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哪里不知道刘备的心思,便道:“主公,孙将军所言极是,现汉帝已死,纵是吴蜀联军大破曹军,也是无济于事的,若是要安天下民心,只能选出一位称职的君主继承大统才行。”

刘备便问道:“孔明,依你之见,何人可以继承大统?”

诸葛亮实在无语了,主公刘备明明就很想要当皇帝了,却不想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这实在也太虚伪了一点吧?

于是诸葛亮稍加思索,便说道:“主公,放眼天下,汉室宗亲中,多是庸才,若扶持登上天子之位,只怕祸国殃民,依亮之见,能登大宝之人,唯有主公一人而已。”

听了诸葛亮的话,刘备假意震惊,道:“孤身为汉臣,岂可趁人之危,若孤去当这个皇帝,岂不是乱臣贼子,令天下百姓所不耻吗?”

刘备的反应非常的激烈,不过诸葛亮却也回应得得心应手。

只见诸葛亮突然间跪了下来,说道:“主公,为天下百姓计,希望主公勉为其难,继承大统,若非如此,国不能太平,民心不能安定。”

刘备道:“孔明。你陷孤于不义,还不速速离开!”

刘备径直将诸葛亮给赶了出去,诸葛亮离开刘备的书房,便召集了蜀中臣工,商议推立刘备为皇帝的事情。

臣工们对于诸葛亮的提议非常的震惊,认为主公身为汉室皇叔,不应当落井下石,当今之事,应当出兵曹魏,将曹丕赶下台。至于谁来当皇帝,应当从长计议才是。

诸葛亮哪里不知道现在不是谈论谁当皇帝的时候,不过若是不将主公推上皇帝之位,只怕他又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出来。

诸葛亮劝说众臣道:“近日,蜀中一带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应主公当即帝位。以继汉统,更复何疑?”

在诸葛亮的劝说下,群臣也没了意见。

若是刘备能够当上皇帝,那么列为臣工定然是能够封侯拜相的。自己的待遇级别,也是能够提升的。

于是诸葛亮便引大小官僚上表,请刘备继承皇帝位。

不过刘备却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拂袖而去。姿态摆得相当的高。

诸葛亮无奈,只好再生计策,那便是装病。

刘备听闻诸葛亮病了。于是亲自前往探视,在病床前,诸葛亮对刘备说道:“臣自出茅庐,得遇主公,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主公已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

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主公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主公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

刘备道:“孤登位之事,等孔明你病好了再谈不迟。”

孔明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刘备一看,知道时机成熟,便应允了登基为帝。

随后刘备便写信给东吴的孙仁,信中的话说得也非常的委婉。

刘备在信中说,如今汉室不济,宗室当中,能登大任者,只怕屈指可数,现在天下人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够继承汉室的正统,于是自己在百官的推荐下,勉为其难,只能暂代皇帝之位,若他日尽破曹贼,皇帝究竟由谁来当,还可以再商量。

孙仁将刘备的信读给了文武百官听,众臣一听,都心生鄙夷。

诸葛瑾道:“刘备厚颜无耻,竟然真的趁人之危,打算自己来当皇帝了,若是让汉献帝知道,只怕汉献帝会颇为失望的,只可惜吾弟孔明,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不幸辅佐了此等主公,当真是明珠暗投。”

鲁肃也道:“刘皇叔此举,实为不义,主公,依肃之见,不如断了刘备的钱粮,命他打消登基为帝的想法。”

鲁肃的提议,倒是得到了群臣的响应。

刘备再怎么拽,蜀中也只不过是在东吴的资助下才能够存在的政权,如果东吴对蜀中进行经济、钱粮上的制裁,相信不久之后,蜀中自会大乱,那么刘备,还拿什么去当皇帝?

孙仁询问杨林的意见,杨林道:“主公,刘备想要当皇帝,就随他去当好了,我东吴只要不确切表态,那么就不会如刘备这般被千夫所指,此外,我东吴送给刘备的粮食,是给那些行将饿死的受灾百姓们吃的,与刘备无关,若是我东吴单方面停止了粮食的资助,只怕刘备会见蜀中百姓之死,推到我东吴的头上。

我东吴不可做有违德行的事情,因此,还请主公对刘备登基为帝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杨林会如此说,早在孙仁的预料之中。

当日和杨林在书房里密谈的时候,杨林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刘备想要当皇帝的野心,东吴方面不宜干涉,倒是东吴的主公何时能够改元称帝,这才是应该从长计议的事情。

