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107…

可以并行”。陈亮还针对朱熹的所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三 

代是王道盛世,而三代以下是人欲横流;虽然汉唐强盛,但决不能“以成败 

论是非”的观点,强调事功、功利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观“心”, 

即动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迹”即效果,“心”要通过“迹”来表 

现,没有“迹”就无以判“心”,三代圣王与汉唐皇帝一样,都是有心有迹 

的,历史上从来就是“义利双行,所谓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在历史上也从来 

是交杂并用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三代以上”和“汉唐以下”的绝对鸿沟。 

古今的“贤君”都有他们的功业建树,区别只在于有的“做得尽”,有的“做 

得不尽”,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而不于主观动机上的有什么“义”与“利”、 

 “天理”与“人欲”的绝对差别。他反驳朱熹说:“秘书(按指朱熹)以为 

三代以前都无利欲,都无要富贵底人,……亮以为才有人心,便有许多不净 

洁。” (《龙川文集·乙巳又书》)陈亮认为物质欲望是人的天性,不容抹 

杀,统治者只能“因其欲恶而为之节而已”(《龙川文集·问答七》)。他 

主张统治者应用赏罚的手段来使为善者得到富贵尊荣,为恶者得到危亡困 

辱,就是说要顺应人的天性来进行统治节制,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天性的利 

欲要求。所以他说:“外赏罚以求君道者,迂腐之论也;执赏罚以驱天下者, 

霸者之术也。”(同上)陈亮显然赞同古代法家的理论,在他看来,“霸术” 

既然可以收到驱使天下的功效,那就没有什么不好。他说:“谓之杂霸者, 

其道固本于王道也。”(《龙川文集·又癸卯通书》)霸道原是本于王道的, 

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陈亮完全从事功效果着眼,认为凡事只要能够 

做到功成事济,便是正确的。 



                            8。叶适的哲学思想 



     叶适(公元1150年—公元1223年),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 

      (1)叶适的“道归于物” 

     叶适在批判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和老子的“道行天地”的观点时, 

继承和发展了陈亮的“道在物中”的思想。叶适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物有止,道无止地。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 

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习学记言》卷四十七)意思是: 

物与道不可分离,物在哪里,道也在哪里;物与道又是不同的,因为物是有 

限,道是无限的;不知得道,就不能概括物,不知得物就能达到道,即只有 

通过物才能知得道、达到道;道虽然是无限的,贯通一切事理,但最后仍然 

要归结到物,而不致使道、物流散。因此,叶适认为物是比道更重要、更高 

的范畴,他说:“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 

因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物之理也。”(《进卷·诗》)天地之 

间有形象的东西就是物。叶适反对理学家讲的所谓“太极”。理学家都将《易 

传》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奉为“宗旨秘义”,但叶适却说,这 


… Page 108…

句话其实是“文浅而义陋。” (《习学记言》卷四)叶适以为,所谓“极” 

无非是标准、准则的意思。”夫极非有物,而所以建是极者则有物也。”(《进 

卷·皇极》, 《水心别集》卷七)“极”并非是在物之外存在的一种东西, 

而是在有物才能建极,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另外有“道”和“极”。叶适也 

反对朱熹所说的,先有“太极”才有万物,先有房子、车子之理,才有房子 

和车子,等等,他认为不应作“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区分,说:“若 

夫言形上则无下,而道愈隐矣。”(《习学记言》卷四)那么,什么是“理” 

呢?叶适说:“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 

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物之理也;坚凝纷错,逃遁谲伏,无不释 

然而解,油然而遇者,由其理之不可乱也。”(《进卷·诗》,《别集》卷 

五)就是说,宇宙间有形有象的都是物,物的真实形态是不同的(多样的) 

而又是统一的;任其不同而又不失其所以统一者,即是事物的规律,事物的 

理。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由于其中有必然的规律,所以解散和遇合都是自 

然而然,有其不可乱的秩序。那构成世界的物是什么呢?叶适认为是由五行 

八卦这种物构成的。他说:“五行之物,遍满天下,触之即应,求之即得, 

而谓其生成之数心有次第,盖历家立其所起以象天地之行,不得不然也。” 

