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心灵自由之路支离破碎2

  我们的心可以没有过去,因而不受时间的拘束吗?明天在心理上属于已知,那么,我们的心有没有可能免除已知?行为有没有可能不属于已知?  最难的事情是沟通。口头的沟通显然必要,但是我想还有一种深层的沟通。这种深层的沟通不但是口头上沟通,而且还相投——沟通双方属于相同的层次,同样的密度,同样的热情。这种相投比纯然口头的沟通重要多了。我们如果讲的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一种深深触及日常生活的东西,那么这其中必然不只是口头的沟通,而且还相投。我们关切心理上根本的革命,不是多久以后的革命,而是今天,现在的革命。我们关心的是,人类的心饱受制约之后,是否可能立即改变;因而使它的行为恢复为连续的整体,不支离破碎;因而消弭它的悔恨、绝望、痛苦、恐惧、焦虑、罪恶感。心如何抛除这一切,而一变成为全新、年轻、纯真?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根本的革命,只要我们的心还分裂成“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裂成经验与经验者,就不可能。这种分裂造成了冲突。所有的分裂都必然造成冲突。冲突、斗争、战斗虽然可能造成一些粗浅的改变,可是在深层的心理上则绝无可能造成任何改变。所以,心(心肠和大脑)这整体的状态,如何处理分裂问题?  我们说我们要讨论意识和深层的潜意识。我们问为什么有这种分裂:一方面是意识心(其中充满了日常行为、烦恼、问题、浅薄的快乐、谋生),另一方面是深层的潜意识心(其中隐藏着种种动机、欲望、要求、恐惧)。为什么会有这种分裂?这种分裂的存在,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浅薄地喋喋不休,一直在宗教和其他方面欲求浅薄的惊喜、消遣?我们这浅薄的心,在有这种分裂的时候,根本无法深入发掘自己。  深层的心有什么内容?——我们不要照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看法——如果你未曾听别人怎么说,你又要如何去发现?你如何寻找你的潜意识是什么东西?你会注意你的潜意识,会不会?你是否期望你的梦能够解释你的潜意识?专家呢?他们照样受到他们自己“专门化”的制约。也有人说,可不可能完全没有梦——当然,除了吃错东西,吃太多肉所以做噩梦之外?  潜意识——我们暂时用这个字眼——是有的。潜意识是什么做成的?——显然是过去的种种,一切种族意识、种族残余、家族传统、宗教社会制约——隐藏的,晦暗的,未发现的。如果没有梦——或者不去找精神分析医生——这一切是否可能暴露、发现?没有梦,心确实睡着了,就很安静,不再一直活动。那么,如果心安静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质素,一种与日常的焦虑、恐惧、烦恼、问题、欲求完全无关的质素是否就不再能够进入心里?要解答这一点,发现这一点——也就是,因为完全没有梦,所以心早上醒来时完全新鲜——是否可能,我们必须在白天就很留心,留心种种线索、踪迹。这一切只能在种种关系中发现。你观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怨恨、判断、评价;你观看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反应,光是看着而没有任何选择。这样,所有隐藏的,潜意识的,在白天亦将暴露。  我们为什么赋予潜意识这么深刻的意义?潜意识和意识毕竟一样无足轻重。如果意识心异常活跃,一直在观、听、看,那么,意识心就比潜意识重要得多。在这种情形下,潜意识的一切内容将完全暴露,各层次间的分裂亦将终止。坐公车的时候,跟自己的太太、先生谈话的时候,办公的时候,写字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如果你曾经孤独,看看自己的反应)。那么,这整个观察的过程,这个看的行动(这其中没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分别)将使矛盾停止。  如果这一点多多少少是清楚了,那么我们就要问:爱是什么?爱是快乐吗?是嫉妒吗?占有吗?爱是丈夫支配妻子、妻子支配先生吗?当然,这一切无一是爱。可是我们身上却背负了这一切,然后告诉我们的先生或太太或什么人说:“我爱你。”再来,我们大部分人,不论是这样的嫉妒或那样的嫉妒,总是嫉妒别人。嫉妒来自于比较、衡量,来自于希望不同于现状。那么,我们是否可能实然地看见嫉妒,因而永远不再嫉妒,因而完全免于嫉妒?如果不能,爱就永远不存在。爱,非关时间;爱,不能耕耘;爱,非关快乐。  再来,死是什么?爱与死之间的关系如何?我想,只要我们了解死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两者的关系。要了解死,显然必须了解生。我们的生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生是日常生活的生,不是意识形态的,知识的“生”。我们以为这种生应该就是生,但其实是假的生。我们的生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生就是日常冲突、绝望、寂寞、孤独的生。我们的生活,不论睡或醒,都是一个战场。我们利用各种方式,借着音乐、艺术、博物馆、宗教或哲学的排遣、构筑理论、沉浸于知识等,企图结束这种冲突,封闭这个一直给我们悲伤,我们谓之为生活的战场。


