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一行人安排好了住宿,随后他和田状状见了一面,田状状比他们早来了几天,是这一届电影节的评委之一,食宿都由电影节组委会安排。
这是林子轩对《我们俩》拿奖抱有期待的原因之一。
每个国家的评委都会偏向于自己国家的电影,只要影片的质量不差,肯定要尽力争取。
《我们俩》有三项提名,最高奖和最佳导演获奖的可能性不大,只能争取最佳女演员了。
无论是美国的奥斯卡还是法国的戛纳电影节,都没有绝对的公正性可言,如果这一届的评委会主席是华国人,那华国电影拿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圈子里的人心里都有数,只有媒体会在事后谈论“冷门”和“不公平”的话题。
田状状聊了聊电影节的状况。
这次国内还有一部影片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讲的是一个川剧中变脸艺人的故事,是一部和香江的合拍片,艺术性很高。
好在这部影片竞争的是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和《我们俩》的最佳女演员没有冲突。
其次就是怎么把影片的版权卖出去,这个等到电影能拿奖之后再谈。
东京国际电影节在亚洲有不小的影响力,也能吸引到各国的片商前来,只是不会有大买家感兴趣,毕竟档次还是差了点。
林子轩是来旅游的,参加电影节是顺道的事儿。
第二天,他和慕姗姗来到了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叫做东方书店,位于东京的神田神保町。
由于这里有很多家书店和出版社,也被称为书店街。
东方书店在其中稍微显得另类,因为书店内摆放着不少和华国有关的书籍,这家创立于1951年的书店虽然规模不大,却以出版和销售华国书籍著称。
主要是文、史、哲等人文社科领域的书籍。
书店的销售对象以日本的各所大学、专门的图书馆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主。
林子轩到这家书店来是因为《活着》的日文版正是由这家书店出版,目前翻译工作已经完成,东方书店准备明年上架销售。
而且,《活着》的意大利文和韩文版本也将相继出版。
这本小说给林子轩在国外带来了不小的声誉,他被看作是华国的著名作家,实际上,他在国内的文学界地位有点尴尬。
这些事情国外的人并不知情,东方书店的店长山田真史出面迎接林子轩。
两人通过翻译聊了聊,无外乎一些仰慕的话和对两国关系的看法,很平常的交谈。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不振,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校大学生数量明显下降,图书行业整体步入了销量减少、市场萎缩、经营乏力的困境之中,更别说是小众的华文书籍了。
东方书店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出版华文书籍,精神可嘉。
可以预见,《活着》在日本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林子轩倒是不怎么在意,他不靠版税生活,能够卖出去最好,卖不出去也无所谓。
“林先生近期可有大作问世?”交谈到最后,山田真史询问道。
“童话故事你们书店有没有兴趣?”林子轩回应道。
《小雪的大冒险》在国内反响很好,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高中生都很喜欢,甚至一些家庭的父母也感兴趣,读者年龄层的范围很大。
《文艺少年》杂志因此销量大增,他们主动调整了林子轩的稿费,加大了宣传力度。
有家儿童出版社预备明年出版《小雪的大冒险》,林子轩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拿到了百分之十的版税。
这和国内儿童读物市场的匮乏有关,孩子们很难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山田真史听了翻译的话,以为是那种幼稚的童话故事,就没有了兴趣。
他邀请林子轩为《活着》的日文版写一个序言,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林子轩表示同意,离开日本前会交给东方书店。
双方就这么告别离开。
走在书店街上,看着周围各式不同的书店,慕姗姗有点不高兴。
“那个山田看不上《小雪的大冒险》,以后有他后悔的时候。”林子轩想想就明白了,劝说道,“等这个故事在全世界畅销之后,他就会知道自己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机会。”
“哪有你说的那么厉害,还全世界畅销,给你自己脸上贴金吧。”慕姗姗埋汰道,“能在国内受欢迎就不错了,我看了那些信,提了不少意见,你还要继续努力啊。”
《文艺少年》杂志社转给他们很多读者来信,大多出自小朋友的手笔。
慕姗姗喜欢看那些信,碰到夸奖小雪的信件就留下,有提出意见的就记下来。
小朋友也有许多的奇思妙想,他们提出不少稀奇古怪的情节,整人的点子一个比一个厉害,估计平时没少在其他孩子身上做实践。
让林子轩看的惊讶不已,慕姗姗觉得不错,可以用在以后的故事里。
就算是用不到,也可以保存起来,每一封信都是一个孩子的童真。
“别再朝里面加情节了,我怕后面圆不回来就麻烦了。”林子轩反对道。
林子轩发现改编是个很费力的活,如果再加上各种古怪的情节,想要把故事讲通顺基本上很难,好在是童话故事,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都推到魔法世界身上。
在魔法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你不是很天才嘛,这点小事就被难住了。”慕姗姗调侃道,
