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纨绔到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陶笑道:“如实回话便是了!”

“可太平公主那里如何能善罢干休呢?”李成器担忧道。

“你若模棱两可地说你不愿意做太子,她是不会追究的。”

“这是为何?”李成器不解道。

“太平公主以为人人都像她一样,不会放弃到手的权力,你越是模棱两可,她就越以为你想做太子。至于你最后怎么做,自己决定便是了,她也怪不得你,因为你的确表示过自己不愿做太子,她只有吃个哑巴亏了。”

李成器叹了口气道:“幸亏太平公主的对手不是你,否则便是她的大不幸了。”

李陶笑而不语。

李成器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他郑重道:“陶儿,我问你一件事,你若信得过我,那就照实回答我!”

李陶愕然道:“大伯,你学的很快呀,这不是我昨日……”

李陶见李成器面色严肃,不像是开玩笑,便停了下来,郑重道:“大伯,你问吧,我会如实回答你的。”

“陶儿,其实你是最有机会做皇帝的,为什么你一直要将自己置身事外呢?”

第三百八十二章一个巴掌拍不响

李陶沉吟了片刻道:“大伯,皇帝显赫的身份让万人羡慕,可是登上了这个位置,就等于坐了牢,失去的不仅仅是人身自由,而且更失去了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机会,这在我看来绝对是得不偿失。与其那样,还不如让该做而又喜欢做的人去做皇帝,这就是我始终让自己置身事外的原因。”

李成器赞赏地点点头道:“陶儿,我虽是你的长辈,但却远没有你看的透。谢谢你,陶儿,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

李隆基如约来到天慈寺普润主持的禅房。

“大师,蓝田王还没来吗?”李隆基迫不及待地问道。

“蓝田王从来就没有来过,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来!”普润淡淡道。

“啊?”李隆基不知道普润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顿时愣在了当场。

普润话中“蓝田王虽然不来,但平王有了烦恼可以时常来天慈寺烧几柱香,我说的话与蓝田王说的无异,平王一心向佛也可以省却许多麻烦。”

李隆基也是聪明人,一点就透,他笑道:“大师所言极是,以后我会常来听大师说法的!”

普润突然拍了几下巴掌,然后问道:“平王,不知你听到了什么?”

李隆基点点头:“自然是听到了击掌之声。”

“双掌相击可以听到响声,若是一个巴掌可能听到声音?”普润笑问道。

“一个巴掌如何拍的响?”

“这不就对了?平王只管回去,只有你这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李隆基失声道:“难道我大哥那里,陶儿已经……”

普润双手合什道:“不可说,不可说……”

……

四月初十朝会,太平公主集团的宰相窦从一率先发难了。

窦从一是韦氏的死党,唐隆政变后,他走了太平公主的门路,免死被贬为了濠州司马。尝到了甜头的窦从一咬咬牙狠狠心,又一次大出血,果然从太平公主那里得到了宰相一职。

今日。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之下,窦从一向睿宗上奏道:“陛下登基已经数月了,现在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了。”

由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对复位有特殊贡献,睿宗对他们格外信任。凡有宰相问事,他都说,你们与太平公主议了吗?与三郎议了吗?二人控制朝廷大权,文武百官为之侧目。可今日之事非同小可。此事与太平公主和平王都有莫大的关系,若是处理不好。那可是会有大麻烦的。

睿宗暗自心想,若是陶儿在就好了,他肯定会有好主意的。自睿宗登基以来,除了过年时见了李陶一面,就再也没见过他的影子了,更别说是上朝了。

李陶指望不上,眼前的事又如此棘手,睿宗只得推皮球了:“众位爱卿,宁王成器是嫡长子。平王隆基立了大功,两人各有所长,你们说说立谁当太子好呢?”

睿宗的话音刚落,窦从一便道:“陛下,自古便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宁王是嫡长子。又有治国之才,臣以为应立宁王为太子为宜。”

窦从一是太平公主扶上位的宰相,他这一发言,文武百官便明白这是太平公主的意思。于是乎,众臣纷纷附和要求立宁王为太子。

李隆基听了群臣的上奏,心情十分郁闷。自己冒了那么大风险搞政变,好不容易把韦氏给搬倒了,若是最后给他人作了嫁衣裳,那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李陶让他放心,可是眼前的形势……

就在此时,刘幽求出来说话了。刘幽求是李隆基的军师,刚刚通过政变当上宰相。他自然要替李隆基说话了。

刘幽求上道:“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

刘幽求的意思很明白,天下都是平王打下来的,陛下也是拜平王所赐才当上的,陛下怎么能不让他当太子呢?

