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宇宙是一个相对的无限大的世界。他说:“地球,它不可能是中心,必定 

  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运动中;事实上,它的运动甚至必定是这样,它可以是无 

  限的更小。正如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周围亦不是等同于恒星的范围, 

                                                                  ① 

  尽管比较起来地球似乎更接近中心,而天空接近周围。” 不仅如此,他还认 

  为:“正如诸星体在第八层天球上围绕着想像的极而运动,同样也可以想像 

  有一个极,中心也就假定在那里,大地、月亮和行星都像各星体一样,以一 

                                                                          ② 

  定的距离绕着这个极作不同的运动。因此,大地是在运动中。”在他的心目 

  中,地球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星球,“地球是天体之一,它的周围是处于稀 

  薄状态的物质元素——水、空气和火。”③ 

       一是认定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二是认定地球也在运动,三是认定地球 

  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星球。这三点,够水平——够异端水平的了。在这些方面, 

  他不但是伽里略、布鲁诺的老前辈,而且已是哥白尼的前驱。难怪一些西方 

  近代史专家要尊敬地称他是“哥白尼的前驱者”。 

       能够通过哲学思考得出科学或近乎科学的结论,令哲学与科学殊途同 

  归,不能不说是尼古拉哲学的不凡之处。 

       但尼古拉的学说,说到底还是一种哲学化的神学著作,在《论有学识的 

  无知》第三卷,即全书的结论部分,他的一切主张又庸庸碌碌,回到正统神 

  学的观念中去了。其中的种种主义论,也不过是旧神学的陈辞滥调而已。比 

  如他讲到“复活的奥秘”时,是这样说的:“我们早已说明,基督为了我们 

  而死于一个最残酷的死。现在还要说,人类的禀性除了靠着战胜死亡之外, 

  没有其他路途可以引向永生不死的胜利是适当的,他就忍受了这个死亡,为 

  的是使人类的禀性可以同他一起上升到永恒的生命,使动物性和肉体能成为 

  精神的和不朽的东西。作为真正的人,他一定必须是必死的,他也不能把必 

                                                                       ① 

  死的本性带到永生不死中去,只有靠着以死来打碎必死性。”他并且为此而 

  感叹道:“‘一粒麦子若不是落在地里死了,就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 

  结出许多子粒来’,当他这样说时,真理本身是多么美好地谆谆宣讲这种必 

  然性啊。”② 

       库萨的尼古拉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他的影响也是比较特殊的。他在 

  他的时代,地位不是很高,影响也不很大,但他的影响比较久远,兰花幽幽, 



①  G·桑迪拉纳:《冒险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75 页。 

② 库萨的尼古拉:《论有学识的无知》,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第105 页。 

① 库萨的尼古拉:《论有学识的无知》,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第141 页。 

② 同上。 


… Page 29…

远而弥香。特别是对后来的德国哲学,包括对莱布尼茨以及以康德、黑格尔 

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他的影响都不容小觑。诚所谓“昨日,黑只是黑; 

今日,黑即是色。” 

     这大概得力于尼古拉哲学具有一种似乎唯有德国人才擅长的抽象思维能 

力。他著作的风格,不免晦涩难读,但个中的抽象思维方式和高超的思辨能 

力,则常常给人留下不灭的印象。比如他评述柏拉图派的理论时,信笔写道: 

 “为了捍卫他们自己的见解,他们求助于《圣经》,例如,‘上帝说,要有 

光,就有了光’。那么,如果光不是天然就事先存在于真理之中的,为什么 

上帝会说 ‘要有光’呢?”是呀!这原本问得好,但这样的例子,在尼古拉 

的著作中也不过是个例子罢了。这些例子,倘或为今日某些自以为精通辩证 

法、对任何人都不惜痛批一通儿的浅薄者知晓,还不知道他们会吐出什么牙 

齿来呢! 

