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误伤了友军。
  所以说袁崇焕在于孝天眼中,既不是后人所推崇的那什么民族英雄,但是也不像一些人所说的这家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只能说袁崇焕这个人好大喜功,实际能力并没有他自己吹的那么厉害,虽然他也想做一番事业,但是却并没有那种能力,结果自信心膨胀之下,加之又被崇祯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上,导致他一时间忘乎所以,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也导致了毛文龙乃至是很多人的悲剧,包括满贵在内,都成了他吹牛皮的牺牲品。
  这样的人注定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所以被杀也是有一定的咎由自取的因素,怨不得别人什么。
  可是因为他的各种失误,这一次给大明却遗祸无穷,也导致了整个东江镇的全面崩溃,毛文龙的部下那些桀骜之辈,对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绝大部分人心怀不满,这也导致了以后不少毛文龙所部叛投了建奴。
  建奴也自此彻底消除了一个背后的心腹大患,可以肆无忌惮的觊觎关内了。
  除了辽东战事的恶化之外,更让当今朝廷感到头疼的就是陕西民变了,自天启末年开始,陕西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加之朝廷年年加派日重,却不思赈济,官员为了完成加派,更是横征暴敛,整个陕西境内,各地都出现大量的饥民,饿殍遍地,人相食,易子而食这样的人间惨剧天天都在发生。
  大批饥民无以为生之下,在一些强人的召集之下揭竿而起,开始四处大掠,崇祯元年,崇祯更是为了节省一些驿站所耗的资金,下旨裁撤驿站,清退驿卒,终于把一个牛人给逼上了梁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自成。


 第三十九章 天怒人怨

  整个陕西揭竿而起的流民军不下百股之多,大规模的流民军更是达到了几十股,这些为了活命的流民军如同蝗虫一般的在崇祯初年,席卷了大片区域,声势日壮,不但搅乱了整个陕西,而且杀入了山西境内,把山陕之地搞得是乌烟瘴气,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流民军在官军进剿之下,更是杀入了河南,整个中原腹地的局势,也都陷入到了彻底的混乱之中。
  当然这些流民军有他们造反的理由,这个怨不得他们,只能说大明至此彻底进入到了乱世末年,恶性循环已经无法扭转,虽然崇祯这几年来,整日里殚精竭虑,非常勤勉,想尽办法想要扭转局面,可是却已是表现出了回天无力的状态。
  随着到处用兵越来越多,大明的财政状况更是越来越不堪重负,辽东战事糜烂,中原几省流民军四起,整个大明北方可以说是已经开始烽火连天,按下葫芦起了瓢,就连一些边军也因为欠饷加入了叛乱,许多曾经的边军干脆转投入了流民军之中,站到了大明的对立面上。
  值此乱世之中,就连已经被扑灭的白莲教这样的邪教,也开始顺势再起,开始在河南山东河北交界一带的府县之间大行其道,隐隐间也有星火燎原之势。
  为了解决粮饷的问题,崇祯不得不连连加饷,崇祯三年初,更是下旨各地加田赋,每亩地再加三厘,如此一来全国上下可增收田赋一百六十万两。
  如此一来,表面上来看,仅仅是每亩地增加三厘,并不算多,但是在这个土地被大量兼并的时代,各地百姓身上的负担已经非常沉重了,实际上等摊派到每个老百姓头上的时候,早已不是三厘这么多,而是连番数倍之多,这就更逼得不少百姓再也没法活了。
  所以至此大明朝算是彻底走入了死胡同之中,加赋加饷,导致越来越多百姓成为了流民,流民多了,流民军自然越发壮大,数量越来越多,流民军越来越多,就必须要增加兵马进行进剿,调集兵马就要花钱,钱不够就接着加饷,加饷又导致更多百姓不满,没法活下去,成为流民……
  如此下去,自然大明就彻底走入了死胡同之中……
  这样的增加田赋,就连福建这边,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但是幸好福建本身地少,牵扯的并不算太广,老百姓虽然不满,但是这两年福建的天气还算是正常,没有再出现大旱,加之又有于孝天在福建坐镇,强力弹压,一旦形成流民潮,便马上、将其迁移出福建,运往台湾岛。
  即便是出现一些实力稍强的乱匪,但是在于孝天的兵锋之下,马上便会冰消瓦解,故此福建这边仅仅受到了小幅度的波及,但是却并未酿出大乱,这也算是在这乱世之中,各省之中一枝独秀了。
  反倒是趁此机会,于孝天从各地又搞到了不少饥民,也算是发国难财了。
  其实大明现在倒也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大明并非没有财源可以挖掘,首先经过两百多年的积淀,大明上下积累起来的财富之巨,根本不能为外人所想象。
  虽然大明自立国以来,便一直奉行闭关锁国封海的政策,但是却始终没有彻底挡住大明的商贾私下里做通海贸易,特别是西方人出现在亚洲之后,发现了大明这些精美绝伦的特产之后,更是对大明的许多商品趋之若鹜。
  不管是先来的葡萄牙人,还是随即而来的西班牙人,乃至是后来居上的荷兰人,甚至于刚开始将触角伸到亚洲这边的英国人,都想方设法的从大明购买各种商品,运回欧洲进行高价贩卖。