林子轩只好认输,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周围没有人认识他们,这种感觉很放松。
这不是说在京城生活就要端着,而是在京城他们有着各自的身份,这种身份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不能逾越。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可以放下原本的身份,在街上追逐打闹,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或许就是旅游的目的,放下一切,做回真正的自己。(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章幕后推手
《我们俩》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林子轩和慕姗姗去看了,主要是给林晓玲鼓劲。
这帮学生心里颇为忐忑,不知道片子会不会受到欢迎,毕竟这只是用三十万拍的低成本影片,和那些动辄上千万的片子没办法相比。
他们自己清楚拍的有些粗糙,在电影学院放映的时候就被批评过。
现在拿到这么大的电影节上,难免局促,怕没人来看,怕失败,怕被国外的媒体嘲笑,有人因此紧张的晚上都睡不好觉。
第一次都这样,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习惯了,年轻,不可看轻。
林晓玲同样紧张,但她性子开朗,状态还不错。
他们站在放映厅的门口,东张西望,期盼着观众的到来。
电影节的组委会制作了一份宣传手册,上面印了所有参加电影节展映的影片,并对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做了重点介绍。
观众拿着这份宣传手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
《我们俩》作为获得三项提名的电影,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还有媒体记者。
到了时间,放映厅内至少有了七成的上座率,形势不错。
影片开始放映,现场有些喧闹,不过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渐渐的安静下来,到了后来,还能听到抽泣的声音。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需要安静的观看,仔细的品味。
放映结束,观众热情的鼓掌,反响非常热烈,让林晓玲等人备受鼓舞。
林子轩没想到这部片子在日本这么受欢迎,等第二天看到影评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些年日本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对于如何处理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热点,也是日本民众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俩》恰恰讲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和一位年轻女孩之间相处的故事。
平淡琐碎的剧情极为生活化,老人和女孩情感的互动引起了日本观众的共鸣。
有媒体称赞金亚琴和徐晶蕾是质朴自然的表演,没有掺杂一丝的杂质。
这种说法略显夸张,不过日本观众喜欢这部电影是不争的事实,在接下来的放映中,《我们俩》几乎场场爆满,在电影节上人气高涨。
面对这种情况,电影学院的学生自然兴高采烈,作为导演的林晓玲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日本记者惊讶于导演和主创团队的年轻,这些人还在电影学院上学,这是他们的毕业作品,这个发现让《我们俩》更受关注。
这时候,一位叫做市山尚三的日本电影人找了过来。
他是东京国际电影节其他单元的负责人,同时也在日本著名的电影公司松竹映画任职。
他想得到《我们俩》在日本的放映权,以及参与这部影片的推广工作。
此人在亚洲电影圈子里小有名气,担任过多部影片的制片人,是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常客。
这么说吧,市山尚三主要的工作就是发现那些有潜力的青年导演,用少量的资金投资这些导演的影片,并把这些影片推向各大国际电影节。
在影片获奖后卖出版权,收回投资,赚取利润。
你可以说他提携青年导演,为那些处于困境的导演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说是一笔投资。
青年导演的电影往往很大胆,具有想象力,又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没见过一个刚毕业的导演就能拍摄好莱坞大片的,都是从小成本电影开始。
只要投资一两百万就可能获得丰厚的收益,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当然,青年导演失手的几率很大,投资也可能会赔本,存在着风险。
市山尚三不是慈善家,看到青年导演就投资,他会找那些有潜力的年轻人,这些人拍过一两部片子,有一点经验,还没有成名。
他会通过各大电影节来发现这些人,一旦选定目标,就会介入进来,帮助青年导演规划以后的电影道路,同时也从这些导演身上赚钱。
像这样的幕后推手在电影圈子里很常见,各个国家都有,能帮扶青年导演的成长。
如果有条件的话,林子轩同样会做这样的事情,在帮人的同时还能赚钱。
市山尚三看了《我们俩》后,觉得这部片子在日本应该会有市场,虽然较为小众,却难得的契合了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
如果从独居老人的角度进行宣传