     尼古拉的著作,很重视逻辑和体系,重视抽象思维和推理,这一点似乎 

是德国哲学的专利,也是他们的传统。而这传统至少在尼古拉身上已初见端 

倪。这和英国哲学不同,和法国哲学也不同。所以后来不同国度的哲学史家 

对西方近代哲学史的初始人是谁,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或有认为笛卡尔是近 

代哲学的真正始祖的,也有认为培根是近代哲学的第一位代表的。但在另一 

些哲学史家看来,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应该是库萨的尼古拉。公平地 

讲,库萨的尼古拉也许不能享受如此崇高的地位,但他对后来德国哲学的影 

响,确是源流悠远,意味绵长。 

     尼古拉之所以不能享有西方近代哲学第一大家的美誉,因为他的哲学, 

在宏观范畴内终不脱传统神学的藩篱,此所以笛卡尔之为笛卡尔,库萨的尼 

古拉毕竟不过是库萨的尼古拉者也。 



                                2。埃拉斯谟 



     埃拉斯谟(1466—1536年),是莫尔和路德的同时代人。但他的一生与 

莫尔和路德有很大区别。他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是一个私生子。他本人对 

这一点讳莫如深,便编写了一段浪漫的故事以混淆视听。他未成年时,生身 

父母已先后弃世。他的监护人很快决定送他进修道院作修士。这些监护人之 

所以匆匆决定这样做,与对他的财产存有不轨之心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 

说,埃拉斯谟自出生起就是一个不幸的人。他未曾成年即受监护人的欺骗, 

进入修道院后,又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从而使他对教会的虚伪有了不同于 

一般人的深刻认识。他一生的主张,应该说与他这种独特的青少年经历有直 

接关系。 

     埃拉斯谟自小聪慧,天生是块读书的材料。据说,他上小学时,就表现 

出罕见的语言天赋。他用很好的拉丁文给他的一位当教师的监护人写信,竟 

使这位可爱的教师兼监护人可怜兮兮地给他回信说:“万一你再写这样典雅 

的信,请给加上注释好吗。” 

     他具有优秀的读书素质,又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他早年个人生活的不幸, 

不曾影响他的学习,而且从总体上看,他一生都过着安定平和顺利的生活。 

这种不幸与顺利,博学与敏感形成他独特的性格。 

     因为他自幼失爱,所以他对爱就有一种特殊的追求,相传他去英国时, 

对英国男人可以和女孩接吻感到非常兴奋,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习惯。他博 


… Page 30…

学多才,又使他对他支持或反对的事情,有超过常人的理解。他一生比较顺 

利平和,更使他反对激烈的行动——且不论是对于善良的激烈还是对丑恶的 

激烈。 

     他学识渊博,对于当时的正统教育,已经很不满足。他曾经进巴黎大学 

学习过,但很快就对那里的学风学业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实在,他的学识 

已超过当时巴黎大学的水平,倒是校外人文主义思潮更和他意味相投。他 

1506年到了意大利,但很快发现那个时候的意大利也没有什么值得他学习的 

了。 

     他的博学在当时是欧洲闻名的。当他认为有掌握希腊文的必要的时候, 

他仅用两年时间就精通了这门语言,并且出版了附有拉丁文译文的希腊文《新 

约圣经》。 

     他学业中真正的知音,还是托马斯·莫尔。他1499年初到英国,就与莫 

尔结交。莫尔劝他不要只在舞文弄墨的雕虫小技上下功夫,而应该着手更严 

肃郑重地工作,他也接受了。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愚神颂》,就是10年之 

后在莫尔家中写成的,并且将这书依西方人的习惯郑重题献给莫尔爵士。 

     埃拉斯谟的性格,本质上是平和的。他喜欢安定,惧怕动荡。虽然他本 

人的文章特别富于讽刺性和批判性,但那只是打笔墨官司。他是一位文章上 

的斗士,行为上的庸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文主义者。虽然他的 

文章极富战斗锋芒,而他本人则是一位好好先生。 

     他的文笔十分犀利、雄辩,这一点在他那整个时代都是非常有名的,连 

马丁·路德对此也只能甘拜下风。以他的历史地位而言,他本来应该成为路 

德的盟友,但当他发现路德的行为过于激烈,有可能引起社会震荡时,他就 

开始以中立者自居,采取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终于因此和路德弄成一场论 

战,彼此成为不可调和的论战对手。 

     马丁·路德实在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影响自然也是出类拔 

萃的。在他那个时代以及他以后的时代,能和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相提并论 

的人物,可说是少而又少。马丁·路德是使中世纪教会走向世俗化的一位导 

师级人物。正是由于他所倡导的改革运动,才使得基督教成为后世这种样子。 

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运动,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兴起,可以说是文艺复兴 

时代以来的三面旗帜,而马丁·路德就是宗教改革的旗手和奠基人。 

     但路德终于和埃拉斯谟发生了激烈的论战。而且,若单以文章而论,路 

德不曾占到上风。从文章的内容看,二人也各有充足的理由作支撑。大体说 

来,路德的观点更合理于当时,而不见得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