,吐蕃人认识到我大唐的强盛,他们正是寄希望与我大唐的联姻,提高其在周围部落和国中的威望!因此,陛下万不可许婚!”

    “陛下,臣反对!”王易话刚完,魏征马上站了出来,驳斥王易的法,“陛下,臣觉得应该应允吐蕃人的请婚,吐蕃使者刚刚表称,若我大唐许婚,吐蕃愿称臣纳贡,世世代代以大唐为尊,以一个女子的下嫁,换取一个国家的称臣纳贡,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我大唐连岁起兵戈,这是有违天道人和之事,若能不动兵戈,就获取吐蕃的称臣纳贡,何乐而不为…”

    “陛下,臣不认同魏侍中所的!”王易继续强势地辩驳,“弃宗弄赞雄才大略,刚刚即位几年就平定了内乱,并向外扩张,若听之任之,终有一天强大的吐蕃会危及我大唐。去岁我大唐出征吐谷浑的时候,就曾遭遇到吐蕃军队,他们觊觎青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吐蕃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是不可视的力量,我们应该趁其还未强大之时,将其力量削弱,而不应助长他们的力量。吐蕃请婚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攀附我大唐上国,提高在其他部落中的威望,以达到其威吓其他部落,让其他部落臣服的目的,我们不应让他们这目的实现…”

    王易吞了口唾沫,在魏征没来得及辩解之时继续大吼“吐蕃人目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在请婚的同时,获取我朝先进的耕种水平和制造水平,提高他们的国力。如今的吐蕃只以牧业为主,没有什么种植业、制造业,若陛下许婚,他们必定能很方便地获取这些技术,那样他们的国力将会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吐蕃人强悍的征战能力,到时一定会成为我大唐最大的边患,因此,我们万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吐蕃人的称臣纳贡只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迷惑我大唐的君臣,到时他们强大了,定然不会遵从当初的承诺,犯我大唐边关的!”

    到这里,王易心内有愤怒起来,不顾一切地大吼,“陛下,国家的强盛,边关的安宁是靠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战出来的,外敌的入侵也是靠将士们的奋勇作战击退的,而不是靠送女人的下嫁和亲来换取的!我大唐有千千万万善战的将士,若陛下要用女人的身体来换取边关的安宁、胡人的称臣内附,那千千万万的将士一定会蒙羞,臣等这些军中的武将,再也没有面目面对我大唐的任何一位女子!因此,臣请陛下拒绝吐蕃使臣请婚的要求…”

    第六十三章千万不能许婚

    第六十三章千万不能许婚

第六十四章 若想战,朕奉陪到底

    第六十四章若想战,朕奉陪到底

    王易担心的这些事,都是真实地发生在原来的历史上,文成公主下嫁,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和工匠,使得吐蕃国力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大增,最后终成大唐最大的边患,给大唐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依附大唐的吐谷浑被吐蕃攻灭,青海之地尽没于吐蕃;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刘审礼惨败青海被俘,终至身死;及至后来,大唐的京师长安都曾被吐蕃人攻占,吐蕃人还在长安立了傀儡皇帝。

    这些事虽然不能全怪与吐蕃和亲的缘故,但谁也不会否认,文成公主下嫁之时,带去的大量书籍和工匠,大大地促进了其国力的提升,并使与大唐联姻的吐蕃在周围诸部落中的威望增加了不少,在雄才大略的弃宗弄赞,也就是松赞干步的经营下,吐蕃国力日增,逐渐成为大唐最强大的敌人。

    有一些比较激进的人还,是李世民亲手养了吐蕃这头白眼狼,王易也认同这一点,认为这是李世民一生中做出最重大的错误决定。历史教科书上所的,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真是狗屁的话,若写历史教科书的人穿越到吐蕃攻陷长安的时候,或者大非川战役、刘审礼败亡的青海战役去体会一把,让他们尝尝被吐蕃人甚至砍头的滋味,看看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写。

    王易心内有傲气生出来,因为有他这个熟知历史的穿越人在,原来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如原来般发生,他一定尽他的所能,阻止这一段被后人吹出来所谓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发生。那个不知是哪个宗室亲王女儿的文成公主,就在自己家里歇着吧,趁早找个人嫁了,安心地生儿育女过日子,吐蕃那地方,就不劳去了,他这个穿越人,会想办法解决吐蕃的事的

    王易这番激昂的话刚完,马上有人跳出来,王易转头一看,却是兵部尚书侯君集。

    侯君集以与王易相似的声音,怒吼道:“陛下,臣附议,王侍郎此话的甚是在理,吐蕃此番请婚,并不是真心想称臣纳臣,成为我大唐子婿的,他们只是想借我大唐的威望,提高在其他部落间的威慑力,并伺机得到我大唐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制造技术,陛下一定不能让其如愿!”

    接在侯君集后,李道宗、程知节、尉迟恭等武将先后跳出来,反对和亲,他们都是被王易最后几句话动了,有他们这些善战的武将在,如今我大唐兵威正盛时候,却要用女人的身体来换取边关的和平,这让他们如何受得了,这种法与打他们脸何异。

    接着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强力支持王易的法,反对许婚。

    长孙无忌原本在王易表述完后,就想站出来发表意见,支持自己女婿的决定,但落后了几位武将一步。他知道,他的话,在朝堂上起的作用可是非常大的,何况今日王易的非常在理。

    长孙无忌后,房玄龄也站了出来,反对和亲,接着还有更多的朝臣站出来,反对赐婚。

    魏征还是坚持已见,但话的口气已经没有最初时候那般坚定了。这几年,大唐军队所向披靡,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确实不需要以和亲换取和平,再看历史上,和亲只是在我汉人政权实力较弱时候采取之道,和亲也只能换取短暂的和平,所有的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话的。

    面对诸臣们的争论,御坐上的李世民未置可否,在群臣们鼓噪了一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