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包含判断,知觉的关键在于依赖无意识推理把感觉、意象或刺激组织成一 

种见解,对象之被认识无误,也就是由于见解。赫尔姆霍茨的这些思想以及 

他以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身份对“形而上学”的猛烈抨击,对于新康德主义的 


… Page 21…

兴起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1866年,马堡大学哲学教授朗格的巨著《唯物主义史》问世,它详尽考 

察了从古代直到当时的西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认为唯物主义是我们 

所知道的关于实在 (现象或感性世界)的最好的真理,是反对独断论、“形 

而上学”和宗教的堡垒。但朗格反对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认识并不是人的全部目的,人需要用自己创造的理想世界来补充实在。与赫 

尔姆霍茨一样,朗格也强调感性世界是人的心理——生理组织与未知实在交 

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人的全部经验都是由人的心理——生理组织决定的,而 

这一组织本身属于经验的对象,能诉诸心理学、生理学来认识。因此,他拒 

斥康德的可思而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认为自在之物仅是一个界限概念。一般 

认为,《唯物主义史》为新康德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新康德主义的上述先驱者的活动可谓成效卓著,进入70年代以后,它 

迅速发展成为在德国各大学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潮(大名鼎鼎的胡塞尔和海 

德格尔都在大学里学过新康德主义),并形成了许多支派。如:以黎尔(1844 

—1924)等人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以柯亨、那托尔普(1854—1924)、卡 

西尔 (1874—1945)等人为代表的马堡学派;以内尔逊(1882—1927)等人 

为代表的哥廷根学派;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1863—1936)等人为代表的 

弗莱堡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堡学派和弗莱堡学派。各个学派都 

高举“回到康德去”的旗帜,并且,都不是简单地复活康德哲学,而是按照 

时代的需要重新解释和改造康德哲学。不过,各个支派在理论上又各有特 

色:实在论学派接受康德的反“形而上学”立场,拒斥“形而上学”,但又 

承认“形而上学的”,认为以假设方式从现象推到实在既不可避免又是合理 

的,因此康德的自在之物可作为认识过程的前提予以保留。马堡学派强调哲 

学忠实于科学事实,侧重于从数学、自然科学或纯粹概念的角度去理解康德 

哲学,认为哲学是关于科学因而也是关于一切文化的各种原理的理论,哲学 

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人的认识的先验结构以及人类知识的本性与局限 

性。哥廷根学派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内省法去解释康德哲 

学,重建康德的先验演绎。弗莱堡学派则独树一帜地强调价值问题,认为认 

识论问题的实质是价值论问题,判断是一种价值形式,真理则为判断所肯定 

的价值;他们还把自然科学与历史(人文)科学区分开来,认为前者是对抽 

象的、普遍的规律的说明,后者是对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的描述。各个学派 

一般都有自己的刊物作为阐发和传播自己哲学观点的阵地,如马堡学派有 

 《哲学著作》杂志,哥廷根学派有《哲学论丛》,弗莱堡学派有《逻各斯》 

杂志,等等。 

     1896年,哈雷大学哲学教授卫兴格(1852—1933)发起创办了跨学派的、 

新康德主义的重要刊物《康德研究》(它直到今天仍是国际上研究康德思想 

的最重要杂志),1904年又创建了“康德学会”。这对推动新康德主义的传 

播和促进康德哲学的研究与阐发起了重要作用。 


… Page 22…

       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的影响越出德语国家,扩展到荷、意、英、法等 

  国,成为世界性的哲学流派,并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新托马斯 

  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强度不同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些主要代表人物或逝世或在哲学倾向上发 

