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铭宇说道:“大人请放心,我们已经做过摸底调查。只要税率定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民众们还是能够接受的。当兵吃粮,种田纳粮,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不纳粮的。”
    刘航也说道:“没错!历朝历代,都没有不纳粮的记录!只要税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民众们是不会有意见的。”
    张准还是犹豫不决。
    其实,在内心里,张准已经认识到,自己当初提出这个口号,的确是有些脱离实际的。单纯从忽悠民众的角度来说,这个口号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李自成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一下子就聚集了上千万的民众,可见这个口号威力的强大。
    但是,李自成的失败,同样是因为这个口号。不纳粮,自然就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由于没有稳定的钱粮来源,李自成要维持军队的运转,只能依靠抢掠和缴获。当缴获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只有抢,一路抢过去。只要是大户人家,统统抢光,结果将很多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因为抢掠已经成为惯性,导致进入北京以后,起义军还习惯性的大肆抢掠。尤其是刘宗敏等大将,更是将抢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这种抢掠行为,对军纪是致命的。李自成的军队,在进入北京以后,战斗力急促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的。
    后世有些人说,李自成的军队,是因为鼠疫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才会在后来的一片石大战中惨败。其实,这些说法,根本就是扯淡!李自成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建立根据地,又放纵了部队的纪律。没有纪律的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一支真正的强军,就算遭遇鼠疫,也不会垮掉。北京城有鼠疫,你不会从里面退出来吗?赖在里面等死?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已经脱离了对部队的掌控,大家都喜欢赖在北京城的花花世界里,享受生活。一群忙着吃喝玩乐的士兵,突然被拉出去和强悍的清军打仗,自然是一败涂地。
    张准要避免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就要将自己的根基牢牢的扎稳。
    要扎稳根基,就要有稳定的钱粮来源。
    换言之,必须纳粮!
    看到张准还在思索,刘航委婉的说道:“大人,我们建议用均田免役代替均田免赋,一字之差,法令截然不同,你看如何?”
    张准缓缓的说道:“均田免役?”
    刘航解释说道,均田免役,就是免除所有的徭役。古代的农民,除了耕种自己的田地之外,还有大量的徭役需要承担。例如修桥铺路,修葺城墙,修筑房屋,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码头仓库等。所谓的徭役,其实都是免费劳动,甚至连饭菜都是要自己带的。
    王铭宇他们商量过,决定将这些徭役,都全部剔除出来,改成雇人进行。只要你来干活,我就给钱,甚至是免费提供伙食。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的积极性。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钱粮。这也是他们强烈要求收取赋税的重要原因。
    事已至此,张准明白,不纳粮是不可能了。王铭宇、刘航等人的担心没错,均田免赋的口号,知道的人越多,传播得越广,以后更改引起的后果,越发严重。
    当断不断,反为其乱!
    必须断!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既然如此,你们觉得税率多少合适?”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强推期间,每天三更9000字~~~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推荐票有点少啊,有推荐票的兄弟,可以将你手中的票票都投给我吗?谢谢~~~~】
    '  '
第148章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0148)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强推期间,每天三更9000字~~~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推荐票有点少啊,有推荐票的兄弟,可以将你手中的票票都投给我吗?谢谢~~~~】
    王铭宇慎重的说道:“我们初步议定是在每亩三十斤到五十斤之间,以收取稻谷为主,棉花为辅,其他作物另行折算。具体收取多少,还请大人决定。”
    张准再次沉思片刻,缓缓的点点头,沉声说道:“好吧!就按照每亩四十斤稻谷的税率征收,其他作物另行折算。要刻碑为计。以后不能再更改了。否则,民众就要对我们的信用,产生动摇了。”
    王铭宇等人自然明白当中的厉害,连声保证工作一定会做到位。
    事实上,如果不是张准的废除农业税的想法,实在是太超前,他们也不会强烈要求进行更改。对于这个口号的吸引力,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十分清楚的。对其作出的更改,可能引起的后果,也是非常清楚的。牵一发动全身,他们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最终,税率确定在每亩四十斤稻谷。
    明朝末年,稻谷已经逐渐取代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使用稻谷作为纳粮标准,是比较恰当的。当时山东地区的稻谷产量,一般的水田,大概在每亩二百五十斤左右,好点的可能有三百斤。每亩四十斤,大概相当于15%左右。这样的税率,是民众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小麦的产量,依然相当大。
    众人随后对相关的法令细节,进行了详细的商榷。
    “既然要纳粮,那就全部的田地,都要纳粮!”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张准斩钉截铁的说道。
    《均田令》和《军田令》最大的改变,就是无论是民田还是军田,都一律按照这个税率征收。不允许存在不纳粮的田地。否则,数十年以后,免税的漏洞会被无限的扩大化,最终导致纳粮政策变形,重演明末的悲剧。要么全部都不收!要么全部都要收!
