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森林没有效益吗?固然有。木材就是巨大的效益所在。我们虎贲军需要大量的木材造船,种植树木,也是一项久长的财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起来有点远。可是,只要不是急功近利的话,林业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木材,永远都是不敷的。”
    “湖泊也是如此。以前,我们拼命的往湖泊里面填土,扩大田地的面积。要是我们用湖泊来养鱼,会有几多的收益呢?青州府最大的湖泊,就是清水泊。这个湖泊我去看过,里面的各种鱼很是的多,本地的渔民都捕捞不完。这么大的一个天然宝库,我们居然遗忘了,这是很是可惜的。”
    徐正明轻轻的插口说道:“都督大人,一家一户的,连渔船都买不起,想要对一个湖泊,不容易吧?”
    张准点颔首,缓缓的说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微微顿了顿,张准从马背上拿出一个皮囊,喝了两口水,接着说道:“灵山卫的大农庄,你们都去看过了吗?”
    宋应星颔首说道:“我们都去看过了。”
    张准意味深长的问道:“感觉如何?”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求月票这一章发出去,本书就要跨越三百万字了三百万字啊,一个不大不小的关口……求小小的打赏……】
    '  '
第685章 亩产量三万斤!
    第685章亩产量三万斤!
    (0685)
    宋应星犹豫片刻,缓缓的说道:“大人,在下愚直,有话就直说了。这个集体农庄,目前看是挺好的,生产的效率很高,屯丁的干活积极性也很高。可是,时间久了,生产效率可能会下降的,屯丁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要是不作出一定的改变,这个农庄无法久长存在。”
    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为什么呢?”
    宋应星直言不讳的说道:“屯丁们的收入,和他们的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好比说,第一农场,年产粮食几百万斤,分到屯丁手上的,却只有几十万斤。屯丁的获得,是产出的三成左右。而其他的分田到户的民众,每亩地只要上缴四十斤的赋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收入是产出的八成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九成。这么大的差距,肯定会引起屯丁们的心理不服衡的。”
    “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农庄的屯丁们,发现自己的收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他们肯定会采纳各种各样的怠工体例,破坏生产。即使有监工,也无法完全包管磨洋工的现象呈现。除非是大人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的收入,和外面的民众持平。”
    张准颔首说道:“没错,你看到了问题的素质。因为,农庄不属于屯丁,他们只是被动的干活,因此时间一长,就没有了积极性。可是,要是我x后,慢慢的将农庄的所有权,都转交给屯丁呢?又或者,在所有的农场里面,我实行的都是每亩地四十斤的税率呢?”
    宋应星思索片刻,欣然说道:“要是这样的话,积极性连结的时间,会长很多。可能,相对单门独户的生产,大型化的农庄,还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农庄有更大的应对能力。”
    张准微笑着说道:“正是如此。我用农庄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好像农庄这样的生产体例,其实是可以推广到农林牧副渔的所有领域的。湖泊太大,一个人管理不了,那没有关系,可以几户人家,甚至是几十户,几百户的人家,联合起来经营。出海打鱼,一家人没有足够的钱买渔船,可以多家联合起来。”
    “正如你所说,单门独户的经营,存在太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匹敌风险的能力很小。或许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十几年,全国的气候转变,很是的糟糕,有越来越冷,越来越干旱的趋势。好像北方的大旱,已经延续了好几年的时间了,我们山东,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前,打一个灌溉井,只要五丈左右就有水出,现在至少要打十丈,有个别处所,即使打二十丈,都找不到水源。这充分辩明,要是我们继续连结单门独户的经营体例,很困难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打一个灌溉井,至少需要三百两银子,这是一般的农户,根本无法承受的。”
    徐正明有点不解的说道:“大人的意思,是要让大商家介入?”
    张准缓缓的说道:“要是有大商家加入,自然最好。要是没有,也没有关系。第一钱庄,是可以贷款的。固然,贷款不是贷给私人,是贷给多个农户的合作体。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合作社。”
    徐正明皱眉说道:“贷款……万一呈现失误,无法了偿贷款,那怎么办?难道将贷款的所有苍生,都全部抓起来?这是要引发骚乱的,还请都督大人三思。”
    张准有条不紊的说道:“这固然是有风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包赚不赔的事情。可是我相信,各行各业有才调的人还是很多的。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只要赚钱的人比亏本的人多,贷款就是没有风险的。”
    宋应星老老实实的说道:“都督大人,你的说法,有点超出在下的理解能力了。这种联合经营模式,恐怕不但仅是农科司能够措置的,需要政务部公布相关的具体法令。我们农科司,关注的乃是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
    张准说道:“简直如此。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引,大都督府政务部会有详细的条文公布。农科司方面,主要还是关注技术进步。下面,我们研讨一下有关轮作的问题。”
    宋应星说道:“好”
    对农作物的轮作,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因此,在这个领域,他是有充分的讲话权的。
    积极成长间作套种,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六世纪呈现的《齐民要术》一书,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宋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获得成长。
    农作物的间作,包含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合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身世,对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应星的反应,明显有点奇怪,颇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显然,他对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不是十分的在意。在他看来,只要搞好本土农作物的种植,就足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了。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做好水稻、小麦和豆类的种植,就已经足够了。
    毫无疑问,宋应星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的知识,有很是深入的研究。可是,他究竟结果是正统的书人,他的思想,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好比天朝上国主义严重,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事物。他甚至看不起种植经济作物。以前,有人利用田地种植甘蔗之类的,就遭受到宋应星的强烈抨击,为此还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
    张准鉴貌辨色,感觉宋应星的思维,简直需要开拓一下。过度的自我,对他的成长,很是的晦气。寻思片刻,张准缓缓的说道:“玉米,土豆,红薯都是好工具,要充分的推广开来。这三样农作物,看起来不起眼,其实生命力很是的顽强,又耐干旱,田间地头,门前屋后,庭前院后,山林野地,都可以种植,不会和传统的农作物争夺田地。”
    “或许,这些农作物的味道,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我知道有些人说玉米的味道怪怪的,红薯的味道也欠好,土豆更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弄来吃。可是,必须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粮食,是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的。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总要比草根、观音土的要好。”
    说到这里,张准的语调,逐渐的降低下去,冷峻的说道:“外面的情势,或许你们不太清楚,才没有感觉到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紧迫性。我现在告诉你们,外面的情况,很是的不乐观。”
    “持久的战乱,持久的干旱,致使大片的田地荒芜,今年的粮食产量,必定会大大的减产。没有了粮食,就会产生大群的灾民。我估计,到时候会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山东。要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我们自己也会乱。”
    “然而,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要的农作物,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产量,不太可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玉米、红薯、土豆这三者上下功夫。宋应星,你对水稻和小麦的研究,都很有经验,我希望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对这三样的农作物进行研究。”
    宋应星有点不情愿的说道:“谨遵大人的叮咛。”
    他简直有点排斥外来的农作物。这种思想,他从小就有,其实不是长大以后才形成的。在他看来,老祖宗的工具,不克不及丢。连老祖宗的工具,都不给予真正的重视,整天想着外来的农作物,那算什么事?搞好自己的本行是正经
    张准想了想,缓缓的说道:“宋应星,我告诉你,玉米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
    宋应星失声说道:“什么?两千斤?”
    难怪他有这么大的反应。那时的粮食最高亩产量,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大概每亩产量在五百斤以上。一般的水田,都是在四百斤左右。要是在黄河流域,水稻的产量,还要更低一些,通常只有三百斤,有的甚至还不到三百斤。至于小麦的亩产量,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这个玉米的产量,每亩地居然可以达到两千斤,那实在是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