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艺术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棕色的皮肤和白色的衣服。雕像的底座刻有建筑大师伊姆霍特普的名字,这 

在埃及是罕见的。法老头戴菱形王巾,颌套神圣胡须,左手平伸放于膝上, 

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双腿并拢。他庄重肃穆的表情及姿态,蕴藏着一种令人 

慑服的内在力量。雕像保持着绝对的正面,具有不容动摇的稳定感和神圣不 

可侵犯的威严感。它是埃及雕刻中“正面律”早期的范本,成为以后创作法 

老坐像的程式化的楷模。 

      《哈夫拉坐像》,发现于哈夫拉祭庙内,保存完好。像高168厘米,大 

小如真人,用有白色条纹的黑色闪绿岩雕刻而成。在它身上,埃及的雕刻艺 

术规律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艺术家所塑造的法老依然是传统的姿势 (即一手 

按在胸前,一手放于膝上)端坐于宝座上,头后是荷拉斯神鹰,张开双翼庇 

护着他的头,头巾包着额,从耳后两旁下垂到胸前,颌下戴有一绺假须。从 

侧面看,鹰翼、头巾和假须恰成一线增强了头部的体积感。腰部围着编织华 

丽的短裙并覆盖亚麻布。法老双目直视前方,表情庄严,很容易使人想起那 

座令人慑服的狮身人面像来。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雕像的立体观念,艺 

术家尝试把整块石头刻成三段以组成雕像,这样便克服了雕刻侧面的困难, 

使得整个细部表现无遗。再有,深色闪绿岩质地坚硬,难以雕凿,但艺术家 

却以其娴熟的技巧将雕像雕凿成功并将其表面磨光,使国王满面生辉,不能 

不说艺术家的技艺的确高明。 

      《门考拉王和王后双人像》,是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像高 

142。2厘米,以粘板岩雕刻而成。法老夫妇并肩而立,二人几乎等高,且左 

脚都略微向前伸出。法老两臂垂直贴着大腿,双手握拳,唯大拇指明显可见, 


… Page 60…

王后左臂弯曲,左手放在法老左胳膊上,右手臂则围抱着法老的腰。这是埃 

及夫妇像的标准格式。尽管姿势呆板些,但面部还是流露出生机。双双微笑, 

给人以和蔼感觉。这座双人雕像既保持了人物的威仪,又完美地表现出男性 

与女性身躯不同的美感。艺术家成功地在石头上表现出王后身上薄如蝉翼的 

衣衫以及衣衫下透出的姣好的柔软起伏的体形。而法老在埃及雕刻中则总表 

现为年轻的、理想化的身躯。 

      《拉霍太普夫妇像》。这对夫妇双像与《门考拉和王后的双人像》有所 

不同,在于后者为双人立像的最初代表,前者为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该雕 

像男女高度略有差异,男像高120厘米,女像高118厘米,均用石炭岩雕成。 

作品完整无损,极为珍贵。雕像基本还是遵循传统模式,雕工不很精致,但 

人物生动的表情赋予雕像之神采。特别是被镶嵌了的眼睛为雕像增色许多。 

夫妇俩的眼睛是用蓝灰色的青玉做成的。据说当年在马斯塔巴黑暗的墓室里 

炯炯发光的眼睛,吓跑了发掘者。拉霍太普棕色皮肤,腰上围着白色短裙, 

脖子上挂着护身符,目光中充满了虔诚。王后的皮肤为淡黄色,脸颊丰腴, 

双目秀美、用透明石块嵌成的眼珠看来栩栩如生。在她蓝色的头发上结着彩 

带,脖子饰以多彩的项链。人像整体线条柔和、舒展,出色地表现出薄薄的 

长衣下秀美灵巧的身肢。 

      《卡别尔王子像》出土于马里艾特遗址。像高110厘米,第四王朝的作 

品,它是古王国最早的木雕代表作。这是一个颇为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人 

物的双足仍然保持前后分立的传统程式,但从雕像的整体效果来看,十分生 

动逼真,不像以前的法老像那样僵死,也没有什么神鹰庇护和披戴假发、假 

须。他圆圆的颇具个性的脸上,长着不大的鼻子,肥软的嘴唇微微撅起,面 

带微笑,十分自信。从那突出的肚子和略显肥胖的体态看,他已是个中年人。 

据说当时王子承担着管理皇家公园的重任,时常要外出监督巡视奴隶的劳 

动、组织人力修筑水利工程。艺术家根据他的身份特征所创造出的形象的确 

栩栩如生,以致于1888年这个雕像出土时,一位参与考古发掘的当地农民, 

在发现卡别尔雕像时不禁惊呼:“这不是我们的村长吗?!”缘于此,这座 

雕像又被称为“村长像”。这说明这座雕像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确相当成功, 

他既有庄重的姿态,显示出人物崇高的社会地位,又有象村长一样并不英俊、 

并不年轻但却稳健持重的性格特征。 

      《书吏凯伊像》,是一座石炭石彩雕像,高52厘米,为第五王朝的作品。 

书吏雕像在埃及发现不止一个,但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这一座。在古代埃及, 

书吏是一种独特的职业,颇受人尊敬。任职者都是宫廷成员,据说最初只限 

于王室嫡系成员。书吏官属于官僚阶层,但不能行使具体的权力。在法老的 

