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超虽然智谋并不过人,但这点头脑还是有,他立刻猜到这是汉王缓兵之计,一旦他登基大统,第一个就会收拾自己,哪里还会给自己建国的机会。

马超背着手走了几步,他其实一直在考虑一个方案,就是行割据之实,奉长安以虚,也就是表面上他不独立,还是奉刘璟为主,但实际上他享有军权、财权和任免太守权,其实就和江东一样。

这样至少面子上大家都好看,想到这,他又回头道:“封公建国之事可以以后再说,但我们先谈谈眼下,如果殿下能答应保持现状,另外,允许我推荐河西各郡官僚,我可以依旧担任河西都督,不谋上位,也承诺军队不出河西一步,张公觉得汉王殿下能接受吗?”

张既心中大怒,这不就是事实上的割据吗?看来这个马超铁了心要拥兵自立了,张既冷静下来,不再和马超进行谈判,而将话题转到现实问题上。

张既缓缓道:“我会将马将军的心愿如实禀报殿下,另外,马将军之子尚年幼,思父心切,马将军不想见见他们吗?”

马超一怔,他忽然明白了张既的意思,立刻道:“我当然想见到我的两个儿子,不知殿下有什么条件?”

“殿下的条件很简单,第一,为避免河西民族仇恨,凡河西农耕之民皆要迁去灵州,将军不得阻拦;其二,河西各郡官僚必须回京述职,他们家眷也要一同前往,将军也不得阻拦;就只有这两条,如果将军能办到,殿下愿意让将父子团圆。”

马超本来对河西之民迁往灵州就没有过多阻拦,虽然他不希望官员皆走,但想到两个儿子的重要,这些官员他也不放在心上了,他当即道:“我可以答应殿下的条件,不知我孩儿何时送来?”

“只要两个条件办妥,将军自然可以和儿子相会,汉王既然承诺,就不会反悔!”

马超也不是很相信刘璟的承诺,不过想到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他最后的准备,倒也不错,马超点了点头,“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

数天后,酒泉郡和张掖郡也开始了汉民迁徙,官府收回了汉民的土地,要求他们在三天内启程,尽管很多汉民并不愿意离开家园,但在官府的强令之下,河西各郡的汉民以及其他农耕民都不得不收拾物品启程。

张掖和酒泉的汉民并不多,主要生活在张掖城和酒泉城一带,约近万户人家,包括很多来河西谋生的商人,但跟随汉民东撤的其他民族自耕农却不少,包括羌、氐、匈奴、乌桓、吐谷浑等等民族,也纷纷放弃土地东撤,他们都感到了战争即将来临的气息。

还有官员,也带着家眷撤离河西了,马超执剑站在城头,冷冷地望着浩浩荡荡远去的人流和车流,他的手不由捏紧了剑柄,总有一天,他会杀到灵州,将这些人全部赶回来。

第990章敦煌马岱

在历史长河中,敦煌郡一直特殊的存在着,在汉末河西沦陷,或者晋中五胡乱华的时代,敦煌郡便一直效忠于中央朝廷,成为中原王朝在西域的一块飞地。

就算吐蕃攻陷河西及西域,敦煌依旧是第一个起义,归附唐王朝,直至西夏李元昊攻占敦煌城之前,敦煌都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的郡县,屹立于西域边陲。

马超的势力虽然已经渐渐控制了河西,但敦煌郡却不受他的控制,大将马岱率六千汉军退守敦煌郡,不受马超节制。

马超一直希望兄弟能够像从前对阵曹操一样,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这一次他却失望了,马岱坚决不肯背叛刘璟,背叛汉国,最后马超不得已,只得将他调到敦煌郡,出任敦煌都尉,并在沿途派出大量巡哨斥候,断绝马岱和长安的联系。

甚至往来西域的商人,也不准走敦煌线,尽管消息被封锁,但马岱还是通过主薄李文赴陇西奔丧的机会,让李文把马超即将造反的消息送去了长安。

时间一天天过去,马岱再也没有了长安的消息,他耐心地等待着,他知道,至少马超会有消息传来。

这天中午,一队汉军巡哨从南方奔来,带来了三名骑兵,一直来到敦煌城外的军营,此时马岱正在军营内操练士兵,一名士兵飞奔而来,单膝跪下道:“将军,巡哨有重要事情禀报。”

“带来他们过来!”

片刻几名巡哨快步走来,马岱一眼看见他们身后的三名汉军士兵,不由一怔,连忙迎上去问道:“他们是何人?”

巡哨士兵躬身禀报道:“启禀将军,他们是从南山那边过来,是奉庞德将军之令前来送信。”

南山也就是祁连山,也就是从祁连山南面过来,那边是青海高原,倒是有牧民常从那边过来,但对于中原人却很艰难,那边地势太高,呼吸不畅,很容易病倒,而且高原上狼群极多,稍不留神就会丧身狼腹,马岱也没有考虑过那条线,没想到庞德居然派人绕过来了,马岱不由大喜,上前问道:“你们都是庞将军的部下?”

为首一名骑兵笑道:“将军不认识我们了?”