第三部分:心灵自由之路支离破碎3

  生活的悲伤可能结束吗?我们的心若不根本改变,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每天上班,谋生,看几本书,也能够聪明地引用别人的话,资讯充分——可是这生活是空虚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后,如果有人发现这种情形,他就开始发明一种生活意义,找一点意义来给生活,他会去找聪明的人来给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这又是另一种逃避。这种生活必须做根本的转变。  为什么我们都怕死?我们大部分人都怕死。我们怕什么?请你看看你称之为死亡的那种恐惧——你害怕抵达那个你称之为生活的战场的终点。我们害怕未知,害怕可能发生什么事。我们害怕离开已知的事物:家庭、书、住宅、家具、身边的人。已知的事物我们害怕放手。可是,这已知的事物是悲伤、痛苦、绝望,偶尔有一些快乐的生活。这不断的挣扎永无休止——这我们称之为生活,可是我却害怕放手。害怕这一切会结束的,不就是这一切累积出来的“我”?所以这个“我”需要未来的希望,所以须要来生。来生的意思就是说你下一辈子会爬得比这一辈子高。这一辈子你是洗碗工,下一辈子就是王子等等。至于洗碗,另外有人会替你洗。相信来生的人,这一辈子对他很重要。因为,你的下一辈子都要看这一辈子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思想、你的行动而定。你不是得好报,也不是得恶报。但是,事实上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如何。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种信仰,一如相信天堂、上帝,随便你喜欢。事实上,真正要紧的是你现在、今天怎样,是现在、今天的所作所为;不但外在,而且包括内在。至于西方,西方人也有他们安慰死亡的方法。西方人将死亡合理化。他们有他们宗教的制约。  所以,到底死是什么,是结束吗?有机体会结束,因为有机体会老,会生病,或发生意外。我们很少有人老了还很漂亮的,因为我们都是受苦的事体。我们一老,脸就显示出来。另外,老了还有回忆的悲伤。  我们可能心理上每天都免于一切“已知”吗?除非我们有免于“已知”事物的自由,否则永远掌握不到那“可能的”事物。本来,我们的“可能性”一直都局限在已知事物领域之内,可是一旦有了这种自由,我们的可能性就广大无垠。所以,我们可不可能在心理上免除我们的过去,免除一切执著、恐惧、焦虑、虚荣、骄傲?完全免除这一切,所以隔天醒来成为新鲜的人?你会说:“这怎么做?有什么方法?”这没有什么方法,因为“方法”意味着明天,意味着你要不断地修炼,最后,明天,很多个明天之后,终于练成某种东西。但是,你是否现在就能够看清楚一个真相——实际的看,不是理论的看?这个真相就是,除非心理上终止过往的一切,否则我们的心不可能新鲜、纯真、年轻、有活力、热情。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放弃过去的一切,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过去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思想以过去为基础。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过去,所以我们的心放不掉。不论它做过什么努力想要放弃,这努力仍然是过去(希望成就另一种状况的过去)的一部分。  心必须非常安静。而且,只要心里清楚整个问题,就会非常安静,没有抗拒,没有任何体系。人一直在追求不朽。他画画,签个名字,那就是追求不朽的方法。人总是想留下自己的什么东西,所以留下他的名字。他必须给的,除了技术性知识之外,他有什么能给?心理上他是什么?你和我,我们是什么?你银行的存款可能比我多,你可能比我聪明,你可能比我这样或那样;可是,心理上,我们是什么?一大堆话、记忆、经验,以及我们想传诸子孙,写成书,画成画的一切,以及“我”。这个“我”极为重要。这个“我”与社群对立;这个“我”,要认同自己;要实现自己;要成为某种伟大的人、事,你们知道,想要成为所有的一切。你观察这个“我”,你看见的一大捆记忆和空洞的话,我们执著的就是这些;这就是你和我之间,他们和我们之间那种隔离的本质。  如果你了解这一切,不经由别人,经由自己,不判断,不评价,不压抑,只是观察,仔细地看,你就会知道,只有有死,才可能有爱。爱不是记忆,不是快乐。据说爱和性有关,这又回到欲爱和圣爱;取其一,则另一就分裂了。当然,这些都不是爱。除非告别过去的一切,告别一切劳苦、冲突、悲伤,我们不可能完全地、整体地触及爱。告别过去的一切,然后才有爱,然后才能从心所欲。  前几天我们说过,问问题很容易;但是问得有目标,时时谨记在心,一直到自己完全解答问题则不然。这样的问有一种重要性,随意的问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