现在,孙仁自己,并不像刘备这样有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声,若强行称帝,只怕会遭到别人的非议,为了不向外树敌,因此东吴称帝之事,倒是能够再缓一缓。

计议已定。孙仁便回信给刘备了。

这封回信,刘备看得颇为高兴。

在信中,孙仁并没有标明自己是否支持刘备登基为帝,只是说了自己的经历,孙仁说,自己本不愿意成为东吴之主,只可惜,自兄长孙权死后,江东孙氏,竟无人能够继承这主公之位。因此自己才勉为其难,登上主公之位,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只是以百姓的身家性命为重,并不专权,为人君者,理应如此。

连东吴的主公都这么说了,刘备可算是松了一口气,现在蜀中一带的民众。全靠着东吴的救济才能够存活,若东吴出声反对自己登基的话,自己还真的无法下定决心。

有了东吴的默许,刘备也就开始积极的运筹登基大典。

在登基大典上。刘备率领众臣登上高坛,在坛上,诸葛亮高声朗读祭文道:“皇帝备,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将祭文读完,诸葛亮率领百官恭上玉玺,刘备接过玉玺,捧于坛上,再三推辞曰:“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

孔明便又道:“陛下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

文武各官,皆呼万岁。

于是刘备改元章武元年,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

刘备又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大赦天下。

刘备登基为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曹丕大怒,道:“刘备那个卑鄙小人,夺了我汉中之地,现在竟然也敢当皇帝,朕实在看他不顺眼,众位卿家,可有什么方法对付他?”

程昱道:“陛下,刘备小子,不足挂齿,他虽然登基为帝,但其国力,根本不足以与我大魏抗衡,陛下只需率领数万之众,兵发汉中,便能灭他。”

程昱之言说得颇为轻巧,于是有人提出了异议,此人正是许攸。

许攸道:“程大人此言差矣,现蜀中虽然困难重重,连粮食都靠东吴的救济,但是刘备手下,依旧精兵强将无数,南方孟获造反,也被平息了,而夏侯将军正是因为轻敌,才会失了汉中,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今刘备虽然可恨,但是若我军贸然进攻,只怕会落得个失败的结果,对于出兵之事,还请陛下三思。”

曹丕不能决,而群臣末端,一人却突然说道:“陛下,微臣有话说!”

众人定眼一看,此人正是司马懿。

在朝堂之上,司马懿的职位卑微,本没有他发言的余地,不过若是司马懿想说话,众臣自然是不会阻拦于他的。

曹丕也是慧眼识人的君王,道:“仲达有何话说?”

司马懿上前一步,道:“陛下,今刘备登基为帝,号称大汉皇帝,实际上,已经将我方定为贼寇,刘备若不除去,只怕我大魏再无宁日,因此,微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讨伐刘备。

但是要讨伐刘备,必须要保证后方的安定,昔日武皇帝在世时,曾意图讨伐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正厉兵秣马,但是却不想东吴军队偷袭合肥,致使武皇帝只能派兵援助,才给了马腾和张鲁喘息的机会。

因此,若要讨伐刘备,必定要通好东吴,让东吴不偷袭我大魏的后路,此才能安心伐蜀。”

司马懿的话虽然说到了点子上,但是曹丕却不太爱听,道:“东吴私自铸造货币,早已是乱臣贼子,朕欲除之而后快,怎么还会去通好东吴?”

早在曹操在世之时,每每提及赤壁之战的大败,曹操都是痛心疾首。曹丕在身边看着,也颇为不是滋味。

于是曹丕曾经立志,定要将东吴铲平,以报赤壁之战的仇!

只可惜,要进兵东吴,却不是时机,再加上刘备在成都称帝,更使得曹丕的注意力不可能再集中在东吴身上。

然而司马懿却说道:“非也!陛下,今刘备称帝,东吴并未表态。可见对于我大魏来说,东吴并非敌人,而且在合肥之战后,荀彧先生就曾经和东吴签订了和约,两家互不侵犯。”

曹丕道:“可是,东吴每日正将自家的粮草运往蜀中,可见吴蜀是一丘之貉,东吴又怎么会是我大魏的朋友呢?”

司马懿又道:“微臣听闻东吴的主公孙仁,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想必是她怜惜蜀中的百姓,才会让人将粮食送抵蜀中的,此是仁义之举,并非对我大魏有所敌意。”

经过司马懿的分析。东吴给蜀中送粮的事情,倒也能够说得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