  生转变,更由于科学、文化、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新康德主义开始走向衰 

  落,其在德国知识界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生命哲学、新黑格尔主义、现象学等 

  所取代。但是,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和阐发却一直没有终止。 

        (1)朗格的哲学思想 

       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1828—1875)出生于德国索林根附近洼 

  尔德的一个神学教授家庭。12岁时随父亲到瑞士苏黎世,1848年进苏黎世 

  大学学习,后转至德国波恩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两度任教于中学,担 

  任过中学校长,同时研究自然科学,听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学讲座,深受其影 

  响。1861年因普鲁士政府禁止学校教师参加政治活动而辞职,以自由派思想 

  家的身份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后来担任过商会秘书和报社编辑,撰文抨击普 

  鲁士专制政府,主张社会改革。1870年,朗格受聘担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 

  1872年返回德国,担任马堡大学教授。1875年11月21日病逝。他最有影 

  响的著作是《唯物主义史》(上卷初版于1866年、1873年修订,下卷出版 

  于1875年)。 

       生理学认识论。朗格承认,在科学研究中,“唯物主义的假设为新 

                                                                         ① 

  发现提供了最多的机会”,因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优良公理”,承认唯 

                                                                    ② 

  物主义作为形而上学臆想的对立面,“有其真正的效果。”但同时他又断 

  言,唯物主义不能作为世界观和伦理观(尽管他熟悉马克思的许多著作,甚 

  至还赞扬马克思,但在谈论唯物主义时却始终回避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 

  义),因为唯物主义忽视理想,忽视人类精神的自由活动,在艺术、诗歌、 

  道德、宗教方面非常贫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倾向利己主义。要抵制唯物主 

  义,维护“理性的大厦”,就必须回到被放弃得太早的、旨在永远铲除唯物 

  主义的康德哲学那里去,但同时应该用自然科学知识对它进行改造。 

       康德曾把他关于“不是我们的概念必须与对象一致,而是对象必须与我 

  们的概念一致”的观点称之为他在哲学上实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朗格 

  高度评价这一革命的意义,认为它不仅推翻了从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驳 

  倒了意识依赖物质、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原则。进而,朗格也完全同意 

  康德关于认识形式的先天性以及概念对于对象的作用正是通过先天形式表 

  现出来的学说,称赞此学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接下来,他依据对感官生 

  理学研究成果的解释,把认识的先天形式归结为认识主体的心理——生理组 

  织,认为感性知觉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我们器官的结构,我们的全部经验都是 



①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1925 年伦敦英文版,第358、340 页。 

② 朗格:《唯物主义史》下卷,1925 年伦敦英文版,第358、340 页。 


… Page 23…

  由我们的精神组织决定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原则(或被康德当作纯概念的范 

  畴)都有生理学的基础。 

       据此,朗格专门考察了因果范畴。他既反对古代形而上学因果观和休谟 

  的因果观,也不完全同意康德的因果观,认为因果概念植根于我们的心理— 

  —生理组织之中,以意向的形态先于任何经验而存在;因此它在经验范围内 

  具有无限的意义,而在经验范围之外则没有任何意义。 

       从感官生理学出发,朗格否认康德“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认为它不 

  是康德理解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能刺激感官产生感觉的东西,而只是表 

                                                                         ① 

  示认识界限的东西,它“是否存在,我们不能确实知道。”他断言,我们 

  所表象的感觉世界是“所与的唯一世界”,它无需“自在之物”的“外来的 

          ② 

  支持” 。这样,他就把康德“自在之物”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清除掉了。 

       伦理学与社会改良主义。朗格赞成康德关于认识不是全部目的的思 

  想,主张人类不仅需要科学知识,而且需要通过艺术、诗歌、宗教体现出来 

  的理想,需要用自己自由创造的理想世界去补充现实;人类精神的最崇高职 

  能正在于参与这种创造。但他不同意康德关于可思而不可知的世界(自在之 

  物)的结构具有理性必然性的观点,认为可思的世界是一个与认识形式无关 

  的想象的世界,亦即诗的世界,伦理的世界。诗是精神的必然产物,“是一 

                                   ① 

  切崇高与神圣之物的源泉” ;它通过美的教育力而发生伦理的意图。由此 

  出发,他把人类理想归结为伦理理想。 

        朗格认为,人类理想的实现必须同提高被压迫群众地位的社会事业结合 

  起来。在阐述这一观点时,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一切唯物主义都曲解为庸俗 

  唯物主义,认为它的本质是利己主义,而利己主义则是造成贫富对立和社会 

  分立的祸根。与此相关,协调阶级利益的学说也是一种伪善的谬见。因为随 

  着投机商和大企业主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