陵墓中,常有书吏陪葬,大概是为了使法老死后的灵魂在处理国事时继续得 

到他人的扶左。书吏凯伊雕像,选取了书吏工作时最典型的姿态:盘腿端坐, 

两眼注视前方,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什么。纸草卷展开于膝上,芦苇笔握于手 

中,似乎是在边听边写。雕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及结构都很准确,形象十分 

生动:宽阔的前额、突出的颧骨、紧闭的薄唇。特别是那双眼睛,它采用各 

种材料制成,眼窝、眼睑用青铜镶边,嵌入的雪花石膏构成眼白,以闪亮的 

水晶作瞳孔,在水晶下垫上小块磨光的黑檀木。这使得双眼炯炯有神,显得 

特别活跃。从而使整个面部倍显生动,透出内在的智慧和充沛的精力。再有, 

雕刻师还抓住了从事书吏这种职业长期静坐不动给人体态上带来的变化:羸 

瘦的肩头,锁骨、胸部和腹部虚软松弛的肌肉,细长的手指等。这表明艺术 


… Page 61…

家具有高度的捕捉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和正确的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 

      《安哈发王子像》,是一件胸像雕刻作品,是埃及早期一座非常卓越的 

雕塑肖像。这座雕像最引人注意的是头部,它被塑造得十分生动。头骨的形 

状被表现得如同真人。面部肌肉的张弛变化、下垂的眼睑以及思虑着什么却 

又被困扰难以振作的神态,被艺术家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 

象。 

     在吉萨金字塔附近第四王朝的马斯塔巴中,有约20个肖像头像出土,都 

是用石灰石制作的。它们被安置在墓葬的下部分,处于通往放石棺密室的进 

口前面。仅仅以头像作为陪葬,这是一个新的发现。每一件头像,都具有鲜 

明的个性,面部表情富有生机。 

     古王国时期的优秀雕刻作品,除上边讲到的之外还有许多,像《建筑师 

荷米翁亲王像》、《男子头像》、《大官提伊像》等等,这些雕像不像法老 

雕像那样受传统程式化的严重束缚,而表现出对程式化的突破,具有鲜明的 

写实倾向。 

     总的来看,古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从内容上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神 

和法老的雕像,一类是官僚贵族的雕像,还有一类是劳动者的雕像。由于表 

现内容不同,因而在表现手法及其特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法老 

的雕像特别强调他崇高的社会地位、绝对的权力以及神之子的形象特征。我 

们看到的法老雕像,常表现为具有超人威力的形体与肃穆庄严的面孔,面部 

虽保持有若干肖像的特点,但却往往明显地加以理想化。有的时候,干脆非 

常直接地表现神化法老的思想,如把国王和神祇放在一起,仿佛和神祇处于 

同等地位,或是栖息在法老宝座椅背上的圣鹰,用它的双翼庇护着法老。最 

具这种意义的就算是司芬克斯的形象:巨狮的身躯加上国王的肖像性头部, 

创造出一个超自然的具有不可征服的威力的法老。表现官僚贵族形象的雕 

像,非常注重明确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贵族气质,使人一眼看上去便知他们是 

属于社会上层的并掌握着管理国家权力的重要人物。最后,在这一时期的雕 

刻作品中,还有一大批是表现劳动者的。如奴仆们的雕像以及表现他们从事 

各种劳动的圆雕,绝大多数为陪葬品。这些小雕像与上述两类正统的雕像迥 

然不同,由于被表现对象的低下的社会地位,雕刻者进行创作时不必严格地 

受程式化的制约,在表现人物动态上,艺术家享有相当的自由,能够充分运 

用写实的手法,因而使得这些雕像中的人物形象反到十分生动。如开罗埃及 

博物馆收藏的《碾麦的女子》、《酿酒的女子》,都非常真实生动地表现了 

劳动妇女的形象。 

      (3)浮雕、壁画 

     埃及的艺术家们自从前王朝时代以来就已显示出在软硬不同质地的材料 

表面作浮雕的才能。至古王国时期,这种才能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是 

缘于埃及人固有的宗教观念,认为墓壁上所镌刻的死者生前生活的情景,在 

冥世可能再现,从而继续过图中所描绘的生活。艺术家的喜爱在石刻或木刻 

上着色,因为雕刻是一种立体造型,接近实体,且不易磨损,可以长久保存。 

这样布满在墓壁上与神庙墙垣上的浮雕与壁画,在古王国的艺术中占有重要 

地位,并且在继承以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后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如形成了浮雕和壁画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墙垣上场面布局的主要原 

则,这些主要原则后来成为完整场面、个别情节、群像与单人像的传统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