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化过程:“赭石赤铜著乎山,莙藻浮乎江湖,鱼浮乎薮泽,果然(长尾猿) 

貜 (大猿)狙(猴子)攀援乎大陵之麓,求明昭苏,而渐为生人。人之始, 

皆一尺之鳞也。”(《訄书·原人》)亦即,世界最初只是“赭石赤铜”, 

后来才逐渐产生了水藻之类的低等植物,进一步进化,产生了鱼类、猿猴等 

动物,最后出现的人类也是从“一尺之鳞”的低等动物逐渐进化来的。章太 

炎进一步指出,人类自产生迄今,已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进化过程,而由 

人群组成的人类社会,也经历了由蒙昧到文明的演进过程。 

     章太炎还依据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学说来阐述 

进化的原因,认为从无机物直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并不是神的安排,“物苟 

有志,强力以与天地竞,此古今万物之所以变” (《訄书·原变》),生物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才能生存。动物如果不经常运用自己的器官,久之 

必然发生退化。如深邃中的“鱼虾皆瞽”,这并不是它们素来无目,而是由 

于长期生活在漆黑的水中,眼睛没有使用逐渐退化所致。又如,驼鸟由于长 

期在沙漠中奔跑,其翅膀就日渐退化,终致“有翼而不以飞”了(同上)。 

他由此强调,人的智力若不经常使用,不与外物相接,也会日益衰退,甚至 

会退化为猿猴。因此,他呼吁国人必须开动大脑,面对民族危机,奋起自强。 

     人类社会的进化固然也遵循“强力以与天地竞”的生物进化规律,但人 

有求明昭苏的意志力,有类群意识,所以章太炎提出“人之相竟也,以器。” 

 (同上)亦即,人类社会的进化是以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的改进来衡量的。 

他还以石、玉、铜、铁等生产工具的演进历程为根据,具体论述了古代社会 

的发展。这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科学历史观的可贵萌芽。 

     在探讨人类社会进化问题时,章太炎继承荀子“明分使群”的思想,强 

调人类群体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天无威庆而人有报施,一人则成亏前定, 

而合群则得丧在我。”(《儒术真论·菌说》)人所以能战胜动物,就是因 

为人能合群。在此基础上,章太炎提出了以人力“革天”的思想,强调革命 

对于社会进化的推动作用:“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 

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驳康 

有为论革命书》) 

     作为一位痛恨封建专制主义的革命思想家,章太炎一方面热情讴歌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另一方面又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道德堕落、劳动大众“以贫 

病箠挞死亡,视以罢工横行死者,一岁之中,数常十倍”(《总同盟罢工序》) 

的社会现实极度失望。由此,他提出了“俱分进化论”。 

     章太炎指出:“达尔文、斯宾塞尔辈应用其说,一举生物现象为征,一 


… Page 123…

举社会现象为征。……彼不悟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 

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 

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 

两之逐景。”(《俱分进化论》)这就是说,人类才智、社会知识的总趋势 

是不断向前进化的,但善与恶,苦与乐则不同,它们不是“一方直进”的, 

而是“双方并进”的。在他看来,智识与道德是成反比的,智识愈进化,道 

德就愈堕落。“国家未立,社会未形,其杀伤犹不能甚大也。既而团体成矣, 

浸为戈矛剑戟矣,浸为大器矣,一战而伏尸百万,喋血千里,则杀伤已甚于 

太古。”(同上)由此可知,“文明之愈进者,斯蹂践人道亦愈甚”;(《论 

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知识愈进,权位愈伸,则离道德愈远。”(《革 

命之道德》)因此,进化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与快乐,“进化之实不可非, 

而进化之用无所取”。(《俱分进化论》) 

     要摆脱善与恶,苦与乐的俱分进化,就应当否定进化,建设一个“五无” 

