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落惊风雨!
太傅宋符给予这般高的评价,并非只是对张易,更多是对这首诗。
第三句和第四句,跟前两句的差异并不大。
朴实,平凡,看起来颇为单调。
第四句跟第二句相似,“牛山独沾衣”同样使用了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在场众人大多知晓,因为在牛山涕泗横流之人,正是数百年前的一位伏流国主。这位国主最喜伤春悲秋的文章,自己也是其中好手,看到美景或是遇到佳节时,总会做出这种行径。
但就是这般平平无奇的四句诗,组合到一起,竟然成为了一首顶尖的鸣州诗词,只差一点就成为镇国文章。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秋氏那位国主对着牛山流泪。”
那位老翰林跟宋符一样,同样看出诗词中的不凡,忍不住出言为在场读书人指点:“首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第二句即以陶贤为解释。后两句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以旷达颓废交融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张镇国在诗词一道上的天赋,足以令鬼神恸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两位老翰林,是南都宫内除却李三思外文位最高和见识最广之人,他们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让在场诸位读书人不得不信服。
众人细细冥想四句诗,默念数遍后,诗词中的景象就在脑海中浮现而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般道理。
“南都的山,因为有天地文运眷顾,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青海上。由高处下望秋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张镇国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第一句并非不能朴实无华,而是宝光蓄积,犹如厚积薄发,在最后一刻爆发,在下佩服之至。”
“我等自愧不如。”
诸位读书人纷纷感叹。
张易站起身来,将文宝笔还给年轻举人,口中酒气微吐,咧嘴道:“诸位不必这般捧杀我,我不过是直抒胸臆罢了,没那么多想法。前些日子,六公主陪我观赏南都十景,每逢美景我便诗兴大发,然而却没能做出一首诗。”
“方才见诸位读书人参加重阳文会,其中不乏达府鸣州诗作,大家都是才名卓著的名士,却不知为何都做些伤春悲秋郁郁寡欢的文章?中秋重阳,本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应当笑口常开,怎能以这等靡靡颓废之音,误导天下人呢?张易做此诗,不过是劝大家胸怀豪情,热爱身旁的人和一切。”
他拱手向众位读书人行礼,返回主桌落座。
整个南都宫陷入久久的静谧。
“好好好!张兄说的极是,北海鳞江向来自命不凡,却依旧陷在这等圈子里走不出来。今日见张兄挥毫提笔,瞬间就打破陈旧,推陈出新,当真佩服不已。”
北海鳞江率先站了起来,鼓掌叫好道:“话不多说,在下敬你一杯。此情此景,当浮一大白!”
他身旁的北海龙象同样鼓掌不断,道:“俺不会说话,但俺跟大哥的想法一样,很佩服你。将来你如果能跟俺一起杀水妖,俺便更佩服你。”
张易拱手还礼,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他对北海兄弟印象不错。
一人带头,其他人再无顾忌,数百人齐声吆喝,为张易喝彩。
读书人吆喝不止,在场的妙龄少女都将目光放在张易身上,芳心暗许,只是看到依偎在他身侧的秋伊水,大多低下头去,颇为自卑。
即便是世家女子,也没有谁能够比得上天宫圣女。
除非,是那位有“大贤之姿”的谢府神女。不过,那位神女这几个月在远东书院为诸位学子授课,无暇前来。
神女未至,她最为宠爱的妹妹却来了,而且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的她,此刻站了起来,看着张易所在的方向,狠狠道:“负心汉!”
说罢,她气呼呼的站起身来,扭头向外走去。
满座哗然!