 (《习学记言序目·唐书二·志》)充满宇宙是“五行”这种物质。同时, 

他又说:“日与人接,最著而察者八物,因八物之交错而象之者,卦也。” 

 (《习学记言序目·周易三·上下经总论》)自然界有形象的物质,都是由 

五行八卦交错而成的。但叶适还认为五行八卦还只是我们感官所接触的物质 

的表面形态,五行八卦是气所构成的,只有气才是统一的物质的根本形态。 

他说:“夫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此八物者,一气之所役,阴 

阳之所分。其始为造,其卒为化,而圣人不知其所由来者也。”(《叶适集·进 

卷·易》)气是造成五行八卦的,所以说:“其始为造。”五行八卦最后又 

化为气,所以说:“其卒为化。”气为造化的根本,其本身是无始无终的, 

所以说“圣人不知其所由来者也”。同时,叶适还提出了“一物为两”,“一 

两不同”等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阴与阳、刚与柔、顺与逆、离与 

合等等,都“相禅而无穷”。他说:“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 

两。凡物之形,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偶、离合、经纬、纪纲皆两也。 

夫岂惟此,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一物无不然,而况万物?万物 

皆然,而况其相禅之无穷者乎!”(《叶适集·进卷·中庸》)就是说,矛 

盾的现象是普遍的现象,凡是物的构成,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 

单一的。一物如此,万物亦莫不如此。万物如此,前后相禅相续以至无穷的 

事物更是如此。而“两”原于“一”,统一物分解为两个部分,这就是道。 

各执一端而不明“两”,那是片面性,要造成种种“乖迕反逆”。有的人似 

乎把握了“两”,但又把它们凝固化了,只见其形迹而不见其运化,那也不 

对。叶适认为真正的道是“中庸”:“中庸者,所以济物之两而明道之一者 

也。……水至于平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矣。”(同上)就是说,对立统一 


… Page 109…

的运动最终是达到平衡、调和。叶适所谓“中庸”,是指中和之道。他批评 

了《中庸》一书讲的“执两用中”、“素位而行”、“庸言庸行”等处世妙 

诀;但赞成“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观点,说: 

 “中和之道致于我,而天地万物之理遂于彼矣。……《中庸》之书,过是不 

外求矣。” (《习学记言》卷八)他以为自然界的“中庸”,就表现在日月 

寒暑,风雨霜露、作物生长等等都是有条理的,可以测候推算。同样,人类 

社会的君臣父子、仁义教化等等也都有其“中庸之道”。他正确地指出“理 

未有不对立者也” (《习学记言》卷一),但又说“至于平而止”,陷入了 

形而上学的平衡论。在认识论上,叶适认为“道”既不能离物,人们认识“道”, 

就必须详尽地考察各种客观事物,“不以须臾离物。”叶适强调检验认识的 

正确与否,应以客观事实为标准,义理的正误应当以考查全面事实为依据。 

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叶适集·题 

姚令威西溪集》)任何理论都必须根据客观事物加以检验:“无验于事者, 

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叶适集·进卷·总义》)叶适强 

调主观服从客观,“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反对用主观代替客观,他说:“是 

故古之君子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喜为物喜,怒为物怒,哀为物哀,乐为物 

乐,……而不自用也。自用则伤物,伤物则己病矣。夫是谓之格物。《中庸》 

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不以须臾离物也。夫其若是则 

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有一不知是吾不与物皆至也。”(《进卷、大学》, 

 《别集》卷七)他认为认识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以己用”即“自用”,是 

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态度,那便造成“伤物”而“己病”。另一种是“以物 

用”、“不自用”,使主观符合于客观,喜为物喜,怒为物怒,这就叫“物 

格”。“物之至,我其缓急不相应者,吾格之不诚也。”(同上)只要我真 

诚地去格,无片刻离物,那么事物不断地涌现,我都能作出适当的反应,达 

到“吾与物皆至”。这当然是要花力气的。不花力气是不可能“格物”的。 

 “格物”就是要“以物用”,而“天下之物,未有人不极其勤而可以致其用 

者也”。 (《习学记言》卷三)因此,叶适很注重全面的观察和亲自实践,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免拘泥于前人经验的失误,所以 

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