 (即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社会。章太炎认为,唯有 

达到五无境界,才算进入“最后圆满之期”(《五无论》)。这样,一个最 

初热情宣传进化思想、并用进化论来论证革命的思想家,最终却走向了虚无 

主义。 

     认识论。在认识论上,章太炎继承荀况的“征知”说,强调感觉是 

认识的源泉,而感觉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来源于外界事物对感觉器官的刺 

激,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正常人都具有相同的感觉器官,因而其感觉也相 

同:“黄赤碧涅修广以目异,征角清商叫啸喁于以耳异,酢甘辛咸苦涩隽永 

百旨以口异,芳苾腐獒腥蝼膻朽以鼻异,温寒熙湿平棘坚疏枯泽以肌骨异, 

是以人类为公者也。”(《訄书·公言》)章太炎进一步指出,当感官没有 

与外物相接,没有产生某种感觉时,决不能说外界事物不存在,例如,“不 

见其火,而不得谓之无色”(同上)。如果感官出了毛病,不能正常反映外 

界事物,也不能因此认为外界事物没有恒常性。例如,视力正常的人看火焰 

是红的,但有眼病的人看见火光为青色,决不能因此而认为火的颜色因人而 

异:“见者异其光,而不得谓之天恒之色。”(同上)章太炎还指出,人们 

由于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感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喜食酸味的人 

对一般人觉得酸的东西会不觉得酸),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被感觉的事物及其 

性质的客观性和确定性。 

     在肯定感觉为知识之源泉的同时,章太炎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因此认 

为需要进一步提到理性阶段:“夫物各缘天官所合以为言,则又譬称之以期 

至于不合,然后为大共名也。虽然,其已可譬称者,其必非无成极,而可恣 

膺腹以为拟议者也。” (訄书·公言》)他认为,感觉器官(“天官”)与 

外物相接 (“所合”)是进行推理、形成概念(“言”)的基础,用推理方 

法 (“譬称”)得到的是抽象性更大的普遍概念(“大共名”),它尽管与 

具体感觉不同,但却不是没有客观依据和标准 (“成极”)。亦即,理性认 


… Page 124…

识的内容同样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的。 

     章太炎认为,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五个阶段,即触(五官同外境相接 

触)、作意 (意识的警起)、受(领纳外境所给予的现象,形成感觉)、想 

 (取境为象,形成知觉)、思(运用思维,考察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概念)。 

后来,他又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 

思。” (《原名》)由此出发,他在认识论上既反对先验论,也反对狭隘经 

验论。例如,他对清初学者颜元注重实际经验、批评理学家脱离实际地以书 

求道的观点十分赞许:“自荀卿而后,颜氏则可谓大儒矣”(《訄书·颜学》)。 

但同时,他又批评颜元鄙视理论思维的倾向:“独恨其学在物,物物习之, 

而概念抽象之用少。”(同上)他指出,如果轻视书本知识,不研究抽象的 

理论,而只是“物物习之”,结果就会像中国先秦和欧洲古希腊时代的哲学 

家那样,把水或火等具体物当作世界的本源,把特殊的东西当成普遍的原 

理;长此以往,学术就不会有进步。显然,他对狭隘经验论的这些批评是正 

确的,更可贵的是,章太炎还提出“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的思想, 

认为“人心进化,猛晋不已。以名号言,以方略言,经一竞争,必有胜于前 

者。”(《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 

的意义。 

     1906年以后,章太炎在认识论上开始抛弃早年的立场。他依据康德先验 

统觉学说认为,感觉印象“必有原型观念在其事前,必有综合作用在其事 

后。” (《四惑论》)而“原型观念”则是先天存在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 

 “藏识中种子,即原型观念也。”(《齐物论释》)如前所述,由于他后期 

否认世界万物为客观存在,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从阿赖耶识产生来的,因此相 

应地,在认识论上他就主张人的认识过程只不过是“自心还取自心”的过程, 

感觉印象等等则全属“幻有”(同上)。他还提出“有分别智”与“无分别 

智”,认为“有分别智所证,唯是名相,名相妄法,所证非诚证矣。无分别 

智所证,始是真如,是为真证耳。”(菿汉微言》)这样,他不仅走向了先 

验论,而且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宗教观和道德观。章太炎的宗教观与其革命观密切相关。作为鞭挞 

君主专制、讴歌自由平等的思想斗士,章太炎坚决反对有神论:“惟神之说, 

崇奉一尊,则与平等绝远也。欲使众生平等,不得不先破神教。” (《无神 

论》)因此,他继承荀况、王充、范缜等人的无神论思想,批判了灵魂不死, 

上帝创世等有神论。 

     章太炎明确断言,人必须先有“官骸”,然后才能有“神明”,“及精 

气相离而死,则神亦无存。” (《儒术真论》)他依据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帝、天命以及有意志的主宰之天的存在,宣称“若夫天与 

帝,则未尝有矣。”(《訄书·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