    其实,大明朝的耕地面积大约有8亿亩(800万公顷)左右,总面积是相当广大的(我国2010年的耕地面积是18亿亩,即中央屡屡提到的耕地保护红线)。按照明朝建国初期制定的每亩二斗(约37。6斤)的税率,每年可以收取300亿斤(约1。6亿石)的田租。按照每石五钱银子计算,国家的田赋收入,应该有差不多八千万两白银。
    然而,实际上,大明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即户部的太仓库),每年不过是三四百万两左右。加上皇帝的私房钱(内帑)二三百万两,一年也不过是七百万两左右,根本不到八千万两的一成。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很简单,因为90%以上的田地,都掌握在士绅官僚群体的手上。而士绅官僚,是不用纳粮的。
    九成以上的人群,只拥有不到一成的土地,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不到一成的士绅官僚群体,掌握着九成以上的土地,却不需要缴税。崇祯不断的摊派粮饷,最终只能摊派到那些可怜的农民的身上。本来那不足一成的土地,负担就已经非常的沉重,哪里还经得起屡屡加饷?农民们不堪重负,自然要起来反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南。明朝在河南有好多位王爷,每个王爷都拥有大量的田地。最出名的福王,一次就被赐予二十万倾的田地(约二千万亩)。由于河南本地的田地不够,还得从邻省调配。后来,福王的田地,又屡屡增加,最终超过了三十万倾,成为河南最大的地主。皇室、官僚、士绅将全部的田地都霸占光了,农民只能流离失所,到处流浪。
    当陕西起义军来到河南的时候,就好像是火星落在了火药桶里面,自然是轰的一声,就冒起了冲天大火。河南是天下正中,中原心腹所在,对维系天下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一乱,必然天下大乱。如果陕西起义军被限制在陕西境内,无论如何,都不会对大明朝造成致命的影响。就好像建虏再彪悍,也无法灭掉大明朝一样。明朝的灭亡,内因才是关键。
    富得流油的有钱人不用缴税,穷得屁股漏风的农民却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这就是明末的真实写照。这,才是民乱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明末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民的问题不解决,国家不可能安定。出现这样的问题,哪怕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转世,都是难以解决的。推行士绅一体纳粮,依靠统治者本身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是推倒重来。
    当然,免税的情形也不是完全没有。
    为了鼓励大家积极的开垦荒地,张准等人研究后决定:新开垦的土地,第一年免税,第二年按照每亩二十斤稻谷缴税,从第三年开始足额缴税。
    根据统计报表的显示,眼下的浮山所,总共拥有八万亩的田地,剔除新开垦的田地不纳粮,还有三万亩的田地可以纳粮。按照每亩四十斤计算,可以收取一百二十万斤左右的稻谷。加上民众出售的各种粮食,将极大的缓解粮食压力。同时,在劳动用工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转圜余地。
    做出决定以后,王铭宇、刘航、侯山平、杨立仁、刘宝玉等人,就分头去实施。对于这次改动,他们也是相当重视的。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做了相当的调查。对于这个税率,大部分民众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不排除有极少数有其他的想法。不过,就算有想法,他们也不可能在浮山所之外,找到更好的生存之地。
    当天晚上,张准来找杨凯德,和老人家说起收取赋税的事情。他有点担心,这个纳粮的决定,会不会让民众们觉得自己是出尔反尔,没有信用。这是很要命的问题。一旦领导者的信用被透支,他的威信,也就不存在了。
    没想到,杨凯德倒是笑了笑,爽朗的说道:“玉麟,你将税率定下来,乡亲们反而吃了一颗定心丸!你不用担心,乡亲们不会有意见的!”
    张准有些奇怪的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杨凯德笑着说道:“几千年来,老百姓种地哪有不纳粮的?你当初说不纳粮,乡亲们都是不相信的,所以,大家私底下,都在估计,十月粮食丰收,你会收取多少的赋税?有些人背后猜测,到时候可能要上缴一半的收获!现在只要四十斤每亩,比他们估计中的轻多了!”
    张准听老人家这么一说,倒是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