刘幽求不仅在政变中立了大功,说话很有分量。他这么一说,很多李隆基一系的大臣也随声附和。

代表太平公主的窦从一一方,与代表平王李隆基的刘幽求一方,各执一词互相争论的不可开交,这让睿宗很是头疼。

“陛下,我有话要说。”一个声音在大殿上传了开来。

众臣一看,竟然是宁王李成器。李成器是太子人选的当事人,他自然有说话的权利。

睿宗点头道:“宁王有事奏来便是!”

众人屏气凝神想听听宁王说些什么,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

“嫡长子继承只适用于和平时期,若遇到政治变故,就要先考虑功臣。现在正是这种情况,所以,我绝不能当这个太子。”说罢,李成器痛哭流涕,态度非常明确,坚持让李隆基做太子。

窦从一等人看李成器坚辞不做太子,顿时傻眼了,他们把目光瞥向太平公主。

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太平公主此刻面色阴沉,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李成器竟然会将唾手可得的太子之位拱手让出,李成器此举完全打乱了她的全盘计划。

唐睿宗李旦见此情形,随即下诏,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

有人欢喜有人愁,李隆基如愿做上了太子自然欣喜不已,可在长安的另一隅,却有一个人在独自借酒浇愁。说起来,此人在长安城内也算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号称长安第一首富的王胡风。

王胡风以前与韦氏、安乐公主交情不浅,从她们那里得到不少好处。唐隆政变后,王胡风的靠山倒了,有人告发他是韦氏余党,若此罪坐实了,不仅他的万贯家财将会充公,而且性命也保不住了。王胡风不愧是经过大风浪的,知道此时找谁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果然,当他去了一趟太平公主府后,一切都如愿了。当然,他花了多少钱只有自己知道。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他为保住了身家性命暗自庆幸之际,他的的心情又变坏了,而罪魁祸首正是长安的范氏商号。

第三百八十三章谣言四起

若放在一年前,王胡风绝对不会把范氏商号放在眼中。可自从去年中宗皇帝宴请朝臣与外国使节后,范氏商号的商品一下子便成为了皇亲国戚与权贵们追捧的对象,甚至成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上行下效整个长安的市场都被范氏商号所占领,王胡风昔日长安首富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

尽管如此,王胡风依然还能沉得住气,他一直在盯着范氏商号大量收购的粮食,他在等着一场大戏的精彩上演,然后一举定乾坤。可是,王胡风等待的那场精彩大戏并没有象他预料的那样如期上演,范氏商号把所有的仓库收满以后,就停止了这种“疯狂”的行为。

让王胡风更预料不到的是,范氏商号在“满仓”以后,并没有四处散布谣言,制造粮食要涨价的小道消息,相反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王胡风很失望,不过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戏早晚会上演,只不过是时间稍稍推迟了点而已。

去年的冬天,天气格外的寒冷,范氏商号借着李陶帮他们打出去的名气,在长安城开办的各项生意却是异常红火。甚至连酒楼客栈,也因为免费接待赶考的举子而名扬天下,成为外地人到长安下榻的首选。这个冬天也是让王胡风感到无比郁闷的一个冬天,因为以他多年从商的经验,眼看范氏商号因收购粮食钱财就要消耗殆尽,他以为他很快就会看到范氏商号破产,可他企盼的大戏非但未曾上演,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范氏商号独辟蹊径,不仅安全地挺过这个严寒的冬天,而且看样子每项生意似乎都做的有板有眼。

铁一般的事实让王胡风不禁心生畏惧:这个范氏商号真的不简单,那成堆的粮食,难道就不怕放到发霉?不过他这种“善意”的担心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答案很快就被揭晓了。

无雪的冬天并没有让人们感到今年的冬天与以往年会有什么不同。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长安城仍然是一个天下商人云集的地方。但人们突然发现,每年这个时候,那随着春风浇灌大地的淅淅沥沥春雨很久都没有如约而至,人们面对日渐枯萎的庄稼终于惶恐了。可是老天并没有因为人类的惶恐和虔诚的祈祷而格外开恩,大地依然干涸,禾苗逐渐枯死。

人们终于不得不接受一个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这是一场罕见的干旱灾害,它突如其来。无情地席卷了长安及其周边的地方。

到了秋收的时候,严格的来说,这并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秋收,因为长安与周边很多地方几乎都是颗粒未收。市场一片萧条,人们陷入惶恐之中。而建在长安城郊一大批的范氏商号粮仓,非但没有萧条的迹象,反而不知从什么时候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各式车马源源不断云集到此。王胡风知道,那是各地客商在抢着收购范氏商号储存的粮食。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唯恐自己空手而回。

王胡风非常清楚现在的粮食价格,他感觉此事既悲哀又可笑:那些四处奔波的商人,去年把大量的粮食送到范氏商号的粮仓,但仅仅放了一年,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