诸位读书人叫好声戛然而止,他们面面相觑,眼神不停交换,心头暗道:莫非张镇国,竟然还跟谢府这位女子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啧啧,当真是张镇国,竟然能够同时让谢府千金和天宫圣女倾心,果然是佳人爱才子。
只有少数人嗤之以鼻,低声道:“张镇国以《人面桃花》一诗镇国,从此名扬天下。众所周知,他这首诗可是为了谢府神女而作,所以这位谢府千金说他负心汉,负的不是她,而是那位谢府神女。”
全场目光再度聚集在张易身上。
只不过名扬天下的张镇国,此刻着实有些醉醺醺。他之前便饮了不少美酒,又有秋伊水这等佳人作陪,更能直抒胸臆,痛斥在场众人的迂腐,当真畅快异常。
谢灵方才的声音有些太小,他的确没有听见,更有些看不清周遭众人的眼神。就算看到,此刻放开心性的他,也会道一声不在乎。
秋伊水兰心蕙质,对张易和谢道韵之间的事情早有耳闻,心中没有半丝郁结,反而欣喜异常。要知道那位谢府神女在诸位大贤眼中,有多么出类拔萃。可是张易如今却在自己身旁,而不是在东晋,陪那位神女共度重阳。
秋月华气呼呼看向张易,正准备教训这个臭小子,看到侄女一脸幸福的模样,只得作罢。李三思微笑挽着她的手,道:“年轻人的事情,就让年轻人自己解决。”
……
南都宫内一片叫好,王洞之则心头郁结,一口鲜血险些喷出,脸色发青,身子微微颤栗。
谢天雄瞥了他一眼,道:“有些人生来就比你强,犯不上如此嫉恨。若是你跟他互换身份,说不定今时今日,你已然沦落到长弓城某条街道向人乞食。”
PS:骗大家的……嗯,五分钟就改过来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二章春秋书、轮回笔
“宋太傅、刘老翰林以及钱府家主对张镇国这首新诗赞赏有加,皆认为此诗一月之内便可镇国。真是可惜,我没能亲眼看到张镇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英姿。”
“唉,寒门士子想要进入南都宫,至少需要进士文位,我等不过是秀才,哪有资格进入。不知何时,方能亲自见张镇国一面。”
“你等何必自怨自艾,张镇国这首新诗说的便是不要伤春悲秋自甘堕落,你等如今这模样算什么?要知道,今年乡试之前,张镇国跟咱们一样都是寒门学子。不对,张镇国那般境遇,比咱们可要凄惨的多,但他不屈不挠逆流而上,才有今日雄才英发天下景从的辉煌。”
“兄台说的极是,在下知错。”
“话虽不错,但咱们都不是张镇国,人家可是有大贤之姿。莫说镇国,就连传世水调歌都曾挥毫作出,岂是咱们能够相提并论的。”
“没错没错,努力读书修行实属应该,心却莫要那般大,若是奢求跟张镇国比肩,咱们只能自取其辱。不说别的,就算换了哪个世家的天才少主,亦或是道一书院的圣子和朝廷某位皇子,也不能得到谢府神女和天宫圣女的青睐。”
“哈哈哈,是极是极……张镇国当真乃我辈读书人楷模。才华盖世不说,还有最让神往的佳人作陪。”
南都某间酒肆内,几位读书人兴致盎然的讨论昨夜重阳文会之时。
同一时刻,南都不论是田间还是码头,都有老百姓和读书人畅聊。
一首鸣州诗自然不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可当众人得知,张镇国正是不久前化名长弓羽,在圣女的择婿文会上击败三皇子之人,顿时引得全城追捧。
……
重阳文会后张易才名远扬,比起他以往做出镇国诗词,宣扬的还要厉害许多。
若不是中秋文会时做出传世水调歌,引发圣书传影异象,百国皆惊,恐怕那场文会得来的名气,也比不上此番。
原因极为简单,此次地处南都,有身份有地位的读书人当真太多。拿中秋文会来说,若不是陈府想要给张易难堪,承办了文会,恐怕连一家豪门都不会参加。
重阳文会参与文会的豪门便有数十家,甚至连王府谢府这样庞然大物一般的顶尖世家都派人前来,岂可同日而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张易跟老国主和大儒李三思同坐一桌。
当然,此番重阳文会名声远扬者,自然不止张易一人。
北海鳞江两兄弟如愿以偿,让许多人再次知晓他们是真正的“陈留双壁”。而那位借笔给张易的年轻举人,也让许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但这几人都不足以跟张易相比,真正能跟张易相比,甚至名气远超他的人,是李三思。
三十年前,三俊才子一骑绝尘,让同辈读书人望尘莫及,就连当今文相陈东亭,镇海侯牧青等人,面对他也颇有些自惭形秽。
只是自他逃婚开始,大周渐渐少了他的传奇,许多年轻读书人甚至根本没有听过他的故事。
不久前,文相陈东亭晋升大儒,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陈府晋升豪门。陈东亭更是成为大周最年轻的大儒,一跃成为文坛领袖,亿万人膜拜,不少人称李三思江郎才尽,早已被陈东亭甩出十万八千里。
谁能想到,这位消失许久的三俊才子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就是在极为引人瞩目的重阳文会。他就这样出现在数十家豪门,各大世家眼中,没有渊渟岳峙泰山北斗的大儒模样,反而一如三十年前那般懒散。
也正是这样,众人也才明白,三俊才子还是三俊才子,不知什么时候,他早已经领先陈东亭,越过了那道鸿沟。
而且,李三思比起陈东亭,还要小一年零三个月。
某些大人物饶有兴趣的想到,若是两人再度会面,不知那位文相大人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