  欧洲贵族几乎都将家中能拥有几件大明的瓷器抑或是其他东西为荣,如果谁家里面没有几件像样的大明的瓷器,简直出门都不好意思给人打招呼,说自己是贵族。
  另外大明的茶叶,也逐步被欧洲人所接受,许多贵族喜欢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的树叶,每天不喝上一杯,都觉得不舒服。
  另外对于欧洲的那些贵妇们来说,不穿一件产自大明的精美丝绸制作成的裙子,简直就不好意思上街。
  所以对于大明的各种商品,欧洲简直就如同一个无底洞一般,有多少就能吸纳多少,永远都不会产生滞销,永远都受人追捧。
  这些欧洲国家,为了能弄到大明的商品,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先是将欧洲的东西运往大明,但是他们却发现他们的东西,很少有大明需要的东西,除了极少数一些奢侈品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东西卖给大明的人。
  于是他们只能想方设法,将好不容易从别的地方弄到的金子银子,成船的运往大明,换取大明的这些商品,在很长时间之内,大明完全是一个净出口国,除了银子以及少量产自其它地方的珠宝、香料之外,大明几乎不需要任何东西。
  几百年的巨大贸易顺差,使得全世界大量的白银都流入到了大明,以至于大明南方出现了银子一直缓慢贬值的情况,其中包括日本所产的大量白银黄铜,也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大明之中。
  而这些巨量的白银,几乎都沉淀在了大明的那些有钱人和士绅权贵手中,被储存在地窖之中,任其发霉。
  所以大明民间所积淀的白银数量之巨,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最最保守的估算,在明末的时候,大明民间积淀的白银数量,起码有数亿两甚至几十亿两之多。
  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之后,才出现逆转,大量明清两代流入中国的白银,才因为巨额的战争赔款,逐步的重新回流到了欧洲列强手中。
  而在此之前,中国拥有的贵重金属,绝对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而且没有之一。
  所以如果崇祯够狠,这个时候挑选一些权贵找一些罪名,将其连根拔起的话,单是抄没他们的家产,估计就足够他养雄兵千万,没有一点问题。
  但是这种事想要崇祯来做,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权贵勋戚有钱人家,谁的关系不是盘根错节?谁在朝中没有代言人,谁不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如果崇祯想要这么做的话,估计首先他手下的那些贪官污吏们就会第一个跳出来不干了,因为谁也不清楚,下一个是谁,铁定会同仇敌忾跟崇祯作对。
  很显然崇祯不敢这么做,也不好意思这么做,更不会不要脸的这么做,毕竟这些有钱人和权贵勋戚们各个都被他视作国之栋梁。
  可是这些国之栋梁在大明将亡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舍得倾尽家财,来为国一战呢?别说是倾尽家财,就连拿出一部分都没几个人肯干,所有人都认为,国家没钱,那是皇帝的事情,干他们屁事,他们的钱是他们自己好不容易捞到的,国家没钱,就只能让皇帝自己想办法。
  至于加派加赋,会不会搞得天怒人怨,没有几个人关心,没钱养兵,国家就要完蛋,但是依旧是皇帝的事情,所有人都如此冷漠的看着崇祯自己苦苦挣扎,直至大明彻底玩儿完到底。
  如果于孝天没记错的话,崇祯在末年的时候,曾经多次在京师呼吁有钱人和当官的出钱助饷,可是真正愿意掏钱的,却根本没有几个,就连他老丈人都一毛不拔,各个哭天抹泪的撞天屈哭穷,宁可刀架在脖子上,都坚决一毛不拔。
  后来李自成入京师,进行全城大索,有所谓的狗屁历史学家说李自成逃离北京的时候,足足从北京城之中,带走了三千七百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多是从皇宫内帑之中抄获的。
  其实这是屁话,崇祯内帑有钱没有?肯定有,但是可以说肯定不多,因为崇祯不是一个守财奴,如果他内帑之中,还有三千多万两白银,和数百万两黄金的话,肯定不至于把天下闹成这种德性,以至于连他们朱家的龙座都被人家给抢了去。
  但是李自成到底从北京城弄走没有弄走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和数百万两黄金,这件事是有一定可以商榷的,但是于孝天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李自成进京之后,军纪败坏,让手下全城大索,逼迫那些大明的旧臣还有城中的勋戚权贵拿钱买命,从这些人手中,应该是着实搞出了不少银子。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李自成并未把全北京大部分银子弄走,因为后来满清鞑子入关进京之后,还捞取了不少银子。
  这还仅仅是一个北京城之中积淀下来的白银数量,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