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悠然见了她给自己做的海棠红底银线团芙蓉花的衣裳都觉得很惊艳,自己这两年动针线的时候少了,感觉都快被堂姐超越了。不过这可能是迟早的事,如今自己不用靠这份手艺来挣钱,自然也就没了当初的耐心和热情,不过是得闲的时候绣两针。而玉莲堂姐如今是煞费苦心的钻研这个,还从自己这里借了好几本画谱和绣谱回去揣摩,自然是多有进益。果然不论什么样的技艺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第二百二十九章 新铺子
林母原先想着将玉莲娘俩接到自己家里过年来着,但是被玉莲给婉拒了,只说家里过年的东西都预备好了,色色都是齐全的,就不去婶婶家添麻烦了。林母见她坚持,以前没觉得她这样要强啊,不过既然她这样坚持,那就随她的心意吧。林母心里也知道要是悠然姐弟两个都还没成家的话,她许是愿意过来,如今终究是有些不方便。
这个年总的来说过得有些平淡而寡味,不过转过年去三月初就是春闱了,各地举子在正月底下就纷纷从各地赶到了京城。尤其是沈家的宅子离文华书院和国子监都不远,更是觉得周围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沈家也有好几个族人来京赶考,因着沈泽的宅子离贡院近便这附近也比国公府那清净,几人拜见过沈明昌夫妇后,便都来沈泽家里住下了。
沈泽日常还要当值,悠然亲自着人打理他们的衣食住行,务必要让他们觉得舒适妥帖。也是来到古代以后,悠然才渐渐适应这个时代的人对家族的看重和归属感。这几人知道悠然是前科状元公的姐姐,还托她带话,去拜访了安然一番。悠然是尽心尽力的照顾了,但是春闱结果出来后,几人都没有考中,还是让人颇有些失望的。不过悠然看那几个族人自己都没太放在心里的样子,倒是觉得自己倒是白紧张了。直到这几年悠然才渐渐明白她的弟弟当初能考中状元,真的不是单凭运道和韩帝师的面子就可以的,还需要逆天的记忆力和悟性。
大康朝的科举,与历史上的科举有些类似但又有其不同之处。拜穿越皇帝所赐,这里的一个书生除了四书五经要考,算数、律法、农科等都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朝廷还是比较注重生员的实干能力的。听安然的说法,沈家的这几个族人于四书五经上头倒是无妨的,但是能考中举人的家资都不会太薄,于这农科算数之上便差了些。如今大康朝承平日久,这次参加春闱的足有四千多人,而最后选中的也不过是三百人,十不选一,比悠然见识过的高考还要艰难的多。这还是朝廷控制了举人的年龄,自前朝起朝廷就不允许超过四十五周岁的举人参加会试,本朝也延续了这一规定,要不然来参加春闱的人怕是还要多上一倍。
不过借着这次春闱,悠然的私房银子倒是又丰厚了许多。原来这几年她自己的嫁妆田地和铺子获利都很丰厚,去年过了秋收后,悠然盘点了一下自己的私房,竟然比成亲时多了两千亩地和两间铺子不说,还落下了五千两银子。她想着这银子放在手里也没什么用处,不如再拿出去置些产业。她也是受到了玉莲那处宅子的启示,一个小小的一进宅子,买的时候不过二百两银子,租出去一年就能得三四十两,不过五六年就能收回本钱,还白落一宅子。这个时代有钱的话投资房产还是很靠谱的。
悠然原本是想着拿这些银子再置办个庄子的,只是京郊附近的良田早都没有了,再远一些的地方,地价倒是便宜,可是离得远了,下头的管事就容易出些幺蛾子。见了玉莲那处宅子,悠然心里倒是有了些想法,正好文华大街南头那边有一家酒楼因着经营不善要转卖。因着酒楼年岁长有些破旧,加上它是连着后头一大片院子卖的,因位置好要价不低。但是这房屋实在太破败了些,要是买下来少不得还得重新修缮整改,也不是个小数目。再说这地方离贡院和国子监都有些远了,坐车也要两刻钟,要是再往前二里路,就是再破败些这地方也早卖出去了。那天悠然偶然从那里经过看到了,便让管事去打听了一下。后来又亲自去看过一回,觉得还可以入手,就花了三千两银子将这个酒楼和后头的十来亩地一块买下了。然后直接让人将原本的房子推倒重新盖的。只是悠然没有让人盖酒楼什么的,而是盖了二座二层小楼,一座用来经营一家书肆。另一座则开了一家绸缎铺子,还兼卖一些成衣,二楼则雇了一些绣娘在这里做活,而且这里只做男装,确切的说是只做读书人的衣裳。
