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于孝天也提前早有预料,这样大规模的影响到几十万人生计的问题,他不可能没有准备,在这个圣旨出…台之前,大批细作已经提前被安插混入到了漕民之中,所以当一些人开始纠集闹事的时候,各地军方以及地方官府,立即就开始使出了雷霆手段,将一批挑头闹事之人抓了起来,就地正…法。
  顺带还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出了不少浑水摸鱼的官吏,其中单单是南直隶方面,就抓了上百官吏,也都速判速决,将其斩首弃市。
  结果刚刚闹起来不长时间的运河沿岸的民乱,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便被纷纷按了下去。
  掐去了这些挑头或者暗中指使的头脑之后,剩下的漕民也就好对付多了,加之朝廷给出了他们较为优惠的待遇,这些底层的漕船船夫们对比一下,他们在漕船上当船工的时候,和现在朝廷给出的待遇,他们自然也就偃旗息鼓,开始接受重新安置。
  这一下朝廷就每年可以节省下巨额的漕运费用,最关键的是免去了以前因为漕运,而多被扒几层皮的普通百姓的负担。
  而省下来的这笔钱,一部分改投到了海运事务上去,新建了大批用来南粮北运的货船,安置了不少因为取消漕运而失业的船工,减少了大量的因为漕运的浪费情况。
  另外剩下节省下来的资金,于孝天也不准挪为它用,而是尽数投入到黄淮地区那些常年容易泛滥的河流的河道整修方面,特别是黄河和淮河两条大河,更是投入巨资治理的主要目标。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给黄河下游黄淮一带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黄河多沙容易淤积河道,造成下游经常决口,也就是万历年间有大臣潘季驯极力治黄,才算是把黄河下游河道稳定了下来。
  但是到了天启崇祯年间之后,国事日乱,财政捉襟见肘,加之官员贪鄙之风盛行,使得朝廷根本无力也无能对黄淮泛滥区进行综合治理。
  现如今于孝天取消漕运,节省下来大笔资金,便干脆一股脑投入到了黄淮流域河道治理之中,正好老百姓也很穷,于孝天选派了一批精干的官员,专司奔赴各地进行治河工程,而且命令不得随意征发民众,可以以工代赈的方式,来招募闲散灾民,以给粮给钱的方式,来对河道进行修缮施工。
  以工代赈的办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这时候民间尚有许多百姓没有被安定住,这些流动的灾民,随时都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旦被有心人蛊惑或者牵头带领,就可能闹出大乱。
  而以工代赈的办法,则将大批流动的灾民给吸引到了治河工程之中,朝廷给工程拨发钱粮,抑或是发钱抑或是给粮,来换取流民出工出力,对各处经常泛滥的河道进行加固修缮,在工程结束之后,还负责给这些百姓安置土地住处将其固定下来,使其有田可种,有家可归,从根本上解决流动灾民无处安置的问题。
  于孝天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李自成三打开封,后来掘开黄河水淹开封城的事情,现如今李自成已经覆灭,开封暂时安全了,但是开封旁边的黄河却依旧如同选在开封府、归德府一带百姓头上的一把利刃一般,随时都可能会出现决口泛滥。
  所以于孝天特令工部,加强洛阳下游黄河河段两岸大堤的修葺工作,并且派出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到各地治河工地上进行暗查,对于治河工程进行严格的财务审查,确保投入的钱粮能真正用到治河工程上面,而不会被那些官吏们给中饱私囊。
  为此也着实抓住了一些贪官污吏的脏手,于孝天也不杀他们,查实之后,命人将其双手活活剁掉,却不让他们死,就把他们吊在治河工地上,受风吹雨打,供人参观,以此来震慑那些接替他们的官吏们,使之不敢再伸出脏手去治河的钱粮之中贪墨。
  整个崇祯十四年间,大明全国各地都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状态,虽然是不是还是有不少地方会出现小规模的骚乱或者民变,但是规模却都不算大,很快便被各地派驻的于家军扑灭。
  而随着于家军把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之后,各地的旧式军队也逐步开始被于家军所取代,大批以前的明军卸甲归田,脱去了世代兵户的身份,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农民,划给了他们土地,让他们安置下来进行耕作。
  这也使得大明减少了许多冗兵冗员,减少了朝廷的财政负担,但是这样对就是官军的裁撤,也遭到了不少大明军将的强烈抵…制和反弹,许多地方的军将得知自己的兵马要被裁撤,而他们马上就会变成光杆司令,于是当然不肯轻易就范。
  一些拥兵较多的军将,干脆就率兵谋叛,攻打周边的州府县城,大掠地方,强行裹挟民壮入军给他们充当炮灰。
  其中闹得最厉害的就算是驻守襄阳府一带的大将左良玉,这家伙在另一个历史时空之中,就不是个好鸟,这个时空之中,照样还是老德行,在湖广一带拥兵自重,经常不听调遣,为祸一方百姓。


 第一百零九章 整军

  这一次于孝天下旨裁撤左良玉麾下的两万兵马,左良玉闻讯便立即率兵谋叛,带兵猛攻襄阳,试图攻下襄阳然后控制周边府县,以此来和朝廷抗衡,短短十几天时间,就攻占了南漳等地,强行裹挟民壮加入叛军之中,短时间便将兵力扩至四五万人的规模,大有要闹一出大戏出来给于孝天看的架势。
  左良玉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拥兵自重,以无力抗衡朝廷,也就是于孝天,试图拖延下去,让于孝天感到他这块骨头不好啃,最后招安他,那么他就可以继续拥兵自重,作威作福下去了!
