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京营的官军根本就不堪一战,这些在京师一带镇守的官军,都是一些老爷兵,吃喝玩乐估计比谁都强,但是却极少操演,战斗力之低下,让人不忍卒读,数次建奴入关,京营官军碰上建奴,皆大败,甚至于闻声既溃,完全没有一点战力。
  这也是每每建奴入关,崇祯都总是要调山西兵和关宁军以及山东兵马入卫京畿的原因,正是因为京师这一带的京营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
  现在陈新甲手头上的山西精锐已经败了,仅剩下的一部分兵将,逃到了霸州,呆在霸州不敢再动,陈新甲被逮问,那些兵将现如今也战意全无,被于家军吓尿了,所以根本指望不上,要是强自让他们上阵的话,估计于家军一露面,他们就能立即哄堂大散。
  而好不容易日夜兼程从山海关调入关内的关宁军,则也几乎全军覆没在了天津卫,很显然暂时也指望不上了,就算是关宁一带还有一些关宁军,可是现在关外建奴未灭,奴酋皇太极还引兵虎视眈眈的盯着锦州和山海关一带,这些兵马已经动不得了。
  所以整个京畿一带,目前的形势只恶劣已经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根本找不出一支像样的兵马,来顶住于家军的攻势了。
  而且于孝天这一次正儿八经的发出了讨明檄文,虽然没有明确说他要造反,但是却也打出了要入京清君侧的旗号,等于是彻底撕去了他最后的伪装,要和大明决裂,和朝廷摊牌。
  崇祯想到这些事情,忍不住感觉心中哇凉哇凉的,彻底失去了主意。
  崇祯没辙,那些朝臣们更是没辙,这会儿不少大臣开始放起了马后炮,上奏疏弹劾当初力主要对于孝天落井下石,趁于家军初历大战,认为于家军虚弱,想要趁势将于家军讨灭的那些大臣,说他们乃是误国,当初这事儿就不该这么做。
  马后炮谁都会放,不少当初没资格参与到密议这件事的大臣,这会儿反倒一个个都变成了聪明人,一个个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的都有,总而言之,绝大部分人这会儿不骂于孝天乃是逆贼,反倒是各个都弹劾那些力主征讨于家军的大臣,说他们的不是,要不是他们的话,何以会把事情闹到如此地步?
  崇祯看着这些大臣所上的奏折,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杀人的**,早点都干什么去了?这会儿都跳出来落井下石,这不是明摆着都是马后炮吗?这会儿说这个又有何用?倒是都想想办法,怎么御敌才是正事!这会儿于家军已经连败明军两场,眼瞅着就要兵发京师城下了,这帮人却在干这些事情,崇祯如何不生气。
  但是崇祯生气也没有办法,这会儿他也没空处理这些吃饱了不干正事的家伙,于是他赶紧命曹化淳提督京营,总理京师的守御之事,向各地求援,并且下令京师再次戒严,号令天下兵马立即北上勤王。
  曹化淳本是一个太监,又有多少军事才能?但是这会儿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勉力而为,下令集结京畿各地的兵马,赶往京师勤王,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增强京师的守备力量。
  另外崇祯下旨,着时下的首辅刘宇亮总督天下援军,坐镇通州,负责在京师东面,阻挡于家军进攻京师。
  刘宇亮接旨之后,心中惴惴不安,可以说是吓得够呛,但是这次要派兵进剿于孝天的主意也是他拿的,现如今事情到了如此地步,他想要推脱都没法推,而且此时京师的很多朝官都大肆对他口伐笔诛,说他是误国之臣,刘宇亮无奈之下,只能坐这个萝卜,连夜出城赶往通州坐镇。
  另外现如今朝廷财政困难,说白了手里没钱,现在要打仗,而且要打大仗,要让将士用命,包围京师,没钱发饷怎么能成。
  但是于孝天现在卡在天津卫,就算是从南直隶立即调拨银钱北上,也无法抵达京师,崇祯为了这件事,急的着急上火,于是现任武英殿大学士的薛国观给崇祯出了个主意,要崇祯下旨,令京师百官以及外戚出资助饷。


 第五十三章 扩军

  事已至此崇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便按照薛国观提出的主意,下旨号令京师的有钱人和当官的出资助饷,还有那些外戚们,也都想办法拿出点钱助饷。
  可是他的圣旨发下去之后,却反应平平,基本上没几个当官的或者是外戚肯拿出银子来帮国家度过这个危难时期。两天下来,总共募集到的白银,不过区区只有几万两,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完全不够用。
  于是薛国观又给崇祯出主意,说这些钱可以算是借贷,先从这些人手中借出来,然后朝廷给予计息,待到平定于孝天作乱之后,再发还给出钱之人。
  崇祯实在是没有办法,也只能按照他的提议,再次下旨,可是结果依旧是没有几个人肯拿出银子助饷。