后头的那块空地,她让人盖成了一座三进的院子,但是与一般住宅的格局不同,这里面分成了一个个的小院。每个小院的大小不一,最大的院子有五间正房带着东西厢房各两间,最小的院子则只有两间正房和一间偏房。不论大小,每个院子里都有独立的卫浴系统。院子前头还有两口水井,以供租客使用。盖房子加上房间里必备的一些家具和摆设,花了悠然一千多两银子。而那家书肆虽然看着不大却是花了她近五千两银子,毕竟书本什么的都是体积小价格贵的东西。还有文房四宝什么的,一封不起眼的徽墨就要十几两银子,这还是进价。所以说这书肆生意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幸亏到了年底她又进了一笔收益,要不然私房银子都不够用了。
院子虽然在年前就建好了,但是悠然却没往外租房子。直到年后各地举子纷纷赶来了,才综合了一下这附近的房价,将小院一个个的租了出去。按着大小,这些院子每个月的租金从七八两到二十两不等。当然这是什么也不提供的价格,如果你还想吃现成的饭菜的话,还要额外花费。按照荤素多少,每人每月一两到六两银子不等。虽然听着很贵,但是比贡院边上的那些客栈可便宜多了。那些客栈的上等房这个时节一天就要七八两银子,一个月光租金就是二三十两,加上伙食的话还要更贵。而悠然这里最大的院子一个月租金虽然要二十两,但是挤挤的话,四五个同乡挤挤是不成问题的。虽说举人的财政状况比起秀才来定要好上许多,但是除非祖业丰厚,要不然手头大多都不宽裕。毕竟大老远的从外地赶来,最少要住两三个月,除了吃住,同窗间要一起吃顿酒席互相交流一下经验吧?好不容易来一趟京城,得买上几本老家没有的书籍吧?各地风俗不同,参加文会诗会什么的总得做两身京城流行的服饰吧?若是囊中有些余钱,也得买些京城特产什么的给家人带回去吧。再加上来回路费,这一算,就是京城附近的举人参加一回会试至少也要二百两银子打底。那些路远的,怕是光路费也不止这个数吧?
第二百三十章 开业大吉
因此虽然悠然这个院子离贡院那边稍远一些,但是因着价格公道,所以到最后也是住的满满的。春闱结束后,虽然有些退房的,但是没用多久又重新住满了。有那预备留在京城等下一科春闱的,听人说起后便搬到这边来了,毕竟这地方租金要便宜三分之一。再加上悠然还推出了一项优惠政策,原先两个店铺刚开张,东西都是九折出售的,而悠然则规定凡是租院子的学子到自己家的书肆买东西在这基础上一律再打九折,到绸缎铺子买东西则打八折。如此一来,虽然利润薄了,但是薄利多销之下,生意也很是兴隆。这不,三个多月下来,悠然看了看这几个铺子的盈利也很是吃了一惊,不过一个季度而已,竟然一下子挣了将近四千两银子。她原先估摸着这书肆第一年能勉强支撑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是赚钱最多的,最多的二月份竟然有一千五百两银子的利润。不过一月份和三月份加起来都没有这个数,每个月也就五六百两,即使是这样,悠然也觉得比自己想的要多的多了。
这几个铺子悠然没有交给外人,直接交给了舅家的二表哥杨律,杨律虽然考了个秀才的功名,但是考了两次院试都失败后死活不再考了,只说自己不是那块料。大舅也知道这个二儿子虽然机灵但是耐性不及长子,便随他去了。正好过了年他来京城拜会自己的姑姑一家,预备寻摸点事情做。悠然那头也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妥当人帮自己照看这几个铺子,正遇上二表哥杨律要找活计,两下里一说和,杨律便做了这两个铺子和院子的总管。
因着是自家兄妹,没有那么多避讳的,悠然便直接问道:“二哥,你没框我吧,就这么一间书铺一个月就能挣这么些银子?我算过了若是打完折扣,那些书籍什么的可就赚不了什么钱了。”
杨律微微一笑:“表妹怎么忘了,咱那又不是只卖书籍,不是还有笔墨纸砚吗?那个才是生钱的大头!尤其是好的砚台和石墨。我自己参加过科举还不知道吗?便是平日里再简朴,为了考试时更顺当也会狠下心来买支好笔和一块好墨的。一块上好的松烟墨,进价不过一两六钱银子,咱们日常卖六两,打完折还能卖四两八钱,净赚三两多。再好一些的徽墨赚的更多,一块就是近十两的利润。那些举人又不傻,听说咱家东西便宜,好些从大老远来买的。而且一买就是四五块的大有人在,便是自己用不了送人也是极好的。春闱之前那大半个月咱们铺子一天就能能卖几十块石墨,那就是一二百两银子的利润啊。还有那湖笔,一两银子一支的卖的最多,一支笔就是打完折扣也有两钱的利润,这东西虽然利润薄些,可是卖的更多,哪个考生不预备个两三支笔以防万一?最多的一天光这个就卖了四百多支。不过这也是托了春闱的便宜,到了四月里,就没这么些利润了,我估摸着一个月百十两银子顶天了。”
如此,再加上绸缎铺子的收益和后头的租金,有这么些收入倒也合理。悠然点头道:“要我说这么些钱就不错了,原先也就是预备挣个脂粉钱罢了。倒是我看这绸缎铺子的收益比我想象中的差的多了。”她原先估摸着绸缎铺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