  但是于孝天对左良玉岂能不防,提前已经在襄阳城派驻了部分于家军坐镇,左良玉领兵攻打襄阳城,这些于家军就据险而守,接连击退左良玉叛军的进攻,接着孙传庭受命领兵对其进剿,以孟飞等武将为辅,迅速的堵住了左良玉朝周边扩张的势头,并且分兵几路,将左良玉所部堵在了襄阳府境内,并且连续将其击败数阵。
  左良玉最终被堵在了南漳县城一带,一万多于家军“包围”了左良玉所部的三万余兵力,将其围困在了南漳县境内。
  左良玉见势不妙率部试图突围,逃入四川境内,但是孟飞岂能给他这样的机会,率军对其发动了最后的猛击。
  左良玉所部叛军基本上都是临时裹挟的民壮,装备质量极差,和武装到牙齿的于家军放对,简直就是找死。
  结果双方一接战,左良玉麾下的叛军便当即大溃,最终左良玉也被孟飞生擒活捉,随即将其举家打入囚车送往襄阳城之中进行处置。
  孙传庭按照于孝天的吩咐,将左良玉凌迟处死,其家人举家满门抄斩,包括那些跟着左良玉混的军将,也一并满门抄斩,杀了个人头滚滚彻底扑灭了左良玉的兵乱。
  左良玉所部被剿灭,也大大震慑了其它那些地方武将们,原本一些地方武将还打算跟着起兵作乱,也指望着回头能逼得朝廷对他们做出让步,重新招安他们,使得他们保留下他们的武力。
  但是当听说左良玉从起兵到被剿灭,总共不到两个月时间,左良玉包括手下军将一个个全家老少都被满门抄斩,遭受了灭顶之灾以后,这些武将们之中原本一些不安分的家伙,顿时打消了起兵作乱的念头。
  现在朝廷当权的可不是以前的崇祯皇帝了,现在可是于孝天这个大煞神当政,这家伙手黑不说,心更比崇祯黑几百倍,更何况他手上现在拥有近二十万精锐无匹的于家军,虽然在各地驻军都不算太多,兵力上似乎并不占优,但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这些于家军,他们装备实在是太好,手中的火…枪实在是太犀利了,往往都善于以少胜多,极难对付。
  左良玉号称十万大军谋叛,但是于孝天只派出了一万多点于家军给孙传庭,就把左良玉轻松给灭掉了,他们这些人手头上拥有千八百兵将,就想和于家军抗衡,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他们死了不要紧,搞不好老祖坟都可能被刨了,所以这些地方武将,最终也只得接受了裁撤命令。
  于孝天也没有太为难这些武将,原来他们的家产都给他们保留下来,另外每个人给了一笔不菲的遣散费,让他们可以置办田产,起码当个小财主没有一点问题,一些地方的大将,还特许他们原有的田地免赋三年,算是特别优待。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地方武将,也很是不情不愿,因为于孝天在裁撤地方军队的时候,收回了原来那些军方的屯田,将其分给了那些遣散的兵卒们耕种。
  而原来这些卫所的屯田,基本上都被这些武将世代掌控着,那些兵户们基本上算是他们的农奴,只能给他们做事。
  现在这些当兵的都分掉了他们控制的屯田,一下子就让他们失去了赖以中饱私囊的土壤,他们如何能不肉疼。
  可是在于家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不答应也不行,起兵谋叛更是直接让他们举家老少去送死,不管他们乐意不乐意,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裁撤掉这些地方的官军之后,于家军便成了大明真正的武力依仗,成为了唯一的军事主体,于孝天一改大明以前的兵户制度,将军队全部改为募兵制,大幅度提高兵将的收入和地位,使得兵将们可以活的更体面,虽然继续要求军队不干涉地方政务,但是同时也不让地方官员去管束这些军队。
  这些新的官军,是国家的军队,只听从兵部的调遣,不再听令于地方官员的节制,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兵部可以把部分地方驻军,交给地方官员临时节制使用,整体上让军人的社会地位拔高了一大截。
  这一点虽然文官们有点不爽,觉得以后这些丘八们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实在是有辱斯文,但是于孝天现在乃是大明监国,本身就是武将出身,他们也不敢指望以后还骑在于家军的脑袋上为所欲为了。
  而且于孝天在朝中说过一些话:“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人连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