  这个时候于孝天已经率兵回到了天津卫,时下整个天津卫一带,全部都已经被于家军控制,而且于家军通过这大半个月的激战下来,单单是俘获的建奴和官军俘虏,就高达两万多人。
  这么多俘虏,怎么处置也成了一个问题,于家军现在兵力有限,想要控制整个京畿一带,仅凭目前他手头的这三万多于家军,肯定是不成的,这个时候,很有必要进行扩军,于是于孝天下令,就地征募兵卒入军。
  而那些被俘的官军,目前算是比较好的兵源,于是他派人去俘虏营之中的官军里面,大肆宣扬这一次他为何起兵作反。
  于孝天让人把这一次他悍然北上的事情,在官军俘虏之中大肆宣扬了一番,把他标榜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高大上,并且将这几个月来,朝廷和那些当官的干出的种种龌龊事,都大肆在俘虏营中进行了一番宣讲。
  这些官军的俘虏,听罢之后不敢说是群情激奋,但是也大致了解了这次于孝天为何要跟朝廷反目成仇,其中不少人转变了一些态度,开始倒向了于孝天这边。
  当于家军的人员提出要在他们之中募兵,于是不少俘虏都立即表示愿意跟着于孝天干,当即便有一万多官军俘虏,倒戈投向了于孝天,摇身一变就成了于家军的兵。
  这倒不是这些当兵的觉悟高,于孝天很清楚这时代跟这些丘八们谈什么觉悟,根本就不现实。
  这些当兵的要么是一些军户出身,要么就是一些募兵,他们很多人其实当兵就是为了一口饭吃,求一条活路罢了,根本谈不上对谁忠诚与否。
  他们更多看重的是谁能给他们饭吃,以前为朝廷卖命,是朝廷给他们开饷,军将们管着他们吃饭,他们不得不听命于朝廷的调遣。
  现如今他们成了于家军的俘虏,各个都惴惴不安,觉得这一下恐怕是小命难保了,接下来他们的命运如何,谁也不清楚。
  突然间于家军表态,可以吸纳他们到于家军之中当兵,这无疑是给他们了一条活路,至于对大明朝廷的忠诚,那都是屁话,要真是有忠诚的话,他们也不至于这么多年跟着军将们混吃等死,毫无建树。
  所以这些官军俘虏很现实,也想的非常简单,谁给他们饭吃,他们就给谁卖命,而且他们也看出来了,于家军确实太厉害,跟于家军为敌,根本没有好果子吃,这世道能跟着有本事的人混,肯定比跟着没本事的人要强。
  更何况很多人都私下里认为,于孝天这个人确实厉害,虽然这次他起兵造反,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但是谁能保证他以后不登临天下黄袍加身?于家军这么厉害,弄不好真能做到这一地步。
  所以现在要是跟着于孝天干的话,那就是尽早从龙,干的好的话弄不好还能混的不错,起码比起给大明朝廷当兵要强得多吧,手快的打手慢的,现在从龙总比以后从龙要强不少,所以不少俘虏当即便表态,愿意应募,转身投入于孝天麾下。
  当然于孝天招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兵卒,对于那些大明的军将们,他是绝对不会用的,这些旧式军官们,根本不值得信任,把再好的一支军队交到他们手中,他们也能立即让这支军队变成一伙土匪。
  所以他下令招兵买马的同时,已经关照过,仅招募小旗官以下的那些官军俘虏,至于那些军将,全部弃之不用,暂时将他们全部关入在天津卫一个大牢之中,断绝他们和普通士兵的联系。
  只要拿去了这些军将,那么剩下的当兵的就失去了头脑,谁带着他们干,谁就可以较为方便的控制他们。
  另外于孝天在那几十万民众之中,也宣布了招募新兵,这几十万民众,都是北方人,能走到这里的,差不多都是身体比较好的,其中有近一半算是不错的棒劳力。
  这些人被建奴抓了之后,原本就是要被拉到关外去当包衣奴的,现如今被于家军所救之后,又加上于家军刻意的宣传,使得他们对当今大明朝廷失望不已,再有就是现在他们家园残破,兵荒马乱,就算是返回家乡,也没吃没喝的。
  所以当得知于家军要募兵的消息,居然不少难民中的青壮,都表示愿意给于孝天卖命,应募者居然相当不少。
  于是短短几天时间,于孝天便在天津卫和静海县一带,招募到了三万多新兵。
  对于如何控制这三万多新兵,于孝天早有考虑,这一次他北上的时候,从福建和台湾陆军讲武堂之中,带来了一个学兵营,也就是尚未授衔的见习军官。
  这些见习军官各个都身强力壮,接受过了为期两年以上的系统军事教育,虽然尚有些不太成熟,但是却也已经可以使用了,最关键的是这些学兵们对于孝天极为忠诚,其中还有一些沙子,非常勇敢善战。
  在对建奴决战之际,这个学兵营便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反攻开始之后,他们敢打敢拼,屡屡冲在最前面,打的非常勇猛果敢,现如今别看他们上阵时间不长,却都见过了血,已经可以成为合格的低级军官。
  在征兵开始之后,这个学兵营立即就地解散,全部先派至各旅之中,接替许多连队的连长以下的职务,从各旅之中腾出了数百名已经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