马岱再细看,顿时认出了他们三人,是当年他训练的骑兵部属,马岱也笑了起来,“原来是你们,变得又黑又瘦,我真认不出了,快到大帐来。”

马岱带着三名骑兵来到了大帐,他让三人坐下,又命人送来热汤,马岱急问道:“庞将军有什么消息给我?”

为首士兵取出一封信,递给了马岱,“这是庞将军让我们带给将军的信件。”

马岱接过信打开,他顿时愣住了,这不是庞德给自己的信,而是汉王殿下写给自己的亲笔信,他仔细读了一遍,汉王在信中嘉奖他忠义,并封他为敦煌侯,要求他整备军队,首先保卫敦煌城,然后再伺机配合汉军主力作战。

马岱心中感动,他明白汉王殿下的苦心,不忍让自己和马超兄弟反目,所以让自己先保住敦煌城,马岱暗暗叹息一声,他实在不明白兄长为何如此野心勃勃,一定要实现那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庞将军现在何在?”

“回禀将军,鹰击军已夺取了大斗拔谷,庞将军现率骑兵在谷口驻营,等待汉王之令。”

马岱点点头,又问道:“庞将军要求你们回去复命吗?”

“倒没有这个要求。”

“既然如此,你们就留在敦煌,和我一起等待时机。”

。。。。。。。。。。

张既出使的最大任务是给汉军争取时间,一是汉军要将河西的官员和汉民撤出,使他们免受战争之灾,其实便是汉军需要时间进行战备。

尽管刘璟并不打算像合肥战役那样耗费近一年时间,汉国也没有这么大的财力支持,但必要的战备绝不能省掉,刘璟身经百战,他知道一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战备是否充分,就算他用一天时间结束战斗,他也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

战争的后勤重地放在金城郡,也就是后世的兰州,这里紧靠黄河,运输方便,运输粮食物资的船队从长安出发,经渭河到黄河,最后运至金城县。

军队也在金城县集结,这一次,汉军要对付羌氐骑兵,还有一支神秘的贵霜军,刘璟也下定决心,要利用这次战斗彻底改造河西。

一队队满载粮食物资的货船离开了长安,浩浩荡荡驶向金城郡,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战备。

但刘璟却来到了灵州,视察灵州移民情况,按照平章台的部署,长安调用了三千太学生和数百名官吏赶赴灵州,协助灵州官府安置移民。

刘璟并非独自一人来灵州,这次他带着孙尚香一同前来,早在几年前,他便带着孙尚香视察汉中,孙尚香聪明能干,给他的视察带来很大的帮助。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带孙尚香来散散心,孙尚香虽然矢口不提江东之事,不再为兄长求情,但刘璟看出她的心情确实不好,带她出来走走,有利于排减她心中的苦闷和压抑。

灵州已在去年改名为朔方郡,朔方经略使正是陶政,他上任已有一年多,在他的治理下,朔方常住人口已由七千余人,慢慢增加到了一万五千人,大多是从河东逃来的难民,在朔方安了家。

而这次汉国大量迁徙河西汉民和中原逃民至朔方郡,使朔方郡人口猛增,与此同时带来了商业繁荣和大量货物运抵朔方码头。

这便使得陶政异常忙碌,几天几夜都难以回城休息,好在来了不少太学生和官员,才得使他没有被累死,终于喘了一口气,就在这时,他得到汉王刘璟到来的消息,急忙赶来拜见。

在灵州城外一片占地数十顷的空地上,分布着数万顶帐篷,这些帐篷都是移民的临时家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顶帐篷,官府还发给每户人家五张羊皮和一床军毯。

移民们大都带有简单的家具和被褥、锅碗、陶罐等等日用品,加上有官方有粮食、盐和肉类等供应,使得人心稳定,生活区内秩序井然。

刘璟到来时,已经有不少人口迁徙而来,使巨大的生活区内格外热闹,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女人在帐篷在整理家中的物品,男人则去事务区登记,而一群群孩童则在帐篷中奔跑嬉戏,偶然会出现挑着担叫卖的货郎,立刻被女人们围了起来。

孙尚香跟随丈夫一路北上,饱览沿途秀美的风光,她的心情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进了朔方郡境内后,她终于开始有说有笑。

这是刘璟希望的结果,他不想和孙尚香谈江东之事,他希望孙尚香能自己解开这个心结,似乎在自己带她去西市时,她已经好了很多,尽管还有些郁郁不乐,但只要出来走一走,她的心情就会好起来。

这时,孙尚香透过车窗看到了规模浩大的帐篷群,她都有点惊呆了,她连忙拉过刘璟问道:“夫郎,这是哪里?”

刘璟看了看便笑道:“这里就是灵州城外了,这些多帐篷是为了安置河西和中原的移民,我估计至少会来二十万人,这应该只是一部分。”

“有二十万人!”孙尚香惊叹一声,又自言自语道:“估计江东也会来不少人。”

“江东也有不少逃民,不过大多集中在荆州,关中和长安也有一些,大约万把人,这次迁来灵州,江东人不多,主要是气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