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赵本无“胶”字)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 
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赵本有“复”字)发热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 
胡汤以和解之。得汤,邪气还表者,外作蒸蒸而热,先经下,里虚,邪气欲出,内 
则振振然也。正气胜、阳气生,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邪气在表,未当传里之时,心中悸而烦,是非邪气搏所致。心悸者,气虚也;烦者,血虚 
也。以气血内虚,与小建中汤先建其里。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 
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赵本无“汤”字)呕不止,心下急,(赵本注∶“一云∶呕止小安”)郁郁 
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日数过多,累经攻下,而柴胡证不罢者,亦须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表。经曰∶凡柴胡汤疾,(医统本作“病 
”)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者,(医统本作“汤”)是也。呕止者,表里和 
也;若呕不止,郁郁微烦者,里热已甚,结于胃中也,与大柴胡汤下其里热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 
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医统本有“味”字,甘 
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赵本无“大黄”一药) 
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而扶阴。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辛 
甘和也,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赵本作“加”)大黄 
二两。若不加大黄,(赵本无“大黄”二字)恐不为大柴胡汤也。(赵本无“也”字)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赵本作“以”)不得 
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赵本有“此”字)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赵本有“服”字) 
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赵本有“柴胡加芒硝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邪气犹在表里之间,此为柴胡汤证; 
若以柴胡汤下之,则 
更无潮热自利。医反以丸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气(医统本作“热”)乘虚入腑,日晡所发潮热,热已 
而利也。潮热虽为热实,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 
伤寒十三日不解,(赵本无“不解”二字)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 
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谵语者,阳明胃热也,当以诸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 
大盒饭硬,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也。下利,脉微而厥者,虚寒也,今脉调 
和,则非虚寒,由肠虚胃热,协热而利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胃热。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赵本有“其”字) 
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赵本注∶“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不宁尔。经曰∶ 
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 
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气汤,下 
热散血。《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此之谓也。 
桃核承气汤方∶ 
桃人(人赵本作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大黄(四两) 芒 
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结,缓以桃人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医统本作“桂枝之辛, 
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 
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里虚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热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阳气内行 
于里,不营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加茯苓以行 
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斯悉愈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赵本有半字,洗) 大枣(六枚,赵本有“擘”字)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赵本 
有“切”字) 人参(一两半,赵本有黄芩一两)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 
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赵本医统本并作“熬”字) 
上十一(赵本作“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赵本作“两”)沸,去 
滓,温服一升。(赵本句下有“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十字)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经曰∶水行乘火,木行乘土,名 
曰纵。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经盛气。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 
胜也。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 
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赵本作“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赵本注“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 
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 
已(赵本作“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 
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二日,则邪在表,不当发躁,而反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反熨其背而发汗,大汗出,则胃中干燥, 
火热入胃,胃中燥热,躁烦而谵语,至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火邪势微,阴气复生,津液得复也,故为欲 
解。火邪去,大汗出,则愈。若从腰以下不得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小便不得,热气上逆而反呕也。欲失溲、 
足下恶风者,气不得通于下而虚也。津液偏渗,令大便硬者,小盒饭数。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也。 
此以火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小便不数及不多也。若 
火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便得润,因自大便也。便已,头卓然而痛者,先大便硬,则阳气不得下通,既得 
大便,则阳气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而痛。谷气者,阳气也。先阳气不通于下之时,足下恶风,今阳气得 
下,故足心热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 
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 
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气,谓之两阳。两阳相 
熏灼,热发于外,必发身黄。若热搏于经络为阳盛外热,迫血上行必衄;热搏于内者,为阴虚内热,必小便 
难。若热消血气,血气少为阴阳俱虚,血气虚少,不能荣于身体,为之枯燥。三阳经络至颈,三阴 
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 
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便 
不硬。若热气下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躁(医统本作“燥”)热,必发谵语。 
《内经》曰∶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哕。《内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 
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