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就是死路一条。
    在江南的盐业市场,自然是扬州的八大盐商控制着。他们对江南市场的把持,力度是非常大的,轻易不会让外人染指这块蛋糕。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盐商就是最大的盐枭。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甚至比朝廷更加积极的打击其他的盐枭。毫无疑问,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沈凌菲介入这个市场。八大盐商的背后,可都是拥有强大实力的。面对朝廷和盐商的双重打击,沈凌菲有这个抗拒的能力吗?
    张准不经意的摇摇头。
    不行,太冒险了。
    一个女子,做点别的小生意就行了,在私盐上凑什么热闹?彼璃生意又轻松,又惬意,还没有太大的风险,这不是很好吗?
    黄四郎察觉到了张准的意思,委婉的说道:“敝人也跟沈姑娘说过,这一行,外人是做不来的,尤其是女孩子,更是做不来,里面的水,实在是太深了,但是,”
    沈凌菲傲然说道:“只要我手上有盐,我就能卖出去。”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沈姑娘何以如此自信?”
    沈凌菲自信的说道:“我不搞零售,我直接卖给新安的韩家。”
    郭明泰悚然动容,缓缓的说道:“你说的这个韩家,可是韩铭华?”
    沈凌菲点头说道:“没错,正是韩铭华
    黄四郎沉吟片刻,慢慢的说道:“如此说来,倒是可以一试
    沈凌菲向张准简单了介绍了这个韩铭华。
    说起来,韩铭华应该算是徽商的中坚人物之一。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依靠典当行业起家的。很多的新安商人即徽商,都是依靠典当业起家的。在发家以后,再转行其他的生意。韩铭华发家以后,转行做的生意,正是盐业。尽管目前规模还不如扬州的八大盐商,却也相差无几。韩铭华最大的问题,就是起步太晚。即使发展的速度很快,想要赶超别的盐商,也不容易。
    徽商的核心,其实是儒商。新安商人在做生意的同时,还不断的开办私熟,宴请名师,培养自己的家族子弟,读书考科举,出人头地。家乡如果有善于读书的寒门弟子。他们也会尽量的资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甚至,徽商在外面做生意的时候,如果发现那些有读书潜力,却没有钱上学的儿童,他们也会拿出银钱,资助其完成学业。
    久而久之,那些被他们资助的孩子,逐渐的进入官场,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对于当初的滴水之恩,他们当然会涌泉相报。因此,只要是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肯定会为徽商大开方便之门。同时,对于那些有上进潜力的官员,徽商也会大力赞助,帮助其爬升高位。你来我往,慢慢的就形成了严密的官商结合的制度。
    但是,扬州的主要盐商,实力的确非常的雄厚,背景也是相当吓人的。他们的垄断,不是别人可以轻易打破的。以前,曾经有新安商人试图挑战扬州的盐商,结果,大败而归。不过,随着徽商培养出来的官员,逐渐的走到高层,他们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开始有了挑战扬州盐商的实力。
    比如说,新安的韩家,就是逐渐崛起的典型。韩铭华的族兄,乃是苏州府的知府。苏州织造天下闻名,富甲天下,韩家的人,能的爬到知府的位置上,比南京的那些什么礼部尚书之类的,还要更加的有难度。这样一个知府,就算规规矩矩,遵章守法,一年下来,收入也不会少于十万两银子。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其实在明朝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走过路过的朋友,请留下你的票无论是月票触还是推荐票都大大的需要啊其他网站看盗版的朋友,如果觉得本书还可以,请在注册一个账号,给我支持!只要推荐票就好!如果能够支持正版阅读,那就更好了!,
    ':'
    '  '
第210章 你知道罂粟吗
    在真正的历史上。后世经常提到的明末清初扬州八大盐商,过半都是徽商。新安商人,遍布天下,乃是闻名海外,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在崇祯七年,徽商还无法在扬州独领鳌头。他们需要一个机会。一个上位的机会。他们在耐心的等待着一个机会。
    现在,陕北和甘肃的精盐、青盐都被起义军隔绝。只有部分的青盐,通过四川转运。但是。即使是四川这条路,也是不安全的。因为。张献忠就很喜欢在四川活动。每次官兵势大,张献忠就会向四”转进。时不时的战乱。使得运到江南的精盐青盐数量,大大的减少。要是在这个时候,韩家能够取得相当数量的精盐,无疑会在和八大盐商的斗法中,取得上风。
    张准皱眉说道:“万一韩家将你吃了呢?”
    沈凌菲自信的说道:“不会
    她没有解释韩家为什么不会吃掉她,但是,她的神情很笃定。
    对方既然那么有信心,张准也就不再勉强了,他爽快的说道:“既然你和韩铭华有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等夏河寨的晒盐场有所产出,你的船队,就可以停靠在这里,直接从这里取盐。”
    沈凌菲欣然说道:“好”。
    当即商议精盐的销售地盘划分。
    黄四郎和郭明泰两人的实力小都不怎么强,能够控制淮安府  已经很不错了。更大的地盘,对于两人来说,也是水中的月亮,看得到,摸不着。因此,只要张准这边,能够保证他们需要的精盐,其他的事情。两人自然不会阻拦。
    沈凌菲的胃口,其实同样不大。因为,她也很清楚,这个行当的风险,是多么的恐怖。她真正的目的。是想试一试水。通过韩家获取部分的利润。简单的说来,就是二道贩子。反正,她的船队每次提取玻璃的时候,都要放空南下,实在是有点浪费。想要真正踩一只脚下去。没有强大的力量和背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既然三人没有怎么冲突,就达成了协议,张准自然没有意见。
    商议妥当,黄四郎和郭明泰就告辞离开。沈凌菲却继续留下来。她还要给张准说一说玻璃的销售情况。说到玻璃,她的神情,显然相当的愉悦。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连声说道:“卖得很好!一下子就卖光了!家里的人都羡慕得不行!他们向我打听玻璃是从哪里进货的,我偏偏不肯告诉他们!哼。想要我告诉他们?休想!”
    张准有些诧异的问道:“你和家里人有什么不对?”
    沈凌菲没有回答,只是笑盈盈的很得意的样子。
    张准于是说道:“既然如此小咱们后会有期。”
    这是要送客了。
    沈凌菲却没有告辞离开,反而有点欲言又止的意思。
    张准凝视她片刻,似笑非笑的说道:“沈姑娘。你还有事?有什么事。说出来吧,不要憋在心里难受了。”
    沈凌菲犹豫片刻,仿佛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向张准说出来。好大一会儿,她才慢慢的说道:“玉麟大人,我能不能和你谈一些别的事情?。
    “玉麟大人?。
    “别的事情?。
    张准自言自语的说道。
    这样的称呼,还真是独特啊,你怎么不叫玉麟哥哥呢?
    还有,什么才是别的事情?好古怪的说法。
    沈凌菲目光一闪一闪的。狡黠的说道:“我要叫你金事大人,未免生疏。要是叫你玉麟哥哥。那又显得太亲近。我想来想去。还是叫你玉麟大人吧!你应该不会介意吧?你要是介意的话,我就不叫了        张准瞅了她一眼,无所谓的说道:“玉麟大人就玉麟大人,你到底准备和我说什么别的事情?时间宝贵,你还是不要兜来兜去的,有话直说
    “不知道玉贼大人对日本的市场,有没有兴趣?”沈凌菲娓娓的说道。她的眼睛继续一闪一闪的,眼神更加的明亮了,好像是夜空中闪烁的两颗星星,又好像是两颗最纯净的蓝宝石。
    蓦然间,张准发现,她的眼珠,居然带着淡淡的蔚蓝色,而不是纯正的黑色。同时,她的头发,也隐隐带着金黄色。有一个念头。瞬间在张准的脑海里浮现出来:难道,她居然是个混血儿?
    “日本?。张准不置可否的点点头。
    这个沈凌菲,不但要插手江南的盐业,还想插手日本的市场  野心不小啊!这一刻。张准仿佛在她的身上,闻到了贪婪的气息,还有。浓浓的铜臭味。这股味道,和她的舰丽外表,实在是反差太大了。
    不过,张准本身,对日本的市场,也是相当凯觎的。原因很简单,有油水啊!日本现在已经是德川幕府时期。政治总体上是稳定的。因为战国时期,各个。大名之间的相互混战,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所以,现在的日本,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它就像是一块干透的海绵。拼命的想要吸收水分。
    偏偏日本自身还出产不错的银矿,使得它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来自海外的大量商品。不断的倾销到日本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因为日本有银子,因此,就算是不怎么样的商品,在日本都能卖出大价钱来。比如说,一船的瓷器,在马尼拉可能只能卖三四千两银子,但是在日本,可能卖五六千两。
    要说和日本贸易中,利润最大的是什么。茶叶绝对是首选。刚刚稳定下来的日本。茶道非常的流行,上到天皇、将军、大名,下到普通的武士、平民,都喜欢茶道。来自中国的上好茶叶,在那边几乎可以赚取同等重量的银子。就算是一般的茶叶。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
    长期以来,日本的市场,都被海盗头子郑芝龙霸占着。这个不可一世的海盗头子,每年都可以从日本获取数百万两白银的利润,比朝廷一年的太仓库收入还多。有人曾经统计过,郑芝龙每年的收入,至少在三四百万两白银以上。要不是如此巨富,日后的郑成功,怎么可能积累起那么强大的舰队?须知道小海军觉得是用钱堆出来的。
    也难怪沈凌菲眼红日本的市场,只要是人,都不能不眼红。
    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一座银山啊!
    但是,因为郑芝龙